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丨永春達埔:一鄉三僑領 美名四海揚

2024年11月22日08:23:05 歷史 1261
向海丨永春達埔:一鄉三僑領 美名四海揚 - 天天要聞

福建日報》2024年11月22日07版

悠悠桃溪水,深深僑鄉情。

11月26日—27日,永春縣第十三次歸僑僑眷代表大會暨永春僑聯成立七十五周年慶典活動將舉行,屆時600多位海內外永春僑親將歡聚桃溪之畔,共商發展大計。

永春縣是著名僑鄉,現有華僑華人120多萬人,分佈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全國最早成立的縣級僑聯組織,永春縣僑聯歷經75年的歲月洗禮。長期以來,廣大永春僑親薪火相傳、回報桑梓,為家鄉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達埔鎮作為永春縣的重要僑鄉之一,至今仍流傳着「一鄉三僑領」的佳話。1956年10月12日,在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成立大會上,永春縣達埔鎮越南歸僑顏子俊、印尼歸僑尤揚祖、新加坡歸僑李鐵民3人同時當選為全國僑聯第一屆副主席,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一個鄉鎮同時出現3位全國僑聯副主席,這在全國來說絕無僅有。

晉·葛洪《抱朴子·任命》有言:「殊途同歸;其致一也。」回望尤揚祖、顏子俊、李鐵民的奮鬥之路,雖不盡相同,但他們最終都成了著名僑領。秋冬時節,記者走進僑鄉達埔,追尋三僑領的足跡,探訪他們留下的寶貴財富。

遠渡重洋艱苦創業

永春的商貿文化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以茶葉、陶瓷等商品聞名於世,有着「無永不開市」的傳說。在勤奮、堅韌和勇於開拓的精神感染下,歷代永春人銳意進取,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無限活力。

地處永春縣中南部的達埔,背倚蓬壺山,面環桃溪水,山環水抱、人傑地靈,三僑領便是其中的翹楚。

走進達埔鎮達中村顏子俊故居,紅牆黑瓦的閩南風格院落在陽光映照下顯得格外親切。這裡如今被改造成李鐵民、顏子俊、尤揚祖紀念館,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現三僑領的故事。

向海丨永春達埔:一鄉三僑領 美名四海揚 - 天天要聞

李鐵民(前排左一)、顏子俊(前排左二)、尤揚祖(前排左三)同時當選全國僑聯副主席時的合影。(資料圖片)

「顏子俊是達埔達中村人,李鐵民是與達中相連的岩峰村人,尤揚祖家相距他們有5公里左右,在蓬萊村。」今年65歲的達埔鎮僑聯主席潘儒健向記者介紹說,這三人都出生在19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那是永春人「下南洋」的高峰期。

顏子俊(1887—1959年),名福黎,字篆祜,號子俊,達埔達中村下荇角落人。他是永春華僑發動捐巨款支援抗日的第一人,周恩來總理曾稱他為「革命老前輩」。早年因家境貧寒,顏子俊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赴越南學習經商。

「由於爺爺的誠實經營,信譽日增,積蓄稍厚。後來,他獨資在西堤創辦啟華英布莊,幾乎是心想事成,生意興隆,店鋪由一間發展到數間乃至整條街。」顏子俊的孫子顏禧墨回憶說。在《永春人海外拓殖志》中,有這麼一段記載:「越南商業方面,永春專營布匹,清末由達埔之顏子俊等開其先。」除繼續經營布店,顏子俊還進一步拓展染坊、陶瓷業、戲院和書報社等實業,並回到國內投資。顏子俊迎來了從事商業、投資工業的黃金時期,財力逐漸雄厚。

尤揚祖(1892—1982年),達埔蓬萊村人。尤揚祖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家,早年喪父,家境困頓,只讀了3年私塾便輟學,13歲開始參與經營活計。1915年,他到蘇智貞在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省首府安汶市的同德公司當店員。

尤揚祖工作勤勉誠實,很快升任同德公司分店司理。1920年,他赴印度尼西亞南蘇拉威西省首府望加錫,擔任裕德公司副經理。1921年,他開始自行創業,在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省首府萬鴉佬開設協豐公司,主要經營進出口貿易。他極具經商天賦,加上誠實守信,生意逐漸發展起來,數年後成為當地經營土產出口第一大戶,還兼營椰園,財富日增。

