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回看人類文明史,總是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戰爭」這樣的色彩,的確,人與人之間尚且會發生衝突與矛盾,國與國之間發生戰爭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可要說能將戰爭塑造為一種文化,又或者讓自身文化在戰爭中得以保存、傳承、淬鍊,這樣的國家或民族才能算得上是「戰鬥民族」。
在很多人看來,戰爭從來都是人為產物,殊不知,縱觀發展史上戰爭頻頻的國家,成為「戰鬥民族」的背後多半有着十分深刻的歷史淵源與成因。
現如今,還真的有五個國家被稱作「打仗不要命」,甚至有的至今還處於戰火之中。
無論是出於自保還是擴張,出於正義還是邪惡,這些國家的歷史註定是愛恨交加、硝煙瀰漫的,只不過,每個國家的戰爭史都是一段傳奇歷程,一同了解一下。
一、越南
19世紀中期之後,法國對越南發起殖民統治,這也意味着屬於越南人的抗爭時代逐漸到來。
1930年1月,越南共產黨在香港正式成立,隨即開始在中越邊境地區領導革命運動,還得到了中國政府和民眾的大力支持。
1936年,國際反法西斯潮流一浪高過一浪,法國共產黨、社會黨組成了「民主陣線」聯合政府,使得在越南的法國殖民主義者也不得不實行較為民主的「開放」政策。
就在印度支那共產黨獲准在越南公開活動後,雖說法國殖民當局在後續採取過蠻橫的鎮壓手段,可革命、戰鬥的火種還是保存了下來。
1944年冬天,在胡志明的領導下,武元甲組建越南人民軍前身。
1945年2月,越南共和國宣告成立。
9月23日,法國再度對越南南方發動侵略戰爭。
圖|越南軍隊
1946年12月,就在法國對越南全境發動武裝進攻之際,越南掀起了浩浩蕩蕩的抗法鬥爭。
1950年初,就在越南抗法戰爭內外交困之際,中國政府及時出手,給予越南全面無私的援助。
事實上,越南人的「打仗不要命」,多半都是出於對自身命運遭受不公的抗爭,還有就是,中國在越南抗爭史上做出的貢獻不容小覷。
1954年,越南北方基本獲得解放。
1964年8月,就在「北部灣事件」爆發後,美軍對越南的打擊和試探,再度讓中越兩國聯手對抗,這一次的越南終於得以堅強捍衛自己的國家尊嚴。
事情到了這裡,越南的抗爭歷程還十分具備正義色彩,偏偏在黎筍政府當道後,越南與蘇聯的交好導致自身形象也開始從自保變為極具攻擊性。
當時的越南企圖大搞印度支那聯邦,還想要坐上盟主寶座,對中國開始了肆意挑釁,最終引發1979年對越反擊戰。
如今回看越南的「打仗不要命」歷程,大有在戰火中被迫成長的色彩,只不過,從正義到倒行逆施,這樣的變化不太光彩。
二、日本
19世紀初,歐洲工業文明入侵東亞後,日本開始自覺藉助西方先進技術和政治、經濟、法律制度,實現「明治維新」,也得以登上跨入資本主義的「末班車」。
只不過,與工業化緊密相隨的,恰恰是日本的軍國主義化,甚至讓日本有了不切實際的「成為亞洲第一霸主」的野心,他們口中的「東亞共榮」不過是想要東亞地區的國家都能臣服在日本帝國的腳下。
按照當時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邏輯,想要征服亞洲,必定要先從征服中國開始。
19世紀後,憑藉著日益膨脹的國力,日本向曾經的友邦中國伸出掠奪之手,這也意味着日本漸漸成為「打仗不要命」的國家之一。
與其他因為自衛起身反抗的國家不同,日本掀起戰爭幾乎都是對外擴張,絲毫沒有正義可言,而在日本對外侵略史上,中國恰恰是最為深受其害的。
1870年開始,日本侵佔了清朝對琉球群島的控制權,隨後便是各種肆意的割地與賠款,直至佔領東三省、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圖|日寇
對於日寇來說,他們呈現出來的「打仗不要命」更像是軍國主義毒害的結果,在當時日本國民意識形態中,蔑視中國、蔑視中國人的沙文主義思潮泛濫,直到二戰結束,日本仍用帶有歧視性的「支那」二字稱呼中國。
最無恥的是,即便日本在二戰中徹底失敗並無條件投降,日本依舊在美國的掌控下逐漸成為美國反蘇反華的「後勤部」。
由此可見,日本的戰鬥歷程明顯帶有邪惡性,只不過,從日本自身角度來看,他們對戰爭樂此不疲的原因就在於,彈丸小國只能在侵略中求得生存與發展。
三、俄羅斯
要說世界各國最配得上「戰鬥民族」的,俄羅斯絕對當之無愧,如果說有些國家發動戰爭大有「吃飽了撐着」的嫌疑,俄羅斯的好戰氣質只能說是與生俱來的。
俄羅斯所處的獨特地理條件,遼闊的土地上,使得當地民眾有着粗獷豪爽的民族氣質,也因為優越感而滋生着對外征服的渴望。
不過,即便俄羅斯人想要安分守己,「征服」這兩個字卻總是他們命運的主旋律,要麼被征服,要麼征服別人。
因為俄羅斯地處歐亞地區中心,還是世界三大文明的交匯處,戰略地位非同小可,除此之外,那裡還是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路線,偏偏少了有利於防守的天然屏障。
