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1932年在蘇區死命打壓毛澤東,後來竟深受毛澤東信任!
毛澤東(後排站者左三)
前文《蘇區時期,王明為什麼一直死命打壓從未謀面的毛澤東?》講到,彭德懷率軍攻打贛州失利,周恩來要項英火速請毛澤東趕赴前線幫忙。隨後,在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共蘇區中央局會議討論下一步行動時,毛澤東又被狠批為「右傾機會主義者」,這表明,在王明「左」傾中央的領導下,他們會一直打壓毛澤東。
根據此次會議部署,以朱德為主席的中革軍委發佈命令,將紅軍重新編為「一三五」三個軍團,分三路進發,其中,毛澤東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主席的身份被分配在中路軍隨軍行動,這個中路軍就是紅一軍團,林彪擔任總指揮,新來蘇區不久的聶榮臻擔任政委,羅榮桓為政治部主任。中路軍的目標是,從贛江東岸向北發展。
行軍途中,毛澤東說服了林彪和聶榮臻,改變了中路軍的行軍方向,放棄北進,改向閩西、閩南進軍。毛澤東告訴他們,沿贛江向北沒有發展餘地,因為敵軍大本營就在南昌;向西發展,被贛江阻隔;向南發展,會遭遇實力強大的廣東國民黨軍隊。所以,只能向東發展最為有利,一來閩西是老根據地,二來閩南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毛澤東的意見征服了林彪和聶榮臻,經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周恩來和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同意,中路軍改為東路軍,向東進軍。此番進軍,毛澤東再次上演前三次反「圍剿」的拿手好戲,號稱「閩西王」的福建軍閥張貞很快就被毛澤東率軍給打得大敗,只好逃往廈門。紅軍攻佔漳州,俘敵1600多人,繳槍2300多支。
紅軍到了毛澤東手裡,就能取得大勝利,事實證明,毛澤東在軍事上的戰略眼光超過了所有人。令人無法理解的是,處於上海的中共臨時中央卻正忙着對毛澤東大加批判。1932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周報》發表《在爭取中國革命在一省與數省的首先勝利中中國共產黨內機會主義的動搖》。
此文作者是洛甫,也就是著名的張聞天,號稱中共中央黨內一支筆。他也是當年王明「28個半布爾什維克」中的重要成員之一,他和博古是王明的左膀右臂,都對王明實行的「左」的那一套深信不疑,所以,他在此文中不點名批判毛澤東為「右傾機會主義」。5月20日,中共臨時中央發來一份長長的指示電,點名批判毛澤東。
電報認為,毛澤東在三次反「圍剿」中所採取的戰略是完全錯誤的,是「純粹防禦路線」,是「游擊主義」。並認為,毛澤東及其擁護者們的消極態度,將削弱紅軍的防禦力量,不能擴大與鞏固蘇區,是當前的「極大危險」「主要危險」。並責成中共蘇區中央局領導,如果毛澤東不轉變立場,聽從王明的那一套,就要把他作為主要和極大的危險予以解決!
