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你們改姓毛吧!」
面對一雙兒女半是惶恐,半是質疑驚呼,彼時已經退休在家的著名導彈專家賀麓成不為所動。
「因為我也姓毛,我是毛主席的親侄子,我的名字,叫毛岸成。」緊接着,他將這個瞞了大半輩子的秘密和盤托出。
病逝多年,毛主席卻多出了數位血親,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1935年,紅軍主力踏上長征之途。
作為原本的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在白色恐怖勢力的圍剿下,紅軍獨立師師長毛澤覃英勇就義。
不幸中的萬幸,他與妻子賀怡,終究在世上留下了骨肉。而這個從小失去了父親,又被母親寄養在親友家的小生命,就是毛岸成。
在全村人周密的保護、無微不至的照料下,毛岸成吃着百家飯,度過了一個相對安寧的童年。
彼時的他,對自己的身世一無所知。而彼時的賀怡,將丈夫逝世的悲憤化為革命的力量,奔走於華東地區,為黨的工作殫精竭慮。對於兒子,根本無暇顧及。
直到1949年8月,新中國成立近在眼前之時,賀怡才抽空回到江西,與失散多年的兒子團聚。
彼時的賀麓成,已經長到讀初中的年紀。眉眼之間,已然有了毛澤覃年輕時的英氣。這也讓賀怡第一時間認出了他。
十三年的思念之苦,讓賀怡什麼也顧不上了。
她飛奔着,哭着、叫着奔向兒子,一把將他摟在懷裡。
被一個陌生女人摟在懷裡,看着她不能自已的神情,賀麓成又是感動,又是惶恐。
直到養父母聽到消息趕來解釋一番之後,這對母子才終於相認。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母子相認的那一天,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賀怡撒手人寰。
剛剛在這個世界上有了牽掛的賀麓成得而復失,又成了孑然一人。
好在,賀麓成有一個疼她、愛她的大姨賀子珍。她把賀麓成接到上海,一邊時不時帶他追憶父母的革命事迹,一邊撫養他長大成人。
從大姨那裡完整地聽到了父母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小賀麓成很受觸動。從那時起,他便暗下決心,要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另外,賀子珍還經常教育尚不成熟的賀麓成:我們要自立自強,不要沾毛主席的光。
對於大姨的教誨,他一直謹記在心。「自立自強」更是成了他恪守了一輩子的信條。
時光荏苒,1952年,學有所成的賀麓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
那時新中國初立,整個國家百廢待興,中國在國防軍事方面還很落後。
對此心急如焚的賀麓成,決心為新中國國防的迎頭趕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學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錢學森麾下,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導彈工程師。
可喜的是,經過數年鑽研,賀麓成終於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
他與另外一名導彈工程師一起,提出了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導彈控制方案。經過數次實驗,這門新技術最終被採用。
到了1964年,新中國在導彈技術領域終於實現了大突破——由賀麓成參與研製的中近程導彈,圓滿完成了飛行試驗。
由於創造性地提出新技術,賀麓成迅速確立了自己在導彈研究領域的核心地位。
當然,賀麓成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在今後的日子裏,他仍舊埋頭於導彈飛行技術研究,並數次幫助國防事業取得進步。
在這條戰線上,他不僅兢兢業業地工作,而且謹記賀子珍的教誨,從來不拿自己和毛主席的關係說事。
1981 年,國家的表彰終於來了。
由於賀麓成的傑出貢獻成,他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系統第一個評上高級職稱的人。在國家授予的證書編號上,他是「001」號。
新中國頭號導彈技術專家,賀麓成當之無愧。
更加難得可貴的是,即便後來因為年事已高退居出研發一線,賀麓成也從未停止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心繫家鄉發展,已經定居北京的何麓成三下江西:為了讓孩子們安心接受教育,他自掏腰包在永新中學設立獎學金;
為了帶領鄉親們致富,他從積蓄中掏出五萬,幫助鄉親們種黑梨、搞養殖,沒有半點「專家、功臣」架子,天天出現在田間地頭。
為了江西的經濟發展,他更是親自出馬,為一家本土企業拉來外資……
除了心繫家鄉以外,頗具戰略眼光的賀麓成深諳「全國一盤棋」的道理:黃河三角洲鹽鹼地改良;「綠色經濟」專項工程的牽頭與推進;2002年出面籌資,為220國道濟南—長清路段建設路燈工程……
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早日到來,賀麓成退休後一刻也沒有停歇,一次又一次親力親為,投身到經濟建設、環境保護的偉大事業中去。
當然,一輩子隱姓埋名的賀麓成,從來不曾忘記自己的「根」。
為了紀念早早逝去的父母,他在年老時將一兒一女的姓改了回來。
不過他自己仍叫賀麓成,用大半生的時間,完成了了自己年少時,對大姨賀子珍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