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2025年02月04日19:03:07 歷史 1684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前言

作為史上有名的死於宮斗的女人,戚夫人呂后施以「人彘」的刑罰是很多人的心理陰影,想想就覺得戚夫人實在是太慘了、呂雉實在是太惡毒了。

還有人將這事怪到了劉邦身上,覺得劉邦難道不知道妻妾不和,自己死後呂雉肯定不會放過戚夫人母子么?他那麼愛戚夫人為什麼不提前給他們安排好退路?

要是這麼想,那劉邦就太冤了,因為劉邦死前早就告訴了戚夫人要怎麼辦,怪只怪戚夫人根本沒懂他的良苦用心,還自信地以卵擊石。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一、劉邦對戚夫人的勸告

很多人都奇怪劉邦既然忌憚呂雉,知道她在自己死後必然要仗着身份地位作威作福,那為什麼不幹脆休妻或者在自己死前下旨殺了呂雉呢?

這個問題其實劉邦自己就能回答,他的那首鴻鵠歌就是在認識到自己無法動搖呂雉的地位之後,無奈地對寵姬戚夫人進行的囑託。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大家讀「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這兩句時腦中簡直能響起劉邦那種無可奈何又心有戚戚的語氣。

這首歌其實已經很能表現出劉邦讓戚夫人從今往後安分一些,不要與呂雉爭強好勝的勸誡意味了,奈何戚夫人滿心都是想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她根本就沒聽懂劉邦的意思。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身為牽涉皇權爭奪的重要人物,不得不說戚夫人審時度勢的能力和政治敏感性實在是太差了,按現在的話來說,她就是個漂亮的「花瓶」。

雖然戚夫人周王室後裔,父親也是秦朝將軍,但實際上這些都只是名頭好聽罷了,她其實根本沒有什麼可以倚仗的勢力,在後宮賴以立身的只有劉邦的寵愛。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這對於一個後宮女子來說是最弱勢的情境,但她卻以為自己得到了劉邦的心,自己的兒子也深受喜愛,就能在後宮橫着走了,這就是她最大的錯誤。

劉邦識人能力那可不是一般的強,他看得出來戚夫人根本就沒把自己的話聽到心裏去,知道他們要是沒了自己的庇護,想要和呂雉抗衡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愛妾和愛子,劉邦在去世之前其實不止通過《鴻鵠歌》勸告過戚夫人,他也準備了許多措施保護這對母子的周全。

如果戚夫人按部就班地按照劉邦的安排生活下去的話,就算呂雉再狠辣,戚夫人和劉如意也未必活不下來,但就算劉邦計劃好了一切,戚夫人不聽話那也實在是無可奈何。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二、劉邦準備的保護措施

劉邦給戚夫人準備的後路主要四個,可謂是從前朝到後宮方方面面都為這母子倆考慮到了,呂雉想動他們都不容易。

最好的保護就是隔離,所以劉邦首先做了個最直接的決定,那就是將劉如意封到一個距離京城遠遠的地方,讓呂雉根本摸不着他們,這樣就能逃出她的魔爪。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劉如意原本是代王,但是劉邦思來想去覺得代國長安還是太近了,再加上當時原本的趙王因為謀逆被抓,於是順勢就將劉如意改封為了趙王。

不過因為當時劉如意年齡還太小,加上他實在喜歡這個兒子,因此並沒有直接讓他去自己的封國,但劉邦其實早就為他在趙國安排好了,劉如意隨時都能去。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這個安排就是劉邦為戚夫人準備的第二條退路,那就是將重臣周昌任命為了趙國丞相,讓他去輔佐、保護戚夫人和劉如意母子。

為什麼是周昌呢?因為他幾乎是從劉邦起義到登基監國一路跟隨過來的老臣,在朝廷中不管是資歷還是聲譽都極佳,甚至連呂后都對他非常尊重敬畏。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所以有周昌在趙國頂着,呂雉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就算要對戚夫人下手也要掂量掂量周昌的分量,更別說周昌有很大可能是能夠說服呂雉的,這就更好了。