此時的毛澤東對此毫不知情,他還在忙着率軍作戰。5月29日,紅一軍團奉中革軍委命令回師贛南。6月17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共蘇區中央局會議,作出貫徹中共臨時中央指示,爭取和完成江西及其鄰近省區革命首先勝利的決議。會議恢復了紅一方面軍建制,仍然下轄第一、第三和第五軍團。這就涉及一個問題:誰來出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
之前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是朱德,總政委就是毛澤東。這次恢復建制,朱德仍擔任總司令,本來毛澤東也就應該仍然出任總政委。但因為中共臨時中央5月20日的電報,使得中共蘇區中央局沒敢恢復毛澤東的總政委之職。為了不使毛澤東難堪,心思細密、顧全大局的周恩來,在拒絕自己出任總政委一職的同時,乾脆不設總政委。
7月中旬,周恩來親赴前線,他的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一職由任弼時代理,此後一段時間,中共蘇區中央局領導人包括任弼時和項英、顧作霖。7月21日,作為中共蘇區中央局代表的周恩來察覺毛澤東以主席的身份隨軍出行很不方便。7月25日,周恩來與毛澤東、朱德和王稼祥聯名致電中共蘇區中央局,提出由毛澤東擔任總政委一職。
毛澤東率領紅軍直下漳州(油畫)
此時,前線的領導職權劃分是:紅一方面軍的「作戰指揮權」歸朱德和毛澤東,「作戰計劃與決定權」歸朱德,「行動方針決定權」則歸周恩來。任弼時複電不同意這一建議,仍然堅持任命周恩來為總政委。7月29日,周恩來以個人名義致函中共蘇區中央局,再次堅持和力爭要毛澤東擔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之職,最後,中共蘇區中央局勉強同意。
周恩來是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他是按組織手續向中共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任弼時請示,任弼時最後不得不勉強同意。這時,紅一方面軍前方領導機構是「軍事最高會議」,核心人物就是周恩來、毛澤東、朱德和王稼祥。周恩來是「軍事最高會議」主席,但他非常尊重毛澤東;朱德和毛澤東曾是搭檔,王稼祥受毛澤東影響,慢慢轉為支持毛澤東。
這就意味着,毛澤東成為實際上前方的核心人物。王稼祥後來回憶起他在龍岡初見毛澤東的印象,他覺得毛澤東和他在中國、俄國見過的領導人不同,有其獨特的地方,雖然一下子還說不清楚到底是哪些地方不同。他只覺得毛澤東所說的道理,既是那樣簡單明了,又是那樣有力並具有說服力。
很顯然,此時的王稼祥已經從內心被毛澤東的魄力和魅力征服了,這在後來的歲月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這都是後話了。此時,蘇區分為前方和後方,後方是以任弼時為核心的「三人團」,他進入中央蘇區後,擔任的是中共蘇區中央局組織部部長,顧作霖擔任的是中共蘇區中央局宣傳部部長。
雖然後來從抗日戰爭時期開始,任弼時就成為毛澤東最忠誠的擁戴者之一,並成為毛澤東最欣賞和最信任的戰友之一。但此時的任弼時卻是王明和博古的堅決擁護者和他們命令的堅決執行者,他進入中央蘇區的主要任務就是貫徹執行中共六屆四中全會路線,也就是王明的「左」傾路線。在贛南會議上,主持批判毛澤東的人就是他。
尤其是任弼時看了張聞天發表在《紅旗周報》上的社論,以及中共臨時中央5月20日點名批判毛澤東的秘密指示電之後,他更加堅定了臨時中央對毛澤東的打壓和排斥態度,所以,他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阻攔周恩來試圖恢復毛澤東紅一方面軍總政委職務的要求。
後方「三人團」的最後一名成員就是項英,項英一進中央蘇區,在黨內的職務就比毛澤東更高,他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一。項英最大的特點就是組織觀念強,雖然他作為中共六屆三中全會派往中央蘇區的代表,而受到過在六屆四中全會上崛起的王明的排斥,但他看到了共產國際給中共中央的指示信後,很快就表示服從王明路線領導,因而得到任弼時的賞識。
任弼時當時的地位有多重要?他來中央蘇區時,隨身攜帶着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名單,並經他向中共臨時中央提議,由項英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兼中央人民委員會副主席。所以,項英才有資格主持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主席團主席,並真的當選排名在張國燾之前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兼中央人民委員會副主席。
此外,後方領導核心除了「三人團」,還有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治保衛局局長的鄧發,思想也是偏向王明的「左」傾,他在肅反中就搞了擴大化。前方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周恩來、毛澤東、朱德和王稼祥,後方和前方的矛盾圍繞毛澤東是否恢復紅一方面軍政委的問題而徹底爆發了。雙方第一次爆發衝突,是在1932年8月24日。
毛澤東主張放棄攻打江西東部重鎮南城的計劃,後方不同意,要求紅軍主力繞至宜黃一帶尋找敵軍主力陳誠部隊。前方只得遵命,結果在向宜黃一帶行動時遭遇敵人襲擊而損失一個多團的兵力。雙方第二次爆發衝突是在9月23日,敵人已經增援了6個師,後方還要前方「攻城打援」。雙方就這個問題,反覆爭論。
時任蘇區中央局書記的周恩來(右三)
雙方第三次爆發衝突是在9月26日,前方對後方的瞎指揮和無端干預前方戰事忍無可忍,經「軍事最高會議」及其主席周恩來同意,以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毛澤東的名義發佈《訓令》,要求紅一方面軍抓緊時間在向北地區做群眾工作,爭取赤化這些地區和群眾,以應對蔣介石將要發動的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
後方領導班子通過無線電獲悉這個「訓令」,非常震怒,主持工作的任弼時接連致電前方,表示堅決反對這個《訓令》。9月30日,後方甚至單獨致電周恩來,要求周恩來對「分散赤化的觀點,予以無情打擊。」看看這個用詞,就知道當時在王明把持的中央領導下,「左」傾嚴重到了多麼可怕的地步!