李鐵民(1898—1956年),本名鍢,字原周,達埔岩峰村人。李鐵民6歲入私塾,熟讀蒙學經典。12歲時輟學進入父親開設的商店學做文書和財會,同時堅持自學,能詩會文,並萌發出嚮往民主、欽慕革命的進步思想。1915年,他隨父親到新加坡,在父親的南春公司任職,並秘密加入孫中山組織的中華革命黨。1919年開始在僑辦學校兼課,教授國文。後涉足新聞界,曾擔任過多個報紙的主編和督印人,包括《叻報》《民眾報》和《南洋商報》等。

回報祖國「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在三僑領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商業和工作上取得成功後,三僑領將目光聚焦祖國大地,竭盡所能投身愛國事業,為抗戰的勝利以及新中國成立和建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顏子俊積極投身愛國革命事業,捐資助餉支援革命。他曾擔任多個重要職務,包括越南華商經濟聯合會主席、越南華僑抗日救國賑濟總會主席、越南中華總商會主席等。「他自己曾一次捐獻100萬元,支持東北抗日義勇軍。」顏禧墨回憶道。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顏子俊召集成立「旅越華僑縮食救濟祖國兵災慈善會」。1938年10月,顏子俊被推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常務委員,主持越南華僑籌賑工作。

因顏子俊支持抗日,日寇對其進行威逼利誘,但顏子俊卻抗懷物外,其高風亮節令人敬仰。為了防止日本人進行迫害,顏子俊幾經輾轉於1941年底返回闊別多年的達埔老家。顏子俊離開後,日本駐越總領事立即派人查封他的店鋪,多次大抄其家,並逮捕其長子純趙和女婿盧仲華。

「舉凡公益事業都樂而為之。」為了發展家鄉的教育,1921年顏子俊斥巨資在家鄉創辦鼎新小學,這是達埔最早的僑辦學校。1942年秋,因抗戰之初轉移到達埔的永春中學(即今永春一中)遷回縣城原址,顏子俊便倡議籌辦達埔中學即私立達理中學(今永春五中)。1954年秋,永春創辦了華僑子女補習學校(即如今的永春華僑中學),其第一任名譽董事長便是顏子俊。1931年,家鄉連續數年鼠疫肆行,顏子俊立即捐資從越南採購藥品寄回,並免費發放給家鄉人民。「當年如果沒有他的幫助,不知道還會死多少人。」達埔鎮的許多老人說起顏子俊,至今仍無不感謝萬分。1941年底,顏子俊聯合歸僑和僑眷投入70多萬元資金,組織歸僑合作社,先後創辦達理、鳳美和洑江三個華僑農場。

顏子俊先後被選為永春縣僑聯副主席和達埔僑聯主席等。1959年2月25日,顏子俊病逝於永春醫院,終年72歲。

李鐵民以筆為槍,被稱為「華僑革命黨第一筆」。他的故事,與愛國僑領陳嘉庚息息相關。1928年5月3日,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發生,陳嘉庚率領各界同胞發起「新加坡山東慘案籌賑會」,李鐵民應邀為大會寫了一篇宣言,並應邀擔任籌賑會文牘主任。自此之後,李鐵民成為陳嘉庚的得力助手。

李鐵民一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促成了陳嘉庚的延安之行。2004年初,在中央電視台一套熱播的40集電視連續劇《延安頌》中,曾出現一位永春人的身影,便是李鐵民。

1940年3月,陳嘉庚率領「南僑總會」組織的南洋華僑慰勞視察團從新加坡回國,慰勞抗戰軍民。李鐵民為慰勞視察團秘書,並擔任陳嘉庚的翻譯。慰勞視察團先到重慶,再分三路到前線慰勞。李鐵民隨陳嘉庚另經成都蘭州,再到青海,最後折回西安北上延安。「陳嘉庚帶來的秘書李鐵民對他思想的變化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曾任中共中央聯絡部副部長、國務院僑辦副主任的連貫在回憶文章中說。