其實劉邦還是很捨不得下放周昌的,畢竟當時他在朝廷擔任着「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地位那是相當重要,失去他就相當於朝廷更難管理了一點。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但是他思來想去還是覺得這事只有周昌能辦,因此為了愛妾和愛子的平安,劉邦只能忍痛割愛,大材小用地讓愛卿從一國重臣成了一個諸侯國的丞相。

可以看出來以上這兩個準備其實已經相當周全了,既能讓呂雉鞭長莫及,又能在實在沒辦法的時候有救兵頂着,劉邦的準備其實起了一些效果,奈何戚夫人是個「豬隊友」。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在劉邦駕崩之前,劉如意就已經趕到了趙國,這本來挺好的,唯一一個意外就是戚夫人不肯離開長安,非要陪着劉邦直到最後一刻。

雖然她確實是很深情,但深情得實在不是時候,辜負了劉邦為她進行的一系列安排,導致劉邦剛去世沒多久,呂雉就將戚夫人囚禁在了永巷當一個舂米女工。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可以看出來這時候呂雉對她還是手下留情的,奈何戚夫人非要往槍口上撞去試探呂雉的底線,她在永巷的時候作了一首歌,哀哀戚戚的控訴着自己備受虐待,還想要兒子來救她。

你說這能不讓呂雉生氣么?因此呂雉知道之後就怒了,當即傳召劉如意入朝覲見,好讓戚夫人「如願以償」,幸好有周昌在,幾次都幫劉如意成功拒絕。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這下徹底惹怒呂雉了,她也不管周昌是什麼身份地位、有什麼影響力了,直接傳召周昌覲見,周昌沒法拒絕只能啟程,然而最後呂雉就再次傳召劉如意。

沒了周昌幫忙找借口保護,年幼的劉如意只能啟程前往長安,本以為這就是直通死亡之路了,沒想到中間劉邦的第三個安排就起作用了,讓他看到了希望。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三、戚夫人母子的下場

劉邦的這第三個安排就是對嫡長子劉盈,也就是繼承了皇位的漢惠帝的遺囑,說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劉如意母子,讓他好好照顧他們。

不得不說雖然劉盈的太子之位一度差點被劉如意奪走,但他卻知道自己和弟弟都只是爭權的的工具人,因此反而同病相憐,非常看重手足之情,記住了要保護好劉如意。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於是為了防止呂雉的人直接將劉如意在路上殺害,他甚至親自去迎接劉如意一同進宮,後來又與弟弟同吃同睡,時時刻刻以自己作為盾牌保護着他。

奈何姜還是老的辣,劉盈和劉如意又不是連體人,總會有暫時分開的時候,於是呂雉就趁劉盈外出的短暫機會毒殺了劉如意,徹底斷絕了戚夫人的希望。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至此,戚夫人徹底沒有任何指望了,只能任由呂雉實行了「人彘」之刑,在痛苦、驚恐和絕望之中走到了生命盡頭。

到此為止,劉邦為戚夫人準備的四條後路只出現了三條,那最後一條是什麼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讓戚夫人表現出足夠的誠意和謙卑,跟呂雉服個軟認個錯,保證不再讓劉如意爭奪皇位。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其實從劉邦另一個姬妾,也就是漢文帝的生母薄姬的處境就能看出來,呂雉對與皇位沒有威脅的后妃和皇子不至於趕盡殺絕,劉邦正是看出來了這一點。

然而驕傲但愚蠢的戚夫人卻根本就沒把這個成功率最高的安排放在心上,甚至可以說是嗤之以鼻,她覺得自己憑什麼要跟呂雉低頭?還不如直接殺了她!

別再怪劉邦沒給戚夫人留後路了,其實是她沒聽懂,才會錯失生機 - 天天要聞

結語

由此可見,劉邦對戚夫人可以說已經仁至義盡了,戚夫人要是按照劉邦安排的去做,那絕對能安全度過下半生,甚至劉如意沒準還能代替漢文帝撿到一個皇位,但她不聽話又能怎麼辦呢?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着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着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裏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