後方因為「訓令」而對毛澤東極度不滿,認為已經到了非撤毛澤東職務不可的時候了。於是,後方同意前方提出的近期召開中央局全體會議的提議,時間是10月上旬,地點是寧都縣城以北的一個村莊,因而,這次會議又叫「寧都會議」。寧都會議是任弼時主持召開的,周恩來當時正在前線,他是會議開了一半後,飛馬趕到的。
前後方各四位首腦在會議上面對面交鋒,爭論空前激烈。後來的會議簡報是這麼說的:「會議批評了毛澤東同志過去向贛東發展路線與不尊重黨領導機關與組織觀念的錯誤,開展了中央局從未有過的反傾向鬥爭。」會議的結果是,背後有着中共臨時中央鼎力支持的後方首腦佔了上風,任弼時、項英和顧作霖以猛烈的火力批判了毛澤東。
後方首腦們為了批判毛澤東,甚至不惜顛倒了是非曲直:把明明決策錯誤的打贛州說成是有絕對需要的、有攻克可能的;把毛澤東東征、打漳州的勝利說成是錯的,因為「延緩了北上任務的實現」,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呀!他們批判毛澤東誘敵深入是「等待主義」,毛澤東是專以等待敵人進攻的右傾主要危險的代表人物!
歷史慣例就是,路線批判之後,緊跟着的就是組織處理:毛澤東的紅一方面軍總政委之職被撤銷,並被再次調往後方(事先並未與周恩來通氣),「專做政府工作」,換言之,他們再次把毛澤東給閑置起來!這次會議讓後方首腦震驚的是,原本屬於他們陣營的王稼祥,竟然在發言中明確支持毛澤東,大呼「大敵當前,不可換將;指揮重任,非他(毛澤東)莫屬!」
會議後半期趕到的周恩來作為中央蘇區的最高首長,成了雙方「裁判」的角色。他迫於中共臨時中央的壓力,違心地批評了毛澤東,但又堅決反對後方首腦們對毛澤東的過分處置,極力維護毛澤東。但個性很強的毛澤東接受不了任何調和,最終的處理結果是,被剝奪軍權,以暫時請病假的形式默默回到了後方。
周恩來趕到毛澤東住處看望他,安慰他,毛澤東向周恩來表示,軍事工作我還願意做,前方何時電召便何時來。寧都會議上周恩來極力維護毛澤東的態度惹惱了後方首腦們,他們批評周恩來在鬥爭中不堅決,要他深刻認識這個弱點並加以克服。周恩來向臨時中央申訴了後方首腦們沒有事先與他通氣而把毛澤東調往後方的決定。
臨時中央擔心聽任後方首腦們這樣批評周恩來,會引發中央蘇區領導層出現大分裂,就複電明確支持周恩來,表示後方首腦們對周恩來是「調和派」的指責是不正確的,並強調前後方領導加強團結是目前最重要的。臨時中央的這一態度,後方首腦們這才收斂了咄咄逼人的氣焰。周恩來則趁機在給臨時中央致電時,為毛澤東復出埋下伏筆,稱毛澤東答應「前方何時電召便何時來」。
有意思的是,直到抗日戰爭時期起,任弼時才深刻認識到了毛澤東的英明和偉大,而成為毛澤東最忠誠的擁戴者之一,並成為毛澤東最欣賞和最信任的戰友之一。但1932年,任弼時在蘇區的確是死命打壓了毛澤東,給毛澤東造成很大的困擾和痛苦。好在毛澤東把這種人為的刻意打壓化作了自我磨礪的動力,終究在歷史最緊要的關頭脫穎而出,那時,誰都不能壓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