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表示:白俄羅斯永遠不會奉行反華政策,美國收買不了明斯克。
蘇聯解體後,白俄羅斯自獨立建國以來只經歷了兩位領導人:舒什克維奇和盧卡申科;其中只有一位總統,那就是即將再次擔任總統的盧卡申科。
迄今為止長達31年的執政經歷,也使盧卡申科成為當今世界任職最長的國家領導人之一。那麼使盧卡申科成為政壇常青樹,屹立政壇三十年,而且將繼續執政下去的原因是什麼?是歷史的選擇,還是個人的魅力,還是有其他的客觀原因,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白俄羅斯的兩位領導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在執政之前都是「政治素人」。
舒什克維奇,在我的文章《且看這四個同齡人》當中,稱之為「教育和科研工作者」,此君長期從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在1991年就任最高蘇維埃主席的前一年,還在任白俄羅斯國立列寧大學的副校長。
舒什克維奇就任白俄羅斯獨立後的首任領導人,只有不到三年時間就被彈劾下台,而扳倒他的不是別人,正是盧卡申科。
在擔任總統之前,盧卡申科的履歷非常簡單,除兩度在蘇軍中短暫服役之外,大部分時間從事「農業領導工作」,這一點倒和戈爾巴喬夫有些類似。只不過,戈爾巴喬夫在「農業口兒」一直做到了主管農業的中央書記,但是盧卡申科只做到了「農場主席」,也就是場長。
白俄羅斯農業較為發達,在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個國家的農場絕對不會只有一兩個,所以作為「一場之長」的盧卡申科,似乎與「總統」的職位有萬里之遙。
那麼白俄羅斯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在蘇聯解體的前後這個國家發生了什麼?
是什麼機遇,抑或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使盧卡申科坐上了總統的寶座,並長期擔任總統職位?
「白俄羅斯」這個中文名的翻譯,確實容易造成誤導。
如果不明就裡,望文生義,就會被認為白俄羅斯是俄羅斯的一部分,或者是俄羅斯的一個特殊區域。以至於兩年前白俄羅斯駐華使館發表的一份聲明稱,他們將把白俄羅斯駐華使館,改名為「白羅斯駐華使館」。
白俄羅斯在歷史上,還是有很大名氣的。
例如該國的城市布列斯特,曾經以簽署《布列斯特合約》和二戰中頑強抗擊納粹德國入侵的布列斯特要塞聞名於世;首都明斯克,是獨聯體總部所在地,蘇聯曾經有一艘航空母艦「明斯克」號,九年前為解決烏東問題還曾簽署過《明斯克協議》;甚至蘇聯名將朱可夫元帥,也是從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副司令員起家的,對納粹最後一擊的柏林戰役,中堅力量也是白俄羅斯第一和第二方面軍。
maz minsk auto zavod,即明斯克車輛製造廠製造的多軸運輸車,在歷史上創造出了諸多的驚世駭俗之作。中遠程導彈乃至洲際導彈能實現公路機動發射,離不開這些特種車輛承載和驅動。
朝鮮發射的「火星15」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公路機動發射的液體洲際彈道導彈,把液體燃料洲際導彈搞成公路機動發射,這種事情或許只有朝鮮能做得出來。
在蘇聯時代,白俄羅斯也是一個重要的加盟共和國,蘇聯在聯合國中有三個席位,除蘇聯自身外,另外兩個就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作為三個「斯拉夫人」主體的國家,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是蘇聯三個最重要的加盟共和國,可以說在解體的前夜,蘇聯的命運基本上全部掌握在這三個加盟共和國手中。直接導致蘇聯解體的「獨聯體協議」,也是在白俄羅斯的別洛韋日森林裏建立的。
然而即便如此,白俄羅斯在原蘇聯體系中的重要程度,與俄羅斯和烏克蘭還是沒法相比的。白俄羅斯在重大事務中,大體上不過是牽頭人或者調停者的角色,而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是俄羅斯和烏克蘭。
中國舊社會的政權體系當中,曾經有「蔣家天下陳家黨」的說法。在原蘇聯的權力分配體系中也有類似的概念,那就是俄羅斯作為最大的加盟共和國,掌握着最多的政治資源,但是烏克蘭對原蘇聯的政壇具有特殊重要的影響力,勃列日涅夫和赫魯曉夫兩任總書記,一個是烏克蘭人,一個生於俄羅斯長於烏克蘭。特別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第聶伯彼德羅夫斯克」政治集團逐漸掌控了蘇聯政權。
白俄羅斯作為原蘇聯體系中的「老三」,雖未對蘇聯的命運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但是在蘇聯解體前後的日子裏,也顯得相對超脫。
