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的行動失敗之後,中央工農紅軍為了擺脫被國民黨反動派軍隊追擊的局面,實行了戰略性轉移,開始了路途遙遠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之途。在長征中,紅軍的戰士們都經歷了千難萬險,無論是面對敵人的阻擊,還是面對艱苦的生活條件,他們都是以一種大無畏的樂觀精神,完成了兩萬五千路的長征之旅。據統計,當時共有30名朝鮮人與紅軍共同參與到長征的事業之中,不幸的是,先後有29人在那漫長的行軍途中犧牲了,唯獨只有一人活着走完了長征之旅。
這一位幸運兒名叫武亭,他在紅軍時期,曾是紅軍炮兵的權威;之後,還擔任過八路軍的首任炮兵團長。在抗戰勝利之後,他回到朝鮮成為了副總司令,他的經歷用「傳奇」二字來形容毫不為過。
加入紅軍,嶄露頭角
1905年,武亭出生在朝鮮咸鏡北道的鏡城郡,原名金武亭,從小在漢城長大,由於家境並不是很好,因此他在漢城時一直是半工半讀的狀態,依靠微薄的薪酬來維持學業與生活。
1919年3月,年僅14歲的武亭親身經歷了朝鮮著名的「三·一」反日運動,由此開啟了他的革命生涯。四年之後,武亭與無數朝鮮的革命志士一樣,秘密渡過了鴨綠江,來到了中國境內,參加革命,以此來尋求可以讓朝鮮獨立復國的辦法。恐怕就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將會在中國這座古老的國度里待上二十多年的時間。
1924年,武亭考入了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炮兵科,在校學習期間,他努力刻苦,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從該校畢業了。之後,在大革命的浪潮中,武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時的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四年的時光,在國內也是屬於一個新興黨派,黨內人數僅有近千人。在蔣介石背叛革命之後,武亭憤然地退出了軍隊,轉而開始從事地下工作,曾在武昌有過被捕的經歷。之後,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武亭才得以逃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
1929年,武亭作為組織者之一,參加了轟動上海的工人暴動運動,雖然武亭是朝鮮人,但是由於他非凡的軍事才能,被一舉推選為總指揮。起義遭到鎮壓之後,武亭再次被捕入獄關押了兩個月的時間。在這次獲釋之後,武亭先是抵達了香港,之後又經過輾轉才回到了內地,並參加了土地革命。也是在這一年,武亭加入了彭德懷的紅三軍團,並擔任了炮兵連長。
1930年7月,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攻佔了岳陽城,帝國主義的軍艦非常猖獗,對着城岸就開始了一頓狂轟亂炸的。彭老總當時很氣憤,便下令將繳獲的山炮對敵艦進行炮轟。當時的紅三軍團里會使用山炮的,除了彭老總外,再就是武亭了。因此,武亭親自操作,首發命中,顯示出了精幹的炮術才能,博得了彭老總的高度讚揚。經過這一站之後,武亭的英明在廣大指戰員之間迅速傳播了起來。之後,紅三軍團成立了炮兵營,由武亭擔任營長。
我軍史上首支正規炮兵團的首任團長
1934年10月,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行動失利之後,被迫退出了江西中央根據地,進行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為了順應當下形勢的需求,中央軍委決定成立隸屬於總部直屬隊的紅星炮兵營,由武亭擔任營長。紅軍攻佔黎平之後,黨中央於1934年12月18日在黎平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決定部隊進行精簡整編,充實連隊,因此,紅星炮兵營所編成連隊,編入紅三軍團。紅星炮兵營是在長征前夕的途中組建的,雖然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但在長征途中參加過很多次戰鬥,都有效地發揮了炮火支援的作用,受到了總部和紅三軍團首長的一致好評。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同紅十五軍團成功會師。當時參加紅軍長征並最終到達陝北的朝鮮革命志士,除了武亭之外,還有一個是紅十五軍團第75師的參謀長畢士悌(又名楊林),但在之後不久的東征戰役當中,畢士悌壯烈犧牲了,因此,武亭便成為了唯一倖存的參加過長征的朝鮮籍革命志士。
