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始亡於嘉靖,不僅表現在皇帝怠政,朝局混亂和內憂外患,更加令人嘆息的則是良將蒙塵,下場凄涼,其中比較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宣大總兵翁萬達。庚戌之變背後的原因雖然很複雜,但是有一點卻不容忽視,那就是宣大總督翁萬達的回鄉守制,才讓俺答汗有了可乘之機。
在大明抵禦蒙古南下的北疆防禦體系中,宣大是戰力最強的防區,而宣大總督翁萬達更是嘉靖一朝,最讓讓蒙古人頭疼的一名邊帥。翁萬達出生於弘治十一年,他是潮州揭陽人,被後世尊稱為嶺南第一名臣!用文可安邦武能定國這八個字來形容翁萬達是再貼切也不過了,只可惜他生不逢時,在朱厚熜的打壓之下鬱鬱而終!
翁萬達自幼喪母,父親是一名漁民,雖然家境十分清苦,但是翁萬達的父親還是將他送入了學堂讀書,翁萬達也十分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所以他非常用功努力,再加上天資聰穎,很快就聲聞鄉里,史載翁萬達通古今,操筆頃刻萬言。
嘉靖五年,28歲的翁萬達科舉高中,一腳踏入了仕途,被任命為戶部廣西司主事。翁萬達入仕的時候,恰好碰到張璁推行新政,在這一波改革浪潮中,翁萬達積極作為,在整頓鹽政疏通漕運等方面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績,同時博得了為官清廉的美譽。
嘉靖十三年,35歲的翁萬達被外派到廣西擔任梧州知府,梧州是一座邊關城市,也是一個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的地區,各種勢力犬牙交錯,形勢錯綜複雜,各種矛盾非常尖銳。翁萬達來到梧州以後,展現出了超強的個人能力,通過一番整頓治理,梧州很快就實現了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和經濟繁榮,翁萬達治理梧州斐然的政績引起了兵部的注意,由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
嘉靖十七年,在時任兵部尚書毛伯溫的舉薦下,翁萬達升任為廣西按察使司征南副使,從一名文官轉為了武將。翁萬達上任以後,恩威並施解除了斷藤峽少數民族武裝,為朝廷征討安南消除了後方的隱患,隨後翁萬達通過剿撫並用,迫使安南國王莫登庸向大明請罪稱臣,割地納貢,而翁萬達也由此進入了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視野,踏上了晉陞的快車道。
嘉靖二十一年,翁萬達升任為四川按察使,嘉靖二十三年,升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負責巡撫陝西。同年,又升任為宣大總督,成為了鎮守大明北疆的一名邊帥重臣。從嘉靖二十三年一直到嘉靖二十八年,翁萬達在主持宣大防務的六年時間內,依舊推行他打撫並用的策略,一方面操練士卒,加固城防並研發火器,同時看準時機果斷出兵,取得了曹家莊大捷等一系列的勝利,迫使蒙古俺答汗不敢輕易南下宣大,使得大明北方邊患得到了極大程度的緩解。
在和蒙古人接觸中,翁萬達看清了俺答汗之所以屢屢率兵南下劫掠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以打促談,迫使大明恢復明蒙朝貢。為了減少邊境戰火,翁萬達大膽上書朱厚熜,力主開放邊市恢復朝貢,從而在根本上解決明蒙矛盾,只可惜,翁萬達的建議被朱厚熜段然否決了。
在掌軍御邊的同時,翁萬達對大明火器的應用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先後研發出了三出連珠炮,百出先鋒炮,鐵棒雷飛炮和火獸布地雷炮等四種新式火器,對明軍的作戰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萬曆年間抗倭援朝的戰爭中,翁萬達研發的這些火器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力突出的翁萬達,品德也非常高尚,山西巡撫孫繼魯因為和翁萬達的政見不同,所以接連上書彈劾翁萬達,但最後卻被朱厚熜逮捕下獄,並不幸病死在了獄中。翁萬達得知以後非但沒有幸災樂禍,反而對孫繼魯之死非常痛惜,還特意作了一篇祭文來紀念孫繼魯。
翁萬達手握重兵,但對待戰爭卻非常謹慎,他一貫主張剿撫並用,能用謀略解決的,就堅決不動刀戈,其實翁萬達慎戰的深層次考量,主要是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所以他對曾銑的復套之議是持反對態度的。可以這麼說,翁萬達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胸懷家國天下的邊疆大帥,只可惜,他身處的是形勢日薄西山的嘉靖一朝。
嘉靖二十八年,翁萬達的父親因病去世,他根據制度回鄉丁憂,俺答汗則趁機率軍大舉南下進犯大同,在大同總兵和副總兵全部陣亡以後,朱厚熜急忙下詔奪情,讓召翁萬達北上重掌宣大軍務。翁萬達不敢怠慢,他不顧背疽發作,星夜兼程的趕往京城,當翁萬達抵達北京時,庚戌之變已經爆發,朱厚熜遷怒之下,怪罪延翁萬達誤軍機,然後將他貶職外放。
嘉靖三十年,翁萬達的背疽越發嚴重,他藉著京察的機會,向朱厚熜上書致仕還鄉,刻薄寡恩的朱厚熜以奏疏之中有錯別字為由,直接將翁萬達貶為了平民。嘉靖三十一年,翁萬達在歸鄉途中因病去世,享年55歲。
其實翁萬達雖然生有背疽,但是他在常年軍旅生涯的鍛煉下,健康狀況總體來說還是很不錯的。翁萬達之所以在嘉靖二十八年丁憂守制以後,身體健康就急轉直下,其實和他的心境有很大的關係,翁萬達曾經對人說道,時世日殊,世局難改,從委曲則辱理道,行直道則躡顛危。
的確,嘉靖朝中後期,皇帝刻薄寡恩,朝中亂象紛呈,大明王朝的江河日下已經無法挽回,而心繫天下的翁萬達在這種大勢之下,心中生出無力之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惜文可安邦武能定國的能臣良將翁萬達,卻生不逢時不能一展生平抱負,真乃大明之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