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門前有墳,給住戶的心理造成一定壓力,這樣的人居環境,並不很完美,而對一些地方風俗來說,則是非常忌諱,在房屋選址時,想方設法迴避。
正如民間一句俗語所說的「門前墳屋後水,家敗人亡子不歸」。這句俗語的說法,雖然比較誇張,但是其中也反映了一些地方的民俗心理。
然而,民間還有一句俗語說:「門前有墳,家出貴人」,有的地方也說成是「門前一座墳,門後一貴人」,為這句俗語的變體,只是加了數字具體化而已。
前面那句俗語與後面這句俗語,兩相對比,意思是相互矛盾的,前一句說屋前有墳是不吉利的,而後面一句則說「家出貴人」,是一件好事。
那麼,同樣是房屋前面有墳,為什麼兩句俗語,在說法上存在這麼大的差別呢?
這裡先講一下我親身經歷的事。
我們村西邊的山上有一片村裡墳地,村裡有條道路從這片墳地中間穿行而過。
記得小時候,我們村莊居在下庄的兩個生產隊,生產區都要必須經過這條路。這條路僅穿越墳地就約有一華里,走在路,就可看到路邊一排排的墳墓,有老墳,也有新墳。有的新墳還是剛葬下不久,插滿紙花的棺罩還沒來得及燒毀,就扔在路邊。路過這樣的新墳,感覺總是不好。
我們早晨和放學後,到山上砍柴、放牛、放鴨等,大多數的時候要走這條路。
我們那個年代在村小讀書,早晨天剛亮就起來,到山上砍一捆柴,放學回家後,又要到山上砍一捆柴。
早晨從墳地過,因天亮了,走這條路也習慣了,即使一個人走過,也不覺得害怕。
到了放學後上山砍柴,特別是冬天的天黑得快,砍好柴時天就黑了,回家經過墳地這段路時,天完全黑下來了,我們往往是摸黑回家,在這段路上還真有些害怕。
冬天的風大,吹得地墳的柴草沙沙響,或者嗚嗚,讓人害怕,如果還有貓頭座叫上一陣,就更讓人害怕。
好在那時放學後上山砍柴,總有六七個同伴在一起,多的時候有十來個,但畢竟都是一群十來歲的小孩,總免不了有些害怕。後來,我們想了一個辦法,也就不那麼感到害怕了。
當我們踏入墳地那段路時,小夥伴們要報出自家的墳地,回家的隊伍中就有人說:「這是我家的墳地,我走後面。」既然墳地的小墳主在家裡,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就這樣,凡是有走過自家墳地時,他就會自己主動走在最後面。那時,當我走過自家墳地時,對這裡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一點害怕的感覺都沒有了,我還敢大膽的朝我家墳地掃視一遍。走到隊伍的最後面時,沒有絲毫害怕的感覺。
我在這裡之所以講這件往事,就是想給讀者說明一個問題,如果房屋前面,或者左右,葬的是自己祖先的墳,平時是不會感到害怕的,心理也不會感到不安和壓力。
但是,如果房屋前面和左右,葬的是別人家的墳,或者不知道是誰家的墳,那感覺就會不一樣,確心理上會有一定壓力,尤其是家庭的女成員,她們的膽子更小,心理壓力更大。
從以上可以看出,「門前墳屋後水,家敗人亡子不歸」這句俗語中的「門前墳」,指的是別人家的墳。而「門前有墳,家出貴人」這句話,「門前墳」指的是自己祖先的墳。
俗語中所指的墳不同,居住者的心理感受不太一樣。
下面重點解讀一下「門前有墳,家出貴人」這句俗語。
這裡首先得解釋一下「門前有墳」的「門前」。所謂「門前」,在農村的習慣稱呼中,其範圍具有不確定性,可大可小。
大的範圍,凡是站在房屋前面能看到的地方,都叫門前,比如,房屋前面有一座山,相距房屋有500米左右,也叫門前的山。按照民間傳統說法,門前就是明堂,而明堂有內名堂、中明堂和外明堂,明堂有多大,門前就有多大。
小的範圍,指小明堂以外的地方,也就是房屋前面場坪以外的地方。在農村房屋前面的場坪,一般不稱門前,而是稱之為門口。
因此,門前有墳,不一定靠近房屋,也可能離房屋較近,也可能離房屋較遠。在農村,如果墳墓,特別是老墳,在房屋前面50米以上的距離,基本可以忽略,如果上100米的距離,對房屋內的居住者的心理,已沒有任何壓力了。
在一些地方的農村,有一種這樣的現象,有一些傳統古民居,甚至古村落,前面或傍邊就有很多的古墳墓群。難道古代這些人喜歡挨着墳墓建房嗎?
當然不是這樣。實際上,這些墳墓都是他們先祖的墳墓,或者家族的墳墓。這就牽涉到古代農村一種職業,家族守墓人。
在古代,因為家族遷徙和外出創業等多方面的原因,還有家族有多個墓地,有的墓地離家族居住地較遠,不得不從家族中派人,到墓地守墓,防止墳墓被人毀壞。
而能夠派出守墓人的家族,其經濟實力是比較雄厚的,社會地位也是比較高的。
派出的家族守墓人,一般來說,家裡比較貧窮,但人要誠實可靠,品行很好。
那時的家族,選定守墓人之後,要為守墓人在墓地的後面,或者旁邊建住宅,尤其以墓地後面的地方為好。這就是門前有墳的主要原因,民是門有墳沒有禁忌的原因。
同時,家族還要購置數畝耕地和山木,供守墓人耕種和生活。另外,家族還從家族公積金中拿出一部分,用於補貼守墓人。
這樣,守墓的人從以前的貧窮人家,一下就變成了溫飽人家。如果守墓人會經營的話,家裡有可能變成小康之家。
在農村流傳很多守墓人的故事。比如,原來的守墓人只是單身漢,守墓後很快就娶妻生子,後來兒了考取功名,還當了官。也有的守墓人家裡原來揭不開鍋,守墓後家裡很快就吃穿不穿了,還有餘錢購置耕田,家裡慢慢富裕起來了。
家境好起來後,也就有能力培養子弟讀書。古代有很多家族開出特例,凡是守墓的人,其子弟可免費就讀家族辦的私塾,或者由家族承擔。
《增廣賢文》說「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相反,如果家裡有了讀書子弟,就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也有可能考取功名當官。古代把當官的人稱為「貴人」。
再說,民間俗信認為,守墓的人家,因為經常打理祖先的墳墓,且經常受家族內的人委託,幫人祭祀掃墓,祖先對他們非常「熟悉」,也格外蔭庇他們及後人。因此,這樣的人家也容易出人才。
事實上,這只是一種唯心論的說法,主要原因守墓人家有良好的家風,加上有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可供子弟讀書,也就打通了通向「貴人」的通道。
這就是俗語「門前有墳,家出貴人」的歷史背景和真實意思。
這些守墓人家,因在墓地後面或旁邊定居下來,也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年代久遠後,發展成為自然村落。這也就是一些自然村落的門前有老墳地的原因。
隨着時代的變化,這些村莊里的人不再是守墓人了,但是,有些村莊,直到現在,他們一代一代信守承諾,依然在義務照看着家族的祖墳,每年清明要為這些家族墳墓砍青割草、掃墓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