1940年6月1日,李鐵民陪同陳嘉庚參觀中國女子大學。上汽車返回時,李鐵民頭部不慎撞到汽車門頂,流血不止,即被送進延安中央醫院住院治療。正是有了這個緣由,讓他們不得不在延安多停留一周時間,也讓陳嘉庚進一步了解了延安的情況,觀念也隨之改變。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斷定「惟有住在窯里的毛澤東才有希望拯救中國」。

「事業三春花織錦,鬚眉四顧氣吞虹。河山壯麗迎游賞,桑梓繁榮待酌衷。」1956年秋,星馬考察團回國參觀,李鐵民為此寫下一首七律,其愛國愛鄉之情躍然紙上。同年11月30日,李鐵民因肝癌病發,醫治無效,終年58歲。

同飲桃溪水,難忘桃源情。三僑領中,尤揚祖與故鄉的聯繫可以說是最深的。

「我父親是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他長期生活在海外,深感沒有強大的祖國作靠山的痛苦。」尤揚祖女兒尤瑞蘭說,尤揚祖積极參与華僑社會活動,開展維護華僑權益的活動。

「我們的根在中國。」尤揚祖經常對子女說。正因為他的這份「中國心」,1953年,已62歲高齡的他攜家人從印尼回到闊別39載的達埔老家定居。

「早在1929年,尤揚祖就派其侄尤俊芳回達埔老家創辦五保小學。」族人尤榮良老先生介紹,當時尤揚祖每年都匯來教育經費1300元。永春五中第一任校長李世山介紹:「在永春五中創辦後的10年間,他為其捐資人民幣總計3萬多元,資金占學校總投資的三分之二。」1952年11月,他捐出人民幣4.7萬餘元創辦了延清小學,一直到1960年,在延清小學就讀的小學生學費全部由尤揚祖支付。在尤揚祖的支持下,1957年春天,永春城北的環翠崗上興建起永春華僑中學。此外,尤揚祖還資助興建福州華僑中學廈門華僑博物院、北京華僑幼兒園、華僑大學陳嘉庚紀念堂,為家鄉貧寒學生提供獎學金等。

向海丨永春達埔:一鄉三僑領 美名四海揚 - 天天要聞

航拍尤揚祖捐建的延清小學。 陳小強 攝

「可以說,沒有尤揚祖,就沒有永春的工農業基礎。」潘儒健表示。尤揚祖在家鄉開發農業、工業,今日聞名遐邇的永春蘆柑永春老醋、永春小水電都傾注着他的心血。

為改變家鄉窮困的面貌,1953年冬天,尤揚祖帶領鄉親上猛虎山,在虎背嶺搭起人字形草寮,開墾荒地,傾囊獨資開闢蘆柑園。

「他不畏嚴寒,親自勘察地形,選擇場址,領着大家斬棘劈草,在附近的『雞屎坑』種上了蘆柑。」尤氏族人尤國業帶領記者來到尤揚祖當年創辦的猛虎山農場,指着一片蘆柑園介紹。後來,尤揚祖首創「柑橘樹上山」的猛虎山柑橘場經驗還推廣到全國。1954年,尤揚祖和幾位歸僑集資數萬元,在天馬山上辦起「華僑墾複公司」和果林場,並協助創辦「北華僑茶果場」,安置來自十幾個國家的2000多名歸僑。因為蘆柑的大力發展,永春享有了「中國蘆柑之鄉」的美譽,成為全國最大的柑橘生產出口基地。

在猛虎山柑橘場雞屎坑角落,記者看到當年種植的650畝柑橘園內,至今完好保留着100多畝、217株蘆柑老樹,這些老樹歷經70年的風雨,在冬日暖陽下依然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1954年,尤揚祖囑託侄孫尤南郡幫助創辦僑興酒廠生產老醋,該廠於1956年公私合營,1958年又與當時的醬油廠合併為國營福建省永春釀造廠,所產「永春老醋」發展成為全國四大名醋之一。

此外,1955年,尤揚祖捐資4萬元,並發動其他華僑捐資,建築有200多張病床的永春縣醫院院舍,又獨資建設當時達埔衛生院的門診部。1958年,看到永春通用機器廠設備比較簡陋,尤揚祖又捐資20萬元港幣,特意從香港購進大型機床14台贈送永春通用機械廠,改進了水輪機的生產,為該廠發展成專業的水電設備廠打下堅實的基礎。

