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軍時期,「政治委員最後決定權」始終存在爭議。粟裕直到晚年還對譚家橋戰鬥耿耿於懷,原因就是他和尋懷洲都沒有足夠的話語權,最後的決定需要由紅七軍團、紅十軍團政委樂少華下達。事情總有兩面性,黃克誠在長征時也使用過這項「特權」,對象是紅四師師長張宗遜。
黃克誠
湘江戰役時,黃克誠擔任紅三軍團第四師政委,與張宗遜搭檔。當時紅一軍團在覺山鋪至界首阻擊湘軍(湘江北岸),紅三軍團則在界首以南(湘江南岸)與桂軍死戰。從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是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五天,黃克誠就是在這個時期使用了「政治委員最後決定權」。
在紅軍將士的眼裡,除中央軍外的各地方部隊,屬桂軍的戰鬥力強(粵軍也不弱)。白崇禧的部隊不從正面堵,也不在後面追,而是從側面攔腰攻擊。廣西的道路狹窄,山高、溝深、林密,桂軍士兵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頻頻從側翼發起進攻。
在紅三軍團抵達湘江之前,已經與桂軍交過手,損失不小。紅四師師長洪超(張宗遜接任)、紅五師參謀長鬍浚、十四團團長黃冕昌相繼陣亡。黃克誠和張宗遜率領紅四師在湘江南岸激戰兩天後,十團團長沈述清犧牲。師參謀長杜中美接任十四團團長後不久,也犧牲在陣地上。
中間為張宗遜
巨大的傷亡讓林總和彭老總心急如焚,林總一次次給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發電報輕裝快行,兩支隊伍終於在12月1日全部渡過湘江。按理說部隊可以撤退了,否則就有被「包餃子」的危險。但是,紅四師仍然沒有接到上級撤退的命令,張宗遜只能率部在原地繼續堅守。
受當下影視劇的影響,我們後人總將「靈活應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詞句掛在嘴邊,覺得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然而,像張宗遜這樣有資歷,也有戰功的將領仍然沒有違抗命令私自撤退,足以說明軍紀的重要性。
眼看危險一點點來臨,黃克誠急了,對張宗遜說:「你指揮部隊迅速撤退,去追趕主力,一切由我負全部責任。」在紅軍的章程里,只要黃克誠說出這句話,張宗遜就不算違抗上級命令了。
在當時的環境下,如果其他政委使用最後決定權,或許是一種正常操作。但是,從黃克誠嘴裏說出上述的那句話,「危險係數」就成幾何級增加了。因為從他加入紅三軍團以來,時常被冠以「右傾」的名頭。到湘江戰役之前,黃克誠至少兩次被降職。
第一次:1930年7月,紅三軍團攻打長沙。黃克誠直言紅軍沒有佔領大城市的能力,原本他即將被任命為縱隊政委(師級),此事之後只能擔任紅八軍四師三團政委。
第二次:第三次反圍剿前後(1931年7月至9月),由於黃克誠拒絕執行肅反時的命令,從紅三師政委降職到紅三軍團司令部秘書。
當黃克誠對張宗遜執行「政委最後決定權」後,最嚴重的後果不僅僅是降職,而是受到軍法處分。很顯然,相對於戰士寶貴的生命,黃克誠認為即使自己受到處分,也不值一提。
從湘江戰役之後至紅軍抵達陝北,黃克誠又從師政委降到司令部偵察科科長(原因與湘江撤退無關),再降到教導營政委,最後乾脆去當了紅軍審判所所長。一向嚴肅的彭老總都忍不住勸他:「下一次,你少『放炮』」。然而,黃克誠自始至終沒有改變過。
黃克誠後來被人叫作「黃老」,連主席也這樣稱呼。這不僅是他三十多歲就被喊「老同志」,更重要的是對其人品的敬重。新中國成立後,黃克誠擔任國防部副部長兼副總參謀長,負責軍委、總參的日常工作。1954年,他被任命為軍委秘書長。當時中央軍委委員共12人,除了主席和鄧總設計師外,就是十大元帥,足見中央對他的信任。
儘管「政治委員最後決定權」有一定的爭議,可也有積極的一面。在湘江戰役中,張宗遜沒接到命令不撤退是軍人的本分,黃克誠於危急時刻行使政委的「特權」,保住了部隊,也盡了政委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