在俄羅斯的歷史進程中,屢屢遭受着來自維納亞人、日耳曼人、諾曼人等種族以及眾多游牧汗國的進攻,強敵環伺之下,也在直接逼迫着俄羅斯人越戰越強。
圖|俄羅斯軍隊
大環境趨勢之下,東正教的傳入偏偏讓俄羅斯人產生一種所謂的「救世使命感」,沙俄統治時期,這種信仰成了沙俄發起侵略擴張的正當理由,從那之後,俄羅斯的軍事文化也得以慢慢形成。
前面幾點得天獨厚的條件,註定俄羅斯人總能找到戰鬥的理由,強敵來襲,「打仗不要命」自然就成了理所應當的事情,要說他們能夠成為「戰鬥民族」,還與自身強悍的身體素質有關。
在長達2500年的征服與被征服歷史中,外敵入侵的同時,也給俄羅斯人的血脈注入了更加強悍的元素,再加上戰爭不斷延續的優勝劣汰的天然規則,也讓俄羅斯人擁有了更加強健的體格。
在很多史學者、政治家看來,俄羅斯人締造的歷史,取得的成就和野心與其斬獲的國土面積成正比,對外擴張總是俄羅斯政治、外交的主旋律。
四、德國
德國絕對算得上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風雲國度,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要說德國能夠擁有「打仗不要命」的特質與近代德國所處的特殊歷史環境、歷史文化、民族精神發展密切相關。
對於崇尚自由、團結的國家而言,無論戰爭是出於何種目的都應該竭盡全力避免,偏偏近代德國對於戰爭始終存在大肆頌揚的行為。
在當時的德國民眾心中,戰爭才是人類的高尚行為,還具備崇高的意義,舉國上下宣揚戰爭永恆、戰爭萬能,還一度認定戰爭才是國與國之間解決紛爭、達到目的最好、最有效的手段。
與日本受到軍國主義影響如出一轍,普魯士的崛起為近代德國戰爭觀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礎,身為在戰爭中誕生、成長、生存的國家,尚武精神是普魯士國家特質的核心,而軍國主義就是其傳承的精神支柱。
圖|二戰德軍
當普魯士圍繞着民眾的教育、宣傳、習慣、公共生活不斷灌輸軍國主義思想,也自然在無形中將軍國主義滲透到每一位臣民的血液中,這一方面的表現比日本還要劇烈。
在之後的德國發展進程中,當德意志統治出現後,霸權主義、民族主義佔據了德國人的普遍意識形態,人們對於戰爭的崇拜也就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
1888年,威廉二世開始推行「世界政策」,德國從那時開始執行了一條極富侵略性及掠奪性的殖民與霸權政策,最終將世界引向戰爭的深淵。
在不斷掀起戰爭的過程中,軍國主義在德國不但沒有被瓦解,反而被一次次強化,所謂的「打仗不要命」,更像是將每一位國民洗腦成戰爭狂徒。
五、中國
身為中國人,我們都會為祖先締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感到自豪,只不過,縱觀中國歷史,還真的沒有軍國主義當道的階段,從古至今,中國人的好客與崇尚和平都是刻進骨子裡的。
或許希望舉國上下安居樂業就是農耕民族固有的思想形態,畢竟,憑藉自身努力都能過上好日子、無需擄掠他國資源,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剛好能滿足中國人的這一訴求。
不過,戰爭總會是兩個國家或多個國家的糾纏,越是安分守己的國家,往往越容易遭到侵害,最重要的是,中國在歷朝歷代民眾的苦心經營下,資源被合理開發,在侵略者眼中必定是一塊巨大的美味蛋糕。
所以說,中國從來沒有以發起戰爭的形式求得自身發展,卻需要常常應對外敵挑釁或侵略,正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中國人的「打仗不要命」更多的是出於對家園的急切守護心理。
尤其從近代中國開始,清朝末年的閉關鎖國、國力衰敗引來列強侵襲,再到中國人奮勇起身保衛國家,直到趕走日寇、新中國成立。
圖|中國軍隊
經受戰火洗禮的中國,軍事力量在大量的實戰中得以成長,解放軍的卓越就來源於此,建國之後,無論是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戰役,唯一的目的也都是支持友邦、維護和平,也是間接保護自身國土完整。
所以說,中國人的「打仗不要命」實屬被逼無奈,也是對和平的一種急切渴望。
結語
戰爭通常是國家想要解決或走出困境而採取的一種極端方式,無論立場是正義或是邪惡。
至於「打仗不要命」這件事,恰恰是不同國家對於戰爭的意識形態決定的,要說世界戰爭頻發的根源,恰恰在於軍國主義至上的國家將戰爭作為發展手段的不良後果。
只不過,了解不同國家戰爭史也是了解這個國家發展歷程的一個視角,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來看,戰爭給每個國家國家帶來的破壞遠遠大於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