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華州堯帝陵
作者:吳勝利
今年2月,在華州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我們實地考察了華州堯帝陵。堯帝是我國「三皇五帝」時期傑出的部落首領,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他在主政時期,促進華夏民族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文明時代,成了中華文明史上劃時代的代表人物。
堯帝畫像
傳說堯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萬國爭雄的亂世,堯團結親族,聯合友邦,征討四夷,統一了華夏諸族,被推舉為部落方國聯盟首領。他在位70年,遍訪天下賢士,後將帝位傳給了舜。堯奠定的治世方略,基本思路,也被後來的舜、禹殫心操持,全力躬行,有效地推進了人類的文明進程。
據古籍記載:堯敬業節儉,明照四方,善治天地,道德具備,世稱有大德之望。他協調萬邦諸侯,開創了「太平盛世」,史稱「堯天舜日」。《尚書》的開篇就是從「堯典」開始的。孔子稱其:「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煥乎,其有文章。」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在山西臨汾、山東菏澤、陝西渭南以及其他省份都建有堯帝陵。堯帝陵何其之多,應該是人們為了緬懷堯帝的功德,祭祀堯帝而在各個地方修建了紀念性陵墓。關於三皇五帝的真實葬處,傳統的說法往往都指向了北方。《尚書·堯典》中說:「堯之時洪水為患為甚……」為了躲避洪水,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均需選擇在高處,那麼亡故後的這些人肯定也葬在了較高的地方。有文獻載「堯故而垚 (yao,土山)」,就十分接近史實了,因為堯帝這一時期恰好在北方治水。
以渭南市區為中心,黃帝陵位於西北方向的黃陵縣黃土塬;帝嚳陵位於東北方向的合陽縣黃土塬;堯帝陵位於東南方向華州區緊靠秦嶺北麓的黃土塬。市區周邊與堯字相關的地名有白水縣堯禾,蒲城縣堯山,澄城縣堯頭,富平縣上堯、下堯等等。這些帝王陵與地名位置都位於高處,都與山和塬相關,這豈不印證了傳統說法中堯葬北方之「垚」嗎?故而說,華州區的堯帝陵更接近歷史真相,位置更符合埋葬條件。民間還傳說堯帝曾踩三山(三山連坐)葬雞鳴山(雞仔山,尊稱寶華山),故事情節出於當地。
華州區大明鎮水渠村劉京運曾先後擔任過大明鎮、髙塘鎮文化站站長,渭華起義紀念館館長,長期從事地域文化研究。他撰寫過《遠古一帝·堯帝文化之研究》《探索與發現·山海經之研究》《狄山考》《崇山考》《華夏第一城》等多篇研究論文。詳細地闡述了研究堯帝陵的過程和得出的結論,他最終認為:寶華山(雞仔山、雞鳴山)是堯帝陵不只是傳說,而是歷史的真實存在。他在譯釋《山海經》「狄山,帝堯葬於陽,帝嚳葬於陰。」時解惑道,所謂「狄山」是「狄人」(周人心目中的北方異族)活動的區域,即渭河中下游秦嶺北麓陝西中部的八百里秦川及周邊山脈的廣大區域。
《華州文史薈萃》文刊,曾經發表過吉建軍的一篇《華州高塘堯帝陵解疑》。他在文章中論述「狄山」其西邊的「歧舌國」「三首國」「周饒國」「長臂國」雖不能詳考,但可以向東縮小一些範圍,將其區域劃界在橋南鎮、東陽鎮、高塘鎮之間較為合理。那麼「雞仔山」恰好處於此間範圍,由此認定「雞仔山」即為《山海經》中所提到的「狄山」。由於堯選擇在南,帝嚳選擇在北,符合「堯葬於陽,帝嚳葬於陰」之說。由此,同樣認定堯帝陵不只是傳說,而是歷史的真實存在。
華州堯帝陵 自華縣誌
《渭南日報》2013年4月2日刊登了《謁嚳陵說帝嚳》一文。作者詳細考查和介紹了合陽縣洽川帝嚳陵的位置、歷史淵源、現狀和有關傳說故事。說明這裡的確有一個帝嚳陵。且恰與渭河南岸寶華山堯帝陵隔河對稱、南北相望。按古人對「陰陽」的劃分,堯帝陵在南為「陽」,帝嚳陵在北為「陰」,與《山海經》中的記述完全一致。
《水經注》載:「山海經曰,堯葬狄山,又名崇山」。據說大禹之父鯀曾在崇山附近建立了部落「崇國」,鯀由此也稱為「崇伯」。他利用天然地形夯土補缺,修建了崇城,給後世留下了「夏鯀作城」的典故。所謂的崇國、崇城就定位在今天華州區原東陽鄉與臨渭區崇凝鎮一帶,距堯帝陵也就幾里之遙。商滅夏之後,崇城便成為殷紂西部的一個重要侯國,也就是《封神榜》中崇侯虎鎮守的侯國之地。周興商衰,這裡便成了周武王東進滅商的軍事基地。上世紀九十年代,臨渭區塬上曾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刻有「蜀廿工」的青銅戈,編號:渭文30020。文物進一步佐證了周武王伐紂借蜀之兵經過本地的史實。到了隋朝,此地獨孤信女兒成了隋文帝的皇后。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在這裡為其母修建的離宮稱作崇業宮,建立的寺廟稱為大覺寺。今天臨渭區崇凝鎮的鎮名亦由來於此。