1982年5月17日,尤揚祖因病在北京溘然長逝,享年90歲。

華僑精神世代傳承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1987年9月18日,泉州華僑歷史學會、永春縣僑聯會在永春僑聯聯合舉辦紀念顏子俊先生誕辰100周年活動。永春縣教育泰斗李世山先生賦詩頌揚道:「立志出鄉井,南天揚國魂。高風僑界重,碩望枌榆尊。業遂一生願,名將萬代存。為公壽百歲,仰止誦清芬。」

1995年,為紀念三僑領,港胞梁良斗在永春五中捐建科學樓「顏子俊大樓」、圖書館「李鐵民大樓」、辦公樓「尤揚祖大樓」。

「柑橘成林,開山治圃,為創者誰,實尤揚祖。著績炎州,輸財故土,愛國愛鄉,百年萬古。」著名永春籍詩人梁披雲曾寫詩這樣評價尤揚祖。為表彰尤揚祖對教育事業的貢獻,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給他追發一枚金質獎章;為表彰他為永春柑橘種植業的不朽貢獻,1987年,永春縣委、縣政府在猛虎山柑橘場建立「尤揚祖紀念亭」,樹碑記載其事迹;1992年12月,永春縣舉辦第二屆蘆柑節,同時隆重舉行紀念尤揚祖先生誕辰100周年活動。

向海丨永春達埔:一鄉三僑領 美名四海揚 - 天天要聞

航拍猛虎山上成片的蘆柑樹。 陳小強 攝

在永春縣石鼓鎮卿園村登進堂的泉州僑批館永春分館前,記者看到,作為我省首個僑批主題廣場,該廣場以世界記憶遺產——僑批為主題,精心植入僑批故事、僑批印章、僑批信局、僑批郵路、僑批精神等元素,以雕塑、地雕、牆繪、金屬造型等當代藝術形式,將僑批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該廣場和該館的建成將促進永春縣僑批文化活態傳承與華僑文化、閩南文化有機融合,與鄉村振興、文旅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與鄉村文化傳播、群眾休閑娛樂有機聚合,讓觀眾感悟僑鄉華僑精神,喚起永春鄉愁記憶。」永春縣僑聯副主席陳珊妹說。

2023年10月28日,著名僑領尤揚祖三女兒尤慶蘭、四子尤志亮等攜家屬一行4人返鄉謁祖。當他們來到蓬萊村,走過底下流水潺潺的揚祖大橋,休憩在揚祖亭,行走於綠樹蔥蔥的揚祖漫道,最後來到尤揚祖故居金寶樓,很是感動:「沒想到家鄉人民還一直記得我父親對家鄉永春的點滴貢獻。」

「尤慶蘭、尤志亮等尤揚祖後代看了修繕一新的金寶樓感觸很深,他們家族對祖國很有感情。」蓬萊村黨支部書記尤應愉告訴記者,他對尤揚祖後代說的一句話印象很深,就是他們家族的家訓是不會說閩南話就不能上桌吃飯。

「我們還在規劃建設老醋文化館、蘆柑文化館等,家鄉人一直都沒忘記揚祖老先生對家鄉的貢獻。」尤應愉告訴記者。

達埔鎮黨委書記林文永表示,要持續利用好三僑領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做大做強「僑」的文章。

新時代,僑領精神在傳承。

馬來西亞籍華僑李深靜也是從永春走出去的,他熱愛桑梓、心繫家園,累計捐贈超過3500萬元,支持深靜科技館、永春二中、永春八中、永春職專、東關橋等許多項目建設,為家鄉的各項事業傾注了畢生心血。日前,李深靜之子、馬來西亞IOI置業集團首席執行官李耀昇向家鄉永春捐贈了1000萬元,作為該縣的教育基金。今年初,李耀昇攜夫人參加了李深靜生前捐贈1000萬元修建的永春深靜科技館開館儀式。據不完全統計,李耀昇累計向國內捐贈超3億元,鼎力支持家鄉的教育文化各項事業,充分展現事業有成、回饋社會、回饋家鄉的寶貴精神。

