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杭州分公司3月23日宣布,杭州地區電報服務將從2025年5月1日起全面停止。目前,杭州和北京是全國僅剩的兩個提供發報服務的城市。
目前所有辦理的電報業務,都是通過電腦上輸入文字、打印之後再寄出,並非由傳統電報機發出。杭州現役的唯一一台電報機去年就已無法正常收發電報。1992年至今,發電報的價格均為每字0.14元。
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余官定表示,世界上開展電報業務已將近200年,通信技術發展突飛猛進,電報業務的推出是通信技術更新迭代的必然結果。
杭州電信最後一名專職電報員任宏也將於今年12月退休,其能夠隨手翻譯 3000個常用字,譬如「0375 6015」代表「再見」。在他所在的「中國電報微信群」中,只有全國各地11名在崗、離崗同事。

英國電報公司生產的檢流計、瑞士哈斯勒公司生產的電報接收機以及英國wj喬治公司生產的鏡式檢流計。新華社發
去年的「回憶殺」帶動電報業務
去年11月,博主「浪花」在社交媒體上發出一段尋找電報的視頻。
在現代通訊發達的時代,「浪花」從北京的長話大樓尋找至杭州的武林廣場營業廳,為了追尋一份「從前車馬慢」的電報儀式感。
視頻不僅在線上掀起「回憶殺」,線下不少年輕人趕來杭州,用電報記錄生活中某些特別時刻,像是一份特別的時代註腳。
彼時,杭州最後一台電報機報修,老一輩電報人任宏只能用電腦打字發出,完成陡然增加的電報業務。
中國電信杭州分公司宣布,杭州地區的電報業務將於5月1日起全面停止。此事已登公告,「電報退市,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這意味着5月1日後,全國僅有北京提供發報服務了。
「昨天四封電報,前幾天七八份電報。」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惠興路報房裡,任宏仍然堅守着崗位,去年11月的「回憶殺」帶動電報業務,最多的一天他發了70份的電報,大部分是浙江省內的,也有一些發往北京、山東。
電報的內容都不緊急。「畢竟快電要2天,普通電報3到5天,時效性不佳。」
來發電報的有的是學生,有的是無線電愛好者,也有來杭州玩的遊客,內容以祝福為主。
今年,每天任宏仍能平均發出15封電報。
這算是進入現代通訊時代後,電報業務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畢竟以前一年才發20份左右,是網絡流量帶火了這個沉寂已久的業務。」

杭州惠興路營業廳報房裡,保存的2014年電報單。杭州日報供圖
專職電報員的「最後堅守」
任宏是杭州電信最後一名專職電報員。1981年接觸電報業務。「杭州報房300個人,24小時運轉,電報寄向全國各地和國外,內容囊括新聞電報、海洋業務電報、氣象電報、銀行電報、民間通訊電報等等,家人病危、升學也會使用電報。」任宏說,那時候每天要處理200張電報,一分鐘能打90多個字。今年12月,任宏即將退休。沒想到,電報業務的終結,比他的退休來得更快。任宏說,5月1日電報業務停止前,他會給自己也發一份,作為紀念。電報內容要寫什麼?這位老員工竟一時也想不出了。
也許,縱有千言萬語,也只能濃縮為一句「再見」了。
【曾經輝煌的過往】
電報:連接世界的閃爍
在人類溝通的歷史長河中,電報的發明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星,它開啟了即時遠程通信的新紀元,將地球的距離大幅度縮短,為信息的迅速傳播鋪設了第一條高速公路。
19世紀初,那時的人們傳遞信息主要依靠人力或馬匹,速度慢且效率低下。科學家們開始夢想能否用電的力量來傳遞消息,就像閃電一樣迅速。
1837年,英國的威廉·庫克和查爾斯·惠特斯通首次展示了電報機模型,它能通過電流的有無來表示字母,但並未實際應用。真正的突破發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國。
摩爾斯電碼:跨越大洋的信號
1837年,美國畫家兼發明家塞繆爾·莫爾斯,受到電磁學原理啟發,萌生了利用電流傳遞信息的想法。1844年,莫爾斯在美國國會大廈與巴爾的摩之間,成功發送了第一封電報:「what hath god wrought」(上帝所成就的),這句話通過他發明的摩爾斯電碼轉換成一串長短不一的信號,開啟了電報時代的大門。摩爾斯電碼簡潔明了,易於學習和傳輸,迅速成為國際通用的電報編碼標準。
1858年8月5日,第一條大西洋電報電纜鋪設完畢,發送的第一條電報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向美國詹姆斯·布坎南總統的祝賀——從倫敦傳輸到紐約用了16個小時,但這顯然比輪船花10天時間穿越大西洋傳遞信息快多了。

這是莫爾斯1866年2月10日致斯蒂爾先生的親筆信。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供圖
清代的電報:一個字可買200斤米
1880年9月18日,李鴻章在天津創立了電報總局,這一歷史性時刻,雖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僅如白駒過隙,卻在中國通訊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自此,中國電報通信的新篇章由此揭開,那段「滴滴答答」的傳奇歲月也隨之拉開了序幕。
在電報出現之前,長途通訊一直是個難題。想像一下,驛送信使騎着馬匹,在漫長的路途中奔波,只為傳遞一封信件。這種方式的成本,甚至比現在發個微信紅包還要高。而且,路況不佳或馬匹出現問題時,信件可能會在路上耽擱很長時間。
信鴿傳遞方式雖然看似浪漫,但並不總是可靠。烽煙和信號燈雖然直觀,但傳遞信號的效果受到天氣和視線的限制。在霧霾或夜間視線不佳的情況下,信號可能無法有效傳遞,只能幹着急。
現在一條短訊,只要收一角錢;但是回到100多年前,清代人要發一條「短訊」,可要耗費相當一筆開支。
一本晚清光緒年間編撰的《電報新編》,刊載了《大北公司南北線報費價目》詳細條目。比如,從上海至日本長崎發官報,一個字收大洋三元零二分五厘,這個價格當時差不多可以購買200斤大米。
遠距離通訊:永不消逝的電波
電報這一革命性發明橫空出世,為通訊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天津電報總局的成立,中國電報事業便步入了快車道。隨着津滬電報線路的開通,中國南北兩大繁華都市首次實現了信息的「即時傳遞」。那時的民眾,在收到遠方親友的電報時,其內心的激動與新奇,恐怕遠勝於我們今日收到微信的欣喜。
在天津電報大樓的鼎盛時期,五樓被電報班整整佔據了一層,這裡匯聚了300多名報務員。他們精通電報的格式與寫作,並且能背誦至少3000個電碼。當發電報時,櫃檯里的工作人員會接過精鍊的文字紙條,交由電傳機前的打字員處理。隨着一個個字符被敲入電傳機,旁邊的小鐵盒會隨即吐出一張打滿小孔的紙條,而發報員則負責將紙條上的信息以滴滴答答的聲音傳向遠方。
如今各地的電報大樓多數已改變其原有功能,電傳機和發報機都已在博物館中成為歷史。曾經連接兩地、被譽為「永不消逝的電波」的電報服務,隨着信號的逐漸微弱,已經逐漸被人們遺忘。
整合:易福紅
來源:杭州日報 潮新聞 新華社 央視 人民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