如今每當人們由華州區高塘鎮西行,或者從臨渭區橋南鎮東行,無論是地標還是導航,都會提示所經路段距堯帝陵的方位。長期以來華州區高塘鎮(原東陽鄉)有座堯帝陵是相傳已久,無可辯駁的事實。
根據走訪調查,華州區高塘鎮宋斜村之南有一座土山,當地人稱「雞仔山」或「雞鳴山」。這裡南依秦嶺北麓,北接黃土塬,東靠龍耳山雙峰,西與渭華起義的中心之一塔山相連。土山形似一座獨立的「金字塔」,高度600米,海拔1200米,佔地約500畝。當地人說此處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五帝」之中堯帝的陵墓。土山之東有三個村子,溝西邊叫西安堯,溝東邊兩個村分別叫上安堯和東安堯。據村裡的老人介紹,世傳這三個村裡的人,是當年堯帝落土之後的守陵人。數千年過去了,之前的守陵人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村落。村名一直沿稱「安堯」,意思是安葬堯帝的地方。
堯帝陵
雞仔山下屬華州區高塘鎮與臨渭區橋南鎮、崇凝鎮交界地段,是古時候「崇國」的地域。山下峪口兩側,曾經發現過多處仰韶文化晚期遺址,時代剛好與堯舜時期相應。西周初期在東陽一帶建有彤國。《尚書·顧命》載:「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百尹、御帶……」意思是周成王封他的一個兒子或者同宗子孫於彤,建立了彤國,稱為彤伯。後來「秦滅彤國,置彤邑,轄於鄭縣。」彤國又作為彤邑、彤城、彤地,將「彤」字的歷史內涵又保留了下來。戰國秦孝公繼位時,他雄才大略,勵精圖治,後用商鞅實行變法,使得國家日益強盛。公元前351年,秦軍收復了部分河西之地。魏惠王不願看到秦國的日益崛起,但以魏國當時的軍力和國力並不能完全擊垮秦國,為了「緩而圖之」。公元前350年,魏惠王來到了鄭縣西南的「彤地」和秦孝公相會修好,這便是史載「秦孝公與魏惠王會於彤地」真正的歷史原因。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商君反,死彤地」。《渭南縣誌》說,西魏時「(宇文)泰仆迎帝於東陽驛」。後世的諸多文史記載,雖沒有直接關聯堯帝陵,但尚可佐證雞仔山下人文歷史的久遠,對於研究堯帝陵及地域文化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堯帝陵墓除了山基由層狀基岩組成外,通體為黃土結構,與周圍的石質山體形成了明顯對比。現狀陵墓被東、西、南三個方向的石山所環抱。山上松柏參天蔽日,山下清流涓涓,環境幽靜,是一處極佳的風水寶地。據考證,陵山之下曾建有寶華宮,是供奉堯帝的主要場所。大殿正中立有堯帝坐像,兩側為廂房。相傳始建時間在唐代之前,明代洪武年間做過重修,近現代以後人們進行了修繕。寶華宮不僅是祭祀堯帝的主要場所,也是當地文化活動與傳統節日慶典中心。
宋斜村原寶華宮堯帝殿 宋占文供
陵山的正前方與山的背後,原來各有一條通往山頂的蜿蜒小道,現今上山的人越來越少,道路痕迹變得模糊不清。北坡路寬坡緩,曲折盤旋,村裡人稱「十八盤」。山腰處有一方較大平台,相傳是堯帝坐騎「天龍駒」,踩崇山主峰時留下的馬蹄印記,人稱「馬蹄坪」。明代時此處有堯帝碑,建有文殊和地藏王菩薩廟。「馬蹄坪」近處便是清代文章廟遺址。由此上行,10多分鐘後就會到達山頂。山頂是一處長滿草木不到百米,且不規則的平台。漢代以前,山上就有堯帝廟和觀星台存在,雖然今天無從細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個時候這裡已經成為人們紀念堯帝的重要場所。到了晉代,在山頂增設了關帝廟與玉皇廟,豐富了堯帝陵的宗教文化內涵。據當地多名人士講,山頂之上先前的古代建築遺存超過了七處。這些古建築儘管在歷史上周而復始地重建與毀壞,但它作為堯帝陵文化遺迹的地位始終未被動搖。
作者簡介:吳勝利,臨渭區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高級土木(岩土)工程師,地方志特聘資料員,渭南人文歷史研究者。
圖文來源:華山風骨
原文作者:吳勝利
整理編輯:華山風骨、華州文史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