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毀《揚州十日記》一事,發生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下是相關情況的簡要介紹:
《揚州十日記》是明末清初王秀楚所著的一部史書,以日記形式詳細記錄了清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五,清軍攻破揚州後,在城內進行的大屠殺及作者親歷的種種慘狀,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和清軍的暴行。
該書在流傳過程中,因其真實、詳盡的記載,對後世產生了較大影響,使人們了解到了揚州屠城的歷史真相。因其中對清軍行為的描述,在清朝統治時期成為敏感書籍。
乾隆推行文化專制政策,大力禁毀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書籍,以統一思想、鞏固統治。《揚州十日記》被視為有悖於官方意識形態的書籍,自然成為禁毀的對象。
揚州屠城是清朝歷史上的一段血腥往事,清廷不希望這段歷史被過多提及和傳播,以免引發歷史爭議和對清朝統治合法性的質疑。
薩載在擔任兩江總督期間,發現了《揚州十日記》在社會上的流傳情況,認為該書內容不利於清朝統治,於是向乾隆上奏,請求禁毀此書。
乾隆批准:乾隆對薩載的奏請高度重視,經過審查後,批准了禁毀《揚州十日記》的請求,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查繳並銷毀該書。
各級官府按照乾隆的旨意,對《揚州十日記》進行了大規模的查繳和銷毀。許多藏書家和書商因收藏或售賣該書而受到處罰,書籍也被付之一炬。
然而,儘管清廷採取了嚴厲的禁毀措施,但《揚州十日記》並未完全消失。一些藏書家以各種方式將書籍隱藏起來,使其得以流傳至今。如今,《揚州十日記》已成為研究明清歷史的重要史料,為人們了解揚州屠城的真相提供了寶貴的文獻依據。
其他關於揚州十日記的記載很多。吳嘉紀(1618——1684)記載的揚州十日就是其中一種。
所以滿清揚州十日大屠殺鐵證如山,企圖否認揚州十日真實性都是喪心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