11月27日,由世界永春社團聯誼總會永久榮譽會長、菲律賓最大的鋼鐵批發商之一的郭從願帶頭捐贈500萬元修建的世永聯大廈落成典禮將在永春縣舉行。1985年至今,郭從願已累計向家鄉捐款達2000多萬元。言傳身教下,郭從願的兒子郭榮賢也接力回饋家鄉,成為新一代愛國愛鄉的華僑典範。

「新時代,新起點,新征程。我們將當好『娘家人』『貼心人』,全心全意為僑服務,積極發揮僑聯優勢,團結海內外鄉親,激發歸僑僑眷、海外僑胞正能量,以僑架橋,推動家鄉更好更快更高質量發展。」永春縣政協副主席、僑聯主席郭賜福表示。

來源:福建日報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抗戰回望18︱《廣西學生軍》:「廣西的政治基礎是青年」 - 天天要聞

抗戰回望18︱《廣西學生軍》:「廣西的政治基礎是青年」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澎湃新聞·私家歷史與抗戰文獻數據平台合作,推出「抗戰回望」系列,選取抗戰期間的報紙、圖書、日記等史料加以介紹,希冀帶領讀者前往歷史現場,觸碰抗戰時中國軍民的精神與生活。本文介紹《廣西學生軍》一書,藉以反映抗戰初期桂系軍隊組織發起的第二屆廣西學生軍的情況...
朱學勤憶胡適 - 天天要聞

朱學勤憶胡適

【原題】朱學勤:胡適,始終以一種從容的態度批評着那個時代,不過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轉自當代文學批評作者朱學勤 節選 | 想起了魯迅、胡適與錢穆轉載 | 《被遺忘與被批評的》胡適的一生是堅持自由主義的一生。
TVB傳奇人物居然是上海人!生在崇明,長在青浦...一張嘴就是標準上海話 - 天天要聞

TVB傳奇人物居然是上海人!生在崇明,長在青浦...一張嘴就是標準上海話

說到歌手汪明荃相信很多朋友都認識在香港娛樂圈摸爬滾打近六十年汪明荃早已成為粵語流行音樂代表性人物之一同時也是影視歌三棲藝人但是你知道嗎?她可是地地道道上海人!5月3日汪明荃在上海交通銀行前灘31演藝中心舉辦《DIVA演唱會》上海站一張嘴就是地道上海話這是78歲的她首次回到家鄉上海舉辦個人演唱會「我準備多首上海...
朱中美(1990年生),被公開懸賞 - 天天要聞

朱中美(1990年生),被公開懸賞

為切實維護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和法律的權威,促進社會信用機制的建立,經申請執行人的申請,依照相關法律規定,近日,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人民法院發佈最新執行懸賞公告: 1、被執行人:朱中美,女,1990年01月19日出生,漢族,住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井崗鎮衛樓村汪崗村民組150號,公民身份號碼34011119900119 ****。 2、執...
中國男人變搶手貨,邊境通婚一大把,外國女人為何不顧一切? - 天天要聞

中國男人變搶手貨,邊境通婚一大把,外國女人為何不顧一切?

國內男同胞光棍遍地,在國外,中國男人卻是搶手貨。邊境地帶中外通婚的更是一抓一大把,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男人有什麼優勢,竟能讓外國女人不顧一切嫁到中國呢?為什麼中國男人在國內不吃香呢?一、社會地位太低說是外國女人瘋搶中國漢子。但實際上,這裡的「
見到朱中美(1990年出生),舉報有獎! - 天天要聞

見到朱中美(1990年出生),舉報有獎!

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人民法院近日發佈執行懸賞公告:為切實維護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和法律的權威,促進社會信用機制的建立,經申請執行人的申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財產調查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之規定,特發佈懸賞公告如下: 1、被執行人:...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易育因病去世!年僅45歲 - 天天要聞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易育因病去世!年僅45歲

5月5日,南都記者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獲悉,該校法學院黨委副書記易育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5月3日在武昌逝世,終年45歲。易育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碩士畢業後留校工作,曾任組織科科長、法學院黨委副書記等職,被評為該校2015年至2016年度「優秀黨務工作者」。易育。5月4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發佈訃聞,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