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香港商界傳奇人物、恆基兆業創辦人李兆基在家中辭世,享壽97歲。
他的離世不僅標誌着香港四大豪門時代的謝幕,也讓人再次聚焦他與另一位商界巨擘李嘉誠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較量。
兩位巨商的競爭從財富排名延伸至社會責任與胸懷格局,最終在香港官方的評價中,李兆基勝出一籌。
長達半世紀的「二李之爭」
20世紀中期,李兆基與李嘉誠於商界開啟了激烈競爭。
李兆基起初從金融業起步,隨後投身地產行業,創立恆基兆業集團,由此在香港穩穩奠定「地產大亨」之位。
而李嘉誠借塑膠花生產嶄露頭角,接着依託長江實業涉足地產界,這便使得二人逐漸構成直接競爭態勢。
尤其是在地產領域,李兆基和李嘉誠多次展開堪稱經典的商業對決,其爭鬥過程充滿戲劇性與緊張感,在香港商業發展歷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財富排名成為李兆基與李嘉誠競爭的又一關鍵看點。
1在1996和1997這兩年,李兆基一度力壓李嘉誠,短暫登頂亞洲富豪榜榜首之位。
不過,從1998年開始,李嘉誠重新奪回榜首,此後更是連續21年牢牢佔據香港首富寶座,李兆基則長期處於其後。
雖說財富數值上李兆基稍顯遜色,可他在社會貢獻方面成果斐然,並且在晚年所做的一系列選擇極具意義,這些都為他贏得了更為廣泛的社會尊重。
胸懷與格局:李兆基的慈善之路
李兆基在晚年展現出令人欽佩的一面。
於商業之途,他斬獲非凡成就,更以持之以恆的慈善之舉回饋社會。
在慈善領域,李兆基涉足範圍廣泛,教育、災後重建、醫療等諸多方面均有其身影,這些善舉成為他商業輝煌外的又一座巍峨豐碑。
近年來,他加大慈善投入力度,捐款規模大幅增長。
由他創立的李兆基基金以及培華教育基金會,長期以來助力香港及內地教育事業前行。
基金會多次向高等院校慷慨解囊,為培育人才貢獻力量,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李兆基的社會貢獻獲得香港官方極高讚譽。
香港特首李家超在悼念文章里,盛讚李兆基為「傑出的商界領袖和企業家」,對其在推動教育及社會發展方面的卓越貢獻予以表彰。
官方以「財聚香江成偉業,義施華夏惠半生」總結其一生,精準且全面地肯定了他既能在商業中締造傳奇,又心懷社會責任的宏大胸懷與高遠格局。
李嘉誠的爭議選擇
李兆基在慈善與社會責任方面收穫廣泛讚譽,而李嘉誠晚年的商業決策卻與之形成強烈反差。
2025年,李嘉誠把旗下分佈於全球的43個港口資產,轉手賣給美國財團貝萊德。
這其中涵蓋了處於巴拿馬運河兩端的關鍵港口,這些港口在全球貿易體系里佔據重要地位,對中國經濟的戰略意義更是不容小覷。
此樁港口交易一經披露,即刻引發各界廣泛爭議,香港地區以及內地的輿論普遍覺得,李嘉誠在這樣的關鍵節點,選擇將核心資產「全盤拋售」以實現「全身而退」。
這種做法凸顯出他缺乏應有的家國情懷,大公報更是發文怒斥。
緊接着,國務院港澳辦網站連續轉載《大公報》關於香港長和出售港口資產的評論文章,其中一篇文章援引網友觀點說,「這是沒有腰骨的跪低,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
或許從法律層面看,這筆交易並無違規之處,然而公眾對其商業行為的嚴厲批評,使得李嘉誠的個人形象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也讓大眾對他的商業道德與社會擔當產生了新的審視。
「二李之爭」最終定論
李兆基與李嘉誠的角逐,遠不止於財富多寡和地位高低,更是社會責任擔當與胸懷格局的深度較量。
李兆基的離世,恰如一個特殊標點,為這場漫長競爭階段性作結。
李嘉誠在財富數字方面,長期以來確實穩居上風。
然而,李兆基憑藉持續投身慈善事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收穫了更為廣泛的認可與讚譽。
李兆基辭世後,香港官方給予他極高評價,尊其為「一代偉人」。
反觀李嘉誠,因將全球43個港口資產售予美國財團貝萊德,尤其是涉及巴拿馬運河兩端關鍵港口的交易,引發諸多爭議,面臨「晚節不保」的質疑聲浪。
相較之下,李兆基在胸懷與格局層面,最終更勝一籌。
李兆基的經歷有力地警示着我們,真正堪稱偉大的商人,不能僅着眼於商業版圖的拓展與財富積累,更需憑藉積極的社會貢獻和強烈的責任感,方能贏得歷史的敬重,在歲月長河中留下堅實且正面的印記。
參考資料
環球網:恆基兆業地產創始人李兆基去世,享年97歲
封面新聞:「香港樓王」李兆基去世,身家千億卧室卻只有床和衣櫃
環球網:福布斯香港富豪榜:李嘉誠連續21年蟬聯香港首富
金羊網:李家超對李兆基辭世表示哀悼:他是傑出的商界領袖和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