在日後俄羅斯和西方國家「鬥法」的漫長時期,白俄羅斯並沒有如烏克蘭般被置於「槍口」的位置,甚至在一段時期內還遊離於兩方之間,成為雙方矛盾與衝突的緩衝地帶。
白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還在呼籲聯合國安理會檢討明斯克協議的執行情況。如此的表態,可以說也代表了白俄羅斯在過去三十餘年中的一貫心態。
白俄羅斯的這種地位和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盧卡申科的長期執政創造了環境,奠定了基礎,也是日後成就盧卡申科的重要的客觀因素。
出生於1954年的盧卡申科,比俄羅斯的普京年輕兩歲,比烏克蘭的亞努科維奇年輕四歲,三人也算得上同齡人。
在歷史上很多國家,往往都是若干個同齡人深刻地影響了這些國家的前途,乃至歷史的發展方向。如同戈爾巴喬夫、葉利欽、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維奇對蘇聯的深刻影響,以及日後對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影響,盧卡申科和他的兩位同齡人,也深刻影響了這三個「斯拉夫人國家」的歷史發展方向。
在三位同齡人當中,盧卡申科年齡最小,但是總統「資歷」最深,迄今為止執政時間最長。相對於特工出身的普京,鉗工和機械師出身的亞努科維奇,農場場長盧卡申科的崛起更加具有戲劇性。
反貪污:盧卡申科崛起的原點。
盧卡申科的崛起,源於反貪污。
對貪污腐敗行為痛恨和反對,往往是政治精英本能的舉動;反貪反腐的舉措,也是爭取和獲得民眾支持,擴大和堅實民意基礎,提升政治形象的重要途徑。
盧卡申科生於草根階層,以及的軍隊中服役的經歷,使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對貪腐的反對是出於內心的。
蘇聯解體後,包括白俄羅斯在內的加盟共和國普遍存在社會轉型和經濟結構重塑的問題,原先的特權階層和政治新貴掌握了大量的政治和經濟資源,在轉型期出現貪污腐敗、權錢交易等行為,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1993年,盧卡申科被任命為最高蘇維埃反貪污臨時委員會主席,成為其從政生涯的重要轉折點。當時白俄羅斯還沒有建立總統制,最高蘇維埃是最高權力機關,擔任主席職務的正是舒什克維奇。作為蘇聯解體後白俄羅斯的首任領導人,在政治權力未實現穩固化的大背景下,學者出身的舒什克維奇註定是一個過渡角色,在盧卡申科掀起的反腐風暴中無奈出局,從而使後者當選為白俄羅斯首任總統。
盧卡申科的執政風格具有鮮明的民粹主義特徵,為實現權力的穩固,他必須完成舒什克維奇未竟的事業,那就是擺脫特權階層、政治新貴、派系精英等勢力的控制和束縛,實現議會制向總統制的真正轉型。
為達成這個目的,盧卡申科繼續祭出擔任總統前的手段,那就是將反腐進行到底。
第一,整頓國家行政權力機關,徹底更新政府。他擔任總統後先後撤換了兩名副總理,國防部長、內務部長、財政部長,四名將軍,毫不留情地把政府中的貪官污吏全部撤職。
第二,加強反貪防腐組織。在總統行政機構專門成立反貪污委員會,將共和國的經濟監督司改組為受盧卡申科直接領導的經濟監督局,旨在嚴查和嚴打在經濟轉軌中的各種經濟犯罪。
第三、加大打擊犯罪的力度。為此特下令各執法部門,嚴厲打擊各類犯罪,特別是嚴打和粉碎黑手黨。
盧卡申科的這些手段和舉措,和普京後來在俄羅斯搞的打擊寡頭如出一轍,其根本目的,還是實現政權的穩固化。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除波羅的海三國和亞美尼亞、摩爾多瓦外,原蘇聯加盟共和國都實現了從議會共和制向總統制的轉變,或者如中亞五國一開始就實現總統制。而白俄羅斯等國的總統制,即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也不同於法國的「半總統制」,而是一種「超總統制」。這也是包括盧卡申科在內的很多原蘇聯加盟國領導人長期執政的重要保證。
在對外關係方面,盧卡申科領導下的白俄羅斯雖與俄羅斯組建了俄白聯盟,但是基本僅限於經濟領域的較深入合作,白俄羅斯一直保持高度的自主性,並一度成為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甚至俄羅斯和歐洲的之間的調停者和緩衝地帶的角色。
盧卡申科是中國的老朋友。在盧卡申科2023年第十三次訪華之際,雙方在進行親切友好會談的同時,通過了關於新時代進一步發展兩國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全天候」這個詞,在形容兩國關係中是不多見的,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除了巴基斯坦,就是白俄羅斯了。
而白俄羅斯在「全天候」和「戰略」之間還加入了「全面」二字,更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