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初,在這舉國歡慶的時刻,中央領導人卻在為準備新中國的一些事宜忙得焦頭爛額。不過,大家的臉上都充滿着笑容,因為這是革命勝利的成果。
新中國成立時,國旗、國歌、國徽這三個至關重要的標誌,就成為了當下最要緊的準備工作。因為國徽比較複雜,所以國旗和國歌就事先敲定。國徽的設計和製作,則是經歷了很多的過程。
而對建築學有着高深造詣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婦,就參與到了國徽的設計和製作當中,那麼林徽因設計的國徽到底有多麼精美的呢?
國徽的設計
1949年10月1日,這是一個能夠載入世界歷史的偉大時刻,新中國的成立標誌着這個五千多歲的東方巨龍,從此煥發了新的生機。
在建國大典舉行之前,周恩來總理就已經開始組織各界人士,參與到了國旗、國歌、國徽的製作當中。國歌可以從現有的歌曲中尋找,國旗也相對簡單,徵集到的國旗圖案也多種多樣,都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
但是在輪到國徽的時候,準備工作就變得艱難起來,因為國徽和國旗國歌不同,國徽的設計要顯得更加的複雜,國徽不僅要彰顯出新中國的國家性質,也要將中國的傳統文化顯現出來。
另外,國徽也一定要顯得更加莊重,體現出大國的宏偉氣勢。民間雖然徵集到了不少的設計方案,但是這些設計方案也有着太多的不妥之處,因為這些原因,國徽的設計和準備工作也就只得延後,並且交給了更加專業的人負責。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就接到了這神聖的使命,他們兩人也都開始為國徽的設計而準備着。林徽因對此更是信心十足,因為在這方面上,她曾經就有過經驗。
林徽因的設計方案
1926年,遠在美國留學的林徽因,得知了張學良創辦東北大學,並且正在向民間徵集校徽的消息,於是就欣然報名參加。林徽因在經過多方探查,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根據東北的地形地貌還有當時的局勢環境,來作為自己的設計理念。
在辛苦的準備和勞作之後,林徽因將自己創作的校徽方案,寄給了張學良。林徽因設計的校徽,有一個非常醒目的標識。
那就是在圍繞着中間象徵著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兩側,分別有着一匹狼和一頭熊。狼和熊分別在兩側對着中間的「白山黑水」虎視眈眈。
狼指的就是對東北垂涎三尺的日本侵略者,而熊就是同樣覬覦東北豐富物產資源的蘇聯,當時這兩個國家對東北地區都時刻有着威脅,其中日本的威脅無疑是最大的。
而這個校徽的用意,就是為了警示在東北大學的學生們,一定要警惕來自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而且為了凸顯出中國文化元素,林徽因特意採取了《易經》中的知識,來豐富校徽的中國元素。
這個校徽整體上將中國文化、東北局勢、警示學生的作用全部體現了出來,所以當張學良看到了林徽因的設計方案時,就覺得這個校徽設計的非常優秀,於是就在萬千投稿之中,選擇了林徽因的設計方案。
所以,林徽因無論是從審美的角度,還是對國徽寓意的角度來說,都有着一定的經驗,再加上他那優秀的設計能力,對於國徽的設計也有着非常獨到的見解。
林徽因在設計國徽方案的時候,就從兩點出發,首先就是從國徽的寓意上,因為新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工農階級是建設新中國和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力軍。
所以林徽因設計的方案,就將國徽的最外圈用金色的麥穗點綴,在下方用一個金色的圓環,來代表工人階級。並且周圍用紅色的綬帶相連接,表示着工農聯盟。
因為當時,農民佔中國絕大部分的人口,所以,麥穗更加顯眼一些。而中間的設計,就是非常優美的「金鑲玉」,金色的麥穗裏面,有着一個玉質的圓環,上面有着四顆金星,還有着「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個大字。
圓環的中間是代表着革命的紅色,並且上面還鑲嵌着一顆大大的金色五角星,代表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立建設新中國的美好寓意。
林徽因在設計國徽的時候,還專門參照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徽樣式,這是為了避免其他國家認為中國的國徽,只是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翻版。
所以林徽因的設計方案,有着鮮明的中華文化氣息,並且還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在林徽因的設計方案提交之後,中央領導人在經過幾輪的評選之下,最終決定讓梁思成等人,在選定的國徽基礎上加以改良。
遺憾的是,林徽因的設計方案並為被中央採納,因為林徽因設計的國徽相比於選定的國徽來說,還是有些差距,不過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林徽因設計的國徽的確非常精美,而且在審美這方面也堪稱一絕。
只是如果相比於現在的國徽來說,還是有着很多的缺陷。不過林徽因並沒有因此灰心,而是參與到了國徽設計方案的改良工作當中。
在經過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的努力之下,我們如今的國徽終於誕生了。很快,製作國徽的命令下達,一眾能工巧匠聚集在一起,精心打造着這枚新中國的第一枚國徽。
當國徽製作完成的那一刻,工人們懷着激動的內心,撫摸着這枚無比莊嚴,象徵著人民民主專政的偉大標識。而第一個撫摸國徽的人,正屬於工人階級。
林徽因的設計方案如今已被妥善的保留了下來,這也使得我們今天能夠看到這位才女卓越的審美。就在國徽誕生的三年後,林徽因的生命也進入到了最後的時刻。
1955年,這位偉大的女性逝世,而她為中國人民所付出的一切,都將被永遠銘記。
信源:
《梁思成和林徽因:瀋陽的四月天》——中國知網 作者:王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