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工農紅軍被改編成為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山西抗日前線。在首戰平型關中,繳獲了一部日軍的火炮,同時又收集到了閻錫山軍隊在敗退時丟棄到河內的8門山炮和2門野炮。而也是在平型關戰役結束之後,毛主席在看到有關平型關戰役的戰報中提到的:115師343旅的迫擊炮連在此次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之後。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真正是沒有炮兵就沒有勝利呀。因此,在1938年1月28日,我軍史上首支正規炮兵團——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在山西臨汾成立了,由武亭擔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的首任團長。
在之後的眾多戰役中,武亭率領着炮兵團為我軍立下了赫赫功勛。並且,武亭不止是一位優秀的炮兵將領,還是一位來自朝鮮的國際人士。因此,在1941年的時候,由於朝鮮革命與東方各國的抗日統一戰線的工作需要,黨中央最終決定讓武亭先離開八路軍炮兵的工作崗位,將重心放到晉東南地區,全力將關內的朝鮮反日力量的組織起來。
朝鮮義勇軍總司令
1942年7月,朝鮮義勇軍成立之後,武亭被推舉為義勇軍總司令。之後,便在武亭的率領之下,立即投身到了抗日戰爭當中。當時日軍在華北動用其全部侵華兵力的半數之多,對我黨根據地實行了慘絕人寰的「掃蕩」行動。為了粉碎日軍的陰謀,武亭率領着義勇軍積極配合八路軍作戰。在仙翁寨的戰鬥中,就有不少的朝鮮籍革命志士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反「掃蕩」勝利之後,彭德懷副總司令高度讚揚了朝鮮義勇軍的英勇行為,並親手獎勵了他們一支新繳獲的輕機槍。在槍柄之上還刻有標誌着中朝人民的戰鬥友誼誓言:為了共同理想,我們永遠站在一起。
1944年,葉劍英曾在延安對中外記者團的講話中指出:我軍在抗戰中光榮犧牲的烈士,不僅有中國人民,還有國際的朋友。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為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是為了朝鮮人民的反帝解放事業犧牲的戰友們。
朝鮮義勇軍的英勇善戰,使之英名遠播。八路軍129師司令部曾贈給義勇軍的錦旗上閃耀着光輝的7個大字「朝鮮革命的基石」。充分體現了中朝兩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建立起來的血肉關係和偉大的戰鬥情誼。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了。之後不久,武亭便率領朝鮮義勇軍從延安啟程,於同年9月11日抵達了奉天(今瀋陽)。但是由於駐朝鮮的蘇軍不允許任何武裝入境,因此,朝鮮義勇軍只好暫時先停留在了中國東北。在這之後,武亭和一些朝鮮獨立同盟的主要幹部則以個人身份渡江先行返回了朝鮮。
結語—歸國之後
武亭在回到朝鮮之後,當選了北朝鮮五道行政局副委員長,成為了朝鮮名副其實的二號領導人物。可是,由於武亭的性格剛直,不擅長政治,因此在國內並不是很招人喜歡,那段時間的他過得並不自在,之後更是被大家逐漸地排擠出了領導層,擔任了朝鮮炮兵總司令。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是先勝後敗,在大撤退之時,善於游擊戰術的武亭在安排好各部隊的撤退路線之後,便將所有的無線電聯繫統統切斷了。雖然這個辦法使得各部隊都順利地來到了北方,保存下了骨幹力量,但是這卻讓平壤方面感到十分的惱火,於是便找借口將武亭降職為第七軍團軍團長。
此時還不是武亭人生中最糟糕的時刻,在這之後發生的一件事情,武亭的軍旅生涯算是徹底地結束了。
有一天,武亭帶着一位受了重傷的部下來到醫務室治療,他讓醫生先給他的部下醫治,但卻遭到了醫生的拒絕,並且這位醫生在態度上還有着些許的傲慢。他的部下最終還是因為醫生遲遲不醫治,導致錯過了最佳醫治的時機,不幸去世了。這位部下與武亭是在八路軍時期共事多年的,感情非常深厚,武亭在一氣之下,便開槍將這名醫生打死了。最後,武亭也因為這個嚴重錯誤,被撤銷了一切職務。
在受到連番打擊之後,武亭在長征時期落下的舊病胃潰瘍發作了,一病不起。彭老總當時剛好在朝鮮指揮志願軍作戰,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便立即安排武亭到東北最好的醫院進行治療。但已經為時過晚了,醫生也是回天乏力。而武亭最後的願望便是希望能夠回到他的故鄉朝鮮。
1952年,武亭被接回了朝鮮,安置在一家普通軍人醫院裏。在不久之後,就因病逝世了,終年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