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給乾隆上高宗廟號,是為了噁心他嗎?看看歷史上的高宗就懂了
乾隆去世不久,嘉慶頒佈了一系列決策,其中就包括給乾隆定下了「高宗」這個廟號。只是在乾隆生前,他並沒有表現出對這個廟號的期待和喜愛,原因也並不複雜。實際上,乾隆對於廟號的選擇極為謹慎,尤其是「高宗」這個稱號,更是令他感到十分不滿。為何會如此呢?歷史上那些高宗的事迹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商朝是最早開始使用廟號的時期,當時廟號只有四種:「太」、「高」、「中」、「世」。在這些廟號中,「高」字代表功勞卓著的帝王,可以說,這個廟號曾經是一個非常榮光的稱號。隨着時代的發展,廟號的使用也經歷了從獨特到普遍的變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被濫用,很多皇帝不論功績如何,都紛紛自封高貴的廟號。比如魏明帝曹叡,竟生前自定廟號「烈祖」。
從唐朝以後,每一位皇帝都有了自己的廟號,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謚號中美謚的泛濫。原本謚號是用來總結帝王一生功過的,但後世為了討好先祖,美謚越來越常見,謚號的評判功能被逐步削弱,廟號反而逐漸承擔起總結評價帝王的作用。因此,廟號的選取雖然不嚴格按照謚法,但卻具有一定褒貶之意。
來看看歷史上那些被賦予「高宗」廟號的皇帝們,第一個是商朝的武丁,他的中興之績無可挑剔。接下來,漢高宗劉奭雖然是位君主,但被認為性格優柔寡斷,任用宦官,導致漢朝皇權旁落。北魏高宗拓跋濬年輕有為,卻英年早逝。至於南齊高宗蕭鸞,他通過篡位上位,屠殺宗室,行為殘暴。還有南梁高宗蕭綱和被追封為高宗的南梁昭明太子蕭統,他們也都經歷了或悲慘、或短命的命運。
再看南陳高宗陳頊,他權臣弄權,丟失國土。至於唐高宗李治,雖然有一些功績,卻也由於後宮武則天的關係,整朝廷陷入混亂。到了東亞的鄰國,比如越南李朝的高宗李龍翰,他的行為導致陳氏家族的勢力崛起,埋下滅亡的種子,高麗高宗王㬚和朝鮮高宗李熙也無一例外地成為了傀儡。
最令乾隆噁心的還是宋高宗趙構。趙構任用秦檜,冤殺岳飛,與金朝媾和,自稱中興之主,但乾隆一生都拒絕認同他的作為,直接稱其為「完顏構」。乾隆甚至寫詩諷刺趙構。在乾隆心目中,趙構是歷史上最令人不齒的「高宗」。
正是由於趙構這個廟號帶來的陰影,加之其他高宗廟號主人多半命運不濟,乾隆自然希望能避開這個廟號。然而,歷史的反諷在嘉慶繼位後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乾隆一直心高氣傲,希望能獲得頂級廟號的位置,卻因其生前的作為,引發嘉慶的不滿。
乾隆並不打算立乾隆為帝的嘉慶一開始並非乾隆的心頭好。乾隆挑選繼承人卻屢次受挫,再三猶豫中立了嘉慶。即使確定了繼位人選,乾隆仍在許多場合表現出對嘉慶的「不太滿意」。在一次祭天活動中,乾隆甚至在祭文中暗示,如果嘉慶無德無能,請老天爺將他帶走,以免誤國誤民。
更讓嘉慶耿耿於懷的是,乾隆在禪位前後的種種行為。乾隆禪位後,仍處處權衡嘉慶;比如在禪位大典那天不願交出玉璽,繼續掌握實權,並對和珅委以重任,實則通過和珅把控朝廷。嘉慶在乾隆去世的那一夜作出五道諭旨,其中第三道便是給乾隆定下「高宗」廟號。這個迅速決策,顯然是嘉慶籌劃已久,早有準備。在乾隆去世後不到半月,嘉慶就將和珅賜死,這也是他對父親無盡怨恨的具體表現。
有些人可能會問,乾隆是否真的不在意廟號呢?答案是否定的。乾隆生前非常看重自己的留下的歷史名聲,也在廟號問題上一次次提點臣子。乾隆暗示如果要給他廟號,不要選擇祖這個字。他的意圖很明顯,是以退為進,希望未來能得到自己滿意的廟號。
嘉慶顯然深諳此道,在乾隆去世後,一面以乾隆的遺訓做借口,一面堂而皇之地選擇了「高宗」這個廟號。這不僅與乾隆生前的意願相違背,更是對其最大的諷刺。這一廟號的大旗下,乾隆和趙構這兩位「高宗」似乎在冥冥中有了某種聯繫。趙構在位時任用奸臣秦檜,造成南宋登基以來最大的悲劇,而乾隆雖然沒有與金國媾和,但在乾隆的統治下,和珅的腐敗造成了民生的困頓。這種命運的暗示和歷史的巧合,使得嘉慶的這一決定具有了更多耐人尋味的深意。#視界頻道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