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時候,他的身邊有三個重要的人物,如果沒有這三個人,劉邦可能很難建立漢朝。這三個人分別是蕭何、張良、韓信。
然而在這三個人中,蕭何與張良,都得到了善終,唯獨韓信沒有得到一個好結果,那麼為什麼偏偏是韓信沒有獲得一個好結果呢?
蕭何是劉邦創建漢朝的第一大功臣,他在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期間,負責劉邦的後勤補給,正是因為蕭何給劉邦營造了一個安全穩定的大後方,才能讓劉邦能夠全力與項羽爭天下。
蕭何與劉邦是老鄉,在劉邦還只是一個平民的時候,蕭何就在縣裏面做官,而且那個時候蕭何就對劉邦非常照顧。
在劉邦造反後,蕭何就一直追隨在劉邦的身邊。在這期間,劉邦也懷疑過蕭何的忠誠度,但是都被蕭何一一化解了。
在楚漢相爭期間,劉邦率領漢軍在前線與項羽率領的楚軍對戰,蕭何負責在後方為劉邦籌集糧草和兵源。
但是劉邦卻擔心蕭何會背叛自己,就多次派人慰勞蕭何。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人勸說蕭何,劉邦應該是不信任蕭何,如果蕭何能將自己家族裏面能打仗的人,都派去前線,就能消除劉邦的顧慮。
然後劉邦就照做了。劉邦在見到蕭何把自己的族人送到前線打仗,就不再懷疑蕭何。
再就是在韓信被殺後,劉邦懷疑蕭何也有可能會謀反,於是就安排了許多士兵保護蕭何,還大加封賞蕭何。
然後又有人勸說蕭何即將大難臨頭。然後蕭何又將自己的錢財全部捐出,才獲得了劉邦的信任。
後來在淮南王黥布謀反的時候,帶兵出征的劉邦又懷疑蕭何會造自己的反,並多次派人回京城打探蕭何的消息。
蕭何為了自保,就故意強買老百姓的田宅,還有放高利貸等,通過敗壞自己的名聲,獲得了劉邦的信任。
蕭何之所以能善終,在於他能夠審時度勢,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才能夠避免被劉邦殺害。
然後就是漢初三傑中的張良。張良原本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戰國時期韓國的宰相。
在秦朝滅亡六國後,張良就一心投入到了反秦事業中。張良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為韓國的滅亡報仇,然後封萬戶侯。
張良在秦末的反秦起義中,認識了劉邦,然後成為了劉邦的謀士,劉邦對張良也是言聽計從。
因為張良常常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劉邦也深知張良的為人,所以劉邦自始至終,都沒有懷疑過張良。
等到漢朝建立後,劉邦想要給張良封一個萬戶侯,但是卻被張良主動拒絕了,張良只向劉邦要了當初與劉邦相遇時的留地(今江蘇沛縣)。
張良除了淡泊名利外,他身上的病痛也不少,身體非常虛弱,所以張良對劉邦的統治,構不成一絲的威脅,所以張良也得到了善終。
與蕭何、張良比起來,韓信打仗雖然厲害,但是在為人處事方面,就不如蕭何與張良了。
韓信一開始是在項羽身邊擔任執戟郎中,因為得不到項羽的重用,才叛逃去劉邦陣營。
而劉邦一開始也沒有看上韓信,後來是害怕蕭何跟着韓信跑了,劉邦才在蕭何的建議下,重用韓信。
韓信成為劉邦的大將軍後,雖然幫劉邦立下了不少功勞,但是韓信卻犯了大忌,就是要挾劉邦。
公元前203年,劉邦被項羽圍困在了滎陽。劉邦命令韓信前來救援自己,而韓信卻趁機向劉邦索要齊王的封號。
也正是這件事,就讓劉邦非常記恨韓信了。
然而韓信在受封齊王之後,還是不願意出兵幫助劉邦,韓信當時有種坐山觀虎鬥的心理,他既不反叛劉邦,也不救援劉邦,他可能是想與劉邦和項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後來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又給韓信劃分了大量封地後,韓信才出兵與劉邦匯合。
等到項羽被打敗後,劉邦立刻就收回了韓信的兵權,然後將韓信改封為了楚王。
韓信成為楚王后,每天出行的時候,身邊都要帶着一大批軍隊,所以就被人告到劉邦那裡去了,說韓信想要謀反。
當時劉邦想要抓韓信,但是又不敢直接抓,因為劉邦也知道,自己打不過韓信。
因為韓信是打仗的奇才,然後當時在韓信身邊,還聚集着一幫原來項羽手下的精兵。
可能正是因為韓信手下有很多楚兵的原因,才會被人告發到劉邦那裡,說韓信想要造反。
於是劉邦就借口要巡遊雲夢澤,然後讓諸侯前去楚國的西部邊境會見。
韓信也知道劉邦的巡遊是假,但是韓信想着自己並沒有什麼過錯,所以就沒有起兵反叛。
韓信去見劉邦後,就被劉邦命人抓了起來,將韓信抓回了洛陽。並且還削去了他的王位,被貶為淮陰侯。
韓信被劉邦抓後,然後就對劉邦產生了怨恨,他後悔自己沒有反叛劉邦。
韓信後來還煽動了陳豨發動叛亂,劉邦在領兵平定陳豨的叛亂之時,韓信準備在京城發動叛亂,還想襲擊呂后和太子,因為韓信的一個家臣告密,呂后知道了韓信準備叛亂的企圖,然後就與蕭何聯合起來,將韓信騙進宮,殺掉了韓信。
對於韓信的死,多少也有點是自找的,如果他真的能一心一意的效忠劉邦,就不會被劉邦剝奪兵權,也不會最終被呂后設計殺害。
如果他真的想反叛劉邦,就不該優柔寡斷,在形勢對自己最有利的時候,不去背叛劉邦,卻在自己被剝奪兵權,被囚禁起來後,才想着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