



聚地方人才 育方誌碩果

以彭州市為例淺
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 爽
地方志是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承民族文脈的重要基礎,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地方志部門作為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的主要部門,在推動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地方志工作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但由於一些地方志部門存在人才儲備薄弱、財力投入不足、保障力度不夠等問題,致使有些地方地方志工作始終停留在完成「規定動作」階段。要想出彩做好「自選動作」,就需要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充分整合利用社會資源,挖掘地方文化研究人才,充實地方志人才庫,組建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地方志人才隊伍,為地方志資源開發儲備力量。
一、地方志部門人才現狀
地方志部門是一個地區收集地方文化資料、開展地情研究的重要單位,要做好地方志工作,關鍵在人才。但因地方志部門職能職責往往與地方經濟不直接掛鈎,因此在人財物等方面的保障相對不充分,不僅人員編製少,且專業人才更是不足。加之單位經費有限,僅能保障日常運行以及年鑒等常規書籍出版。因此地方志部門在普遍缺人的同時更缺乏專業知識紮實、文學素養良好、史學功底深厚的專業人才,並且難以組織開展行之有效的專業技能培訓,也無法聘任相關專家學者提供智力服務。然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地方志事業要有新發展,關鍵還在人才。故而,如何利用有限的人財物來匯聚地方志人才力量,是我們需要着眼思考的問題。
二、彭州市加強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的經驗做法
(一)搭建平台,匯聚人才共話發展。當下,大部分地方志隊伍均存在力量不足、人才結構單一等問題,面對新時代新課題,將各類地方文化研究人才聚集起來是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為實現這一目標,加強彭州市地方志隊伍建設,推進方誌工作跨部門、跨領域、跨行業、跨崗位協作,更好發揮「存史、育人、資政」作用,彭州市地方志辦在充分爭得參與第一、二輪志書編纂工作的本地資深地方文化研究和愛好人士的支持後,引導以他們為主成立了彭州市地方文化研究會(以下簡稱文研會),這項工作得到了彭州市委、市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文研會屬在民政部門登記註冊的社會組織,其工作指導和聯繫單位為彭州市地方志辦,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文研會在吸納會員上注重老中青結合、知識互補,明確推薦條件,明晰權利義務,實行動態管理。目前,文研會共有會員65名,創辦發行地方特色文化期刊《天彭古今》28期,刊載地方文化研究成果500餘篇,為地方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作出積極貢獻,有力推動了彭州市地方志工作高質量發展。
(二)主動作為,服務人才做好保障。在匯聚起一批地方文化人才後,為用好人才,推出高質量成果,建設地方志研究的重要理論陣地,彭州市地方志辦在聯繫指導文研會工作時堅持做到「立足服務、抓實培訓、用好成果」。通過工作交流、專題座談、現場調研、課題培訓等方式,分專題、分類別為文研會學者們提供業務交流機會,確保每年至少開展兩次地方志業務培訓交流,為學者們精進業務提供有力支撐。為確保地方特色文化期刊《天彭古今》辦出特色、服務發展,每年年初指導文研會圍繞「一刊一主題」商定研究課題,主動幫助聯繫調研點位,足額經費保障,確保每年出版兩期主題期刊。近年來,《天彭古今》刊發的《陶瓷文化專輯》《文翁文化專輯》《天彭門文化專輯》《地名文化專輯》《撤縣設市30周年專記》《官渠文化專記》等主題期刊,為傳承彭州市地方文化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彭州市地方志辦還積極爭取市財政資金180餘萬元,全面收集彭州各時期舊志、名人著作、民國期刊等歷史文獻資料,並整理散落的古籍善本,影印出版一套32冊的《彭州歷史文獻叢刊》,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史料,深受文研會同仁及專家學者的好評,成為彭州地方文化研究者必備的工具書。
(三)活用資源,共育地方志文化成果。地方志工作應加強理論研究,強化「成果意識」,才能確保發展質量。得益於文研會平台建設,彭州市地方志辦按照「規定+自選」方式組織開展地方文化研究,近幾年每年都能牽頭開發1—2本地情讀物。如圍繞彭州市立體山水公園城市建設確定的泉水文化專題、圍繞成都市委宣傳部提出的三國文化專題、圍繞特色鎮建設確定的白鹿文化專題等,組織文研會相關專家撰稿出版發行《彭州泉水》《彭州·三國遺韻》《浪漫白鹿圖文志》等地情書籍;同時,彭州市地方志辦定期對文研會的地方文化研究課題進行評估,對研究價值高且符合立項的課題,採取購買服務的方式予以一定補貼,幫助公開出版發行,先後出版《彭州舊城記憶》《彭州典藏》《彭州三線建設紀實》《彭州民俗》《彭州茶》等地情書籍,2024年還將出版《彭州市地名錄》《彭州·古蜀文化探源》等地情書籍。為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做好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後半篇」文章,充分發揮地方志在留存地方歷史文化記憶、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重要價值,彭州市地方志辦牽頭文研會學者逐步推動《丹景山鎮志》《金城社區志》《寶山村志》等名鎮名村志的編修工作,通過組織熟悉當地特色地方文化的文研會同仁參與編纂,助力彭州市地方志辦創建一批有「名」有「特」的作品。

三、加強彭州市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建議
新時代,地方志編纂的主要目的是服務中心大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因此必須堅持修志為用,推動地方志成果不斷轉化,以幹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發揮地方志「存史、育人、資政」功能。
(一)積極組建地方文化宣教隊伍。充分利用文研會平台,積極引導有意向的專家學者圍繞彭州市地方文化自擬課題,組建如牡丹文化、茶文化、紅色文化、三線建設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宣教隊伍,為舉辦讀書會、主題宣講、文化沙龍等地方志文化活動提供多項選擇。

(二)建設地方文化成果評審專家庫。圍繞新時代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匯聚彭州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院校等領域方誌專家力量,依託文研會力量組建地方志成果評審專家庫。通過專家庫客觀評選地方志研究課題,促進優秀課題成果轉化。
(三)堅持開展微方誌館創建工作。微方誌館作為地方志「一方之寶庫」在村(社區)的呈現形式,是傳承鄉村文脈、凝聚鄉村民心的重要陣地。應充分利用文研會力量,挖掘各村(社區)特色地方文化,打造各具特點、彰顯特色的微方誌館,形成串點成線、連線帶片的方誌文化傳播新陣地。
本文內容系原創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