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最新更新文章,感謝您的支持!
碭山,古稱下邑,現為安徽省宿州市所轄的一個縣,它位於安徽省最北端,宿州市西北部,地處皖、蘇、魯、豫四省七縣交界處。
碭山東南連安徽省蕭縣,由南到西分別與河南省永城市、夏邑縣、虞城縣毗鄰;西北部與山東省單縣相連,東北部與江蘇省豐縣接壤。
碭山歷史悠久,夏禹時這裡屬豫州,春秋為宋國碭邑,戰國屬楚國,秦朝置碭郡。北齊時並碭縣入安陽縣。
隋開皇十八年改安陽縣為碭山縣,屬宋州。1912年碭山縣屬江蘇省徐海道,1952年劃歸江蘇省,1955年由江蘇省劃歸安徽省,屬宿縣專區,1998年宿縣地區更名為宿州市,碭山縣屬宿州市管轄。
碭山人文底蘊深厚,它是「中國嗩吶之鄉」,碭山嗩吶藝術源遠流長,演奏風格粗獷豪放、高亢激昂,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同時,碭山的四平調也別具一格,是在民間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曲劇種。
碭山名人輩出,五代十國時期後梁的開國皇帝朱溫,就出生在碭山縣的一個普通農戶家庭,自幼展現出非凡的膽識和才幹,在唐朝末年成功推翻唐朝統治,建立了後梁王朝。
另外,秦末漢初的著名謀士申屠,他足智多謀,為劉邦出謀劃策,在楚漢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明朝開國功臣傅友德,他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戰功赫赫,為明朝的建立和穩定立下了不朽功勛。
清朝著名政治家、書法家劉墉,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其書法造詣深厚,自成一派,對後世書法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就在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輩出的安徽省宿州東碭山縣,卻走出來了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的非煤礦山採礦工程專家王運敏。
王運敏,1955年10月18日出生於安徽省碭山縣,1982年1月,從江西冶金學院(現江西理工大學)採礦專業學士學位畢業後,先後擔任馬鞍山礦山研究院技術員、助工、工程師。
1987年9月起,王運敏先後擔任馬鞍山礦山研究院科管處長助理、高級工程師、院長助理、黨委委員、科管處長、副院長、院長。
2010年起,王運敏開始擔任金屬礦山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2年10月,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2月,受聘為中國中鋼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
2020年12月起,王運敏先後擔任山東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寶鋼資源(國際)有限公司、寶武資源有限公司董事。
王運敏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非煤礦山採礦工程專家,長期致力於金屬礦山的安全高效綠色開採技術研究工作。
所謂的非煤礦山採礦,是指除煤礦以外的各類礦山開採,包括金屬礦石、放射性礦石以及作為石油化工原料、建築材料、輔助原料、耐火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物(煤炭除外)的礦山開採。
下面就簡單地介紹一下王運敏院士在上述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王運敏院士在露天開採技術創新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早在「六五」「七五」期間,針對我國金屬露天礦傳統緩幫開採存在的前期投資大、成本高、采剝失衡等難題,王運敏院士率領研究團隊研發出組合台階式輪流作業陡幫開採技術及設計方法。
該技術使生產剝采比下降40%到60%,讓我國露天開採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露天礦從緩幫開採向陡幫開採的跨越,成果已在我國95%以上的金屬露天礦應用。
在「十五」國家科技攻關期間,針對露天礦進入深部開採後作業空間縮小、鐵路運輸線路難以延深的問題,王運敏院士又帶領團隊提出提高鐵路坡度的技術思路。
通過實驗室反覆試驗研究和大規模工程驗證,他們創建了深凹露天礦陡坡鐵路運輸系統,將鐵路運輸限坡從25‰提高到50‰。
這是目前露天礦鐵路運輸的最高坡度,解決了深凹露天礦運輸瓶頸問題,使我國深凹露天礦鐵路運輸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運敏院士帶領團隊積極推進礦山的綠色開發,攻克了多礦體露天地下時空同步高效綠色開採技術。
他們將露天開採、地下開採、尾廢處置、環境保護、綜合治理集於一體,實現了礦山固體廢料的協調高效利用和源頭減量。
最後,他們開發的深部礦床上行式分層廢石尾砂充填採礦技術,減少了支護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採礦效率,實現深部礦床大規模無廢開採。
王運敏院士在露天轉地下開採技術突破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王運敏院士率領研究團隊提出露天地下三階段開採設計原理,他們將採礦過程科學地劃分為露天開採、露天轉地下、地下開採三個階段,為露天轉地下開採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指導,使採礦過程更加合理、有序。
王運敏院士團隊發明了平穩過渡合理時機確定方法,他們準確找到露天轉地下開採的最佳時機,避免了因過渡時機不當導致的生產波動,確保了礦山生產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王運敏院士團隊還創建了開採界線兩步算法理論,他們通過精確的算法,確定露天轉地下開採的界線,為礦山的開採布局和資源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提高了資源的回收率和利用效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運敏院士團隊還開發成功可視化計算軟件,方便礦山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相關計算和設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準確性,降低了人為誤差,使露天轉地下開採的設計和決策更加科學、直觀。
最後,王運敏院士研發成功的露天轉地下礦山防災變預測與安全控制技術,他們通過對礦山地質條件、開採過程中的應力變化等因素的研究,實現了對潛在災害的預測和預警,並採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障了礦山生產的安全。
而且,王運敏院士團隊還開發成功露天轉地下開採仿真軟件,他們通過模擬露天轉地下開採的過程,對不同的開採方案進行優化和評估,為實際生產提供了可靠的參考,減少了試驗成本和風險。
總結:從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輩出的安徽省宿州東碭山縣走出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運敏,是我國著名的非煤礦山採礦工程專家。
您同意我的觀點嗎?如果我說的,正是您所想的,請關注、點贊、轉發、分享、收藏朱蕭俊說健身康!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講好中國文化。##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