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縣叫吳橋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地處河北和山東省交界地,滄州市最南端,總面積為580多平方公里,人口30萬。
吳橋縣為千年古縣,名勝古迹、歷史名人眾多,文化積澱深厚,人傑地靈。
(一) 歷史沿革
在歷史上,吳橋縣一帶曾被稱作安縣、重平縣、安陵縣、將陵縣。
金世宗完顏雍大定二年(1162年),置吳橋縣(治所今鐵城鎮),屬河北東路河間府景州。
明、清,屬河間府景州。
到了1913年,吳橋縣隸屬直隸省渤海道。
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吳橋縣屬之。
建國後,吳橋這個小縣曾屬於過山東德州、天津專區、天津市、河北滄州。
1958年,11月,吳橋、景縣、故城三縣合併,稱吳橋縣,縣城駐地遷到了桑園鎮。
1961年,三縣分治,吳橋縣按三縣並縣前的區劃,劃分為吳橋、景縣、故城三個縣。分治後的吳橋縣劃歸滄州專區。
1967年,吳橋縣隸屬滄州地區。
1993年,滄州地區與滄州市合併,稱滄州市。吳橋縣隸屬滄州市管轄。
為什麼叫吳橋這個縣名呢?
《吳橋縣誌》載:吳橋名鎮,在邑人傳為古大姓吳氏所族居。而且,昔日吳橋城南岸舊有橋,傳為「吳橋」。依照這種說法,「吳橋」得名是彙集了吳氏大族和古橋兩重含義。現在古橋早已經不在,吳氏大族也不可考,這些昔日的吳橋文化符號都幾乎蕩然無存了。從中也可以看到,先有吳橋鎮再有的吳橋縣。
此外,吳橋縣得名還有另一種說法。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創立者慕容垂曾引兵通過這座古橋。因為慕容垂曾受封吳王的緣故,所以也稱其地為「吳橋」。
據記載,吳橋縣在歷史上曾有過瀾陽、吳川和北吳等別名。
(二)歷史名人
吳橋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人才輩出。縣誌記載,明清以來,進士就有二十餘人。
代表性的人物有明末宰相東閣大學士范景文、兵部尚書李天經,還有張玉、范永年、劉澤厚、李懿、萬邦翰、王作肅等人。
范景文(1587—1644),字夢章,鐵城鎮范庄村人。他4歲能文,14歲中秀才,22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歷任文選郎中、河南巡撫、兵部侍郎等要職,崇禎17年2月,官至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是吳橋歷史上出現的職務最高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
范景文是文韜武略的大學士,著作有《範文忠公文集》、《大臣譜》、《戰守全書》等著作,繪畫、書法也頗有造詣。
崇禎二年(1629)清兵南掠,多支部隊進京勤王,范景文時任右都僉御史,巡撫河南,他率部八千進京護駕,在多支勤王部隊當中,他的部隊進軍最快,紀律最好。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宣府,烽火逼京師,眾臣請帝南幸,但崇禎皇帝未採納。不久,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禎自縊。景文留下遺書「身為大臣,不能滅賊雪恥,死有餘恨」,後赴雙塔寺旁的古井自殺。
范景文位高權重,清正廉明,剛直不阿。家鄉親友多登門相求,景文一一婉拒,並在門上張貼「不受囑,不受饋」六個大字,以明心跡。老百姓交口稱讚,從此尊稱他為「二不公」或「二不尚書」。
清乾隆皇帝稱范景文是「忠義節烈之士」並大力宣揚。他的故事也常為家長人們所津津樂道。
李天經(1579一l659),字性參,城關鎮駙馬村人。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考中進士。歷任國子監博士、戶部驛外郎、濟南郡太守、山東督糧道、陝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光祿寺正卿,官至兵部尚書。
李天經忠於職守、辦事認真,頗有政績。他嫉惡如仇、守正不阿,一塵不染,積極設法整頓紀綱,懲治貪污,被譽為「中州方伯」, 稱為「李青天」。
李天經不僅長於吏治,還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天文學家。他親自執筆,編寫了《參訂曆法條議二十六則》,成為指導當時修訂曆法的準繩。他主持督修了《崇禎曆書》,還親筆著述《渾天儀說》五卷,為中外天文學界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 吳橋兵變,大明走向覆亡
崇禎四年(1631年),在吳橋發生了一場兵變,史稱「吳橋兵變」,這場兵變加速推動了大明帝國走向了覆亡。
1631年8月,後金首領皇太極率軍圍困邊境大凌河城,身處登州的登萊巡撫孫元化派遣孔有德等人自陸路支援遼東。
部隊行抵吳橋(今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當時屬於山東)時,與山東人屢有摩擦,縣人皆閉門罷市。有一位士兵強取山東望族、東林黨幹將王象春家僕丁的一隻雞。由於家丁與士兵發生衝突,士兵就將家丁殺死。王象春的兒子得知後不肯罷休,堅決要徹查此事。
士兵們憤懣不已,將領李九成由於將買馬的軍費花完,擔心遭責,於是乘機煽動眾人搶劫嘩變。
孔有德受到李九成父子的煽動,也發動了叛亂,在山東境內連陷數城,史稱「吳橋兵變」,席捲了整個山東。
明朝調集各路援軍,耗費18個月,損失了數萬人,才最終打敗了這伙叛軍。
明朝末年爆發的吳橋兵變席捲大半個山東,雖然被平定,但最終以叛將孔有德渡海歸降後金而結束。這次兵變,不僅推動國力衰退的大明帝國走向覆亡,更「是明清鼎革戰爭中勝負的重要關鍵之一」,對明末清初的政治軍事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歷史上的吳橋「八景」
「龍潭夜月」: 龍灣在城東二十里,指的是今天縣境的龍王河,是宣惠河的一支流,發源於吳橋縣東宋門鄉西宋門村南大窪,只流經吳橋、東光兩縣,於東光後孫村匯入宣惠河。范景文有詩寫到「龍潭月冷淡無波,自昔瀛洲帶九河。北望燕京南接趙,士人猶說古悲歌。」
「臏冢秋風」:吳橋古城東南面是一群土丘,傳說是孫臏與龐涓打仗時擺「迷魂陣」的遺址。土丘南面十里處有個孫公廟村,村東有座孫公廟,廟裡供奉的塑像就是孫臏。詩曰:「唯有臏冢秋風裡、千載英靈壯北吳」。
「夕陽照台」:指的是舊城南門外的祭風台。傳說是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為觀察天象而建。此台高十餘米,方圓六千多平方米。台中有六米高青磚白灰砌成的瞭望塔,塔頂有四米見方可供二十幾人四處查望的平台。
舊有與點亭,風景佳麗,邑中勝地。
「樵閣晨鐘」:明知縣劉鋮曾經在縣治前的大門之上修有風雨樓一座,順治三年知縣王家楫、同治二年知縣石學階重修,「均惑於堪輿規模俾隘即為鐘樓。正德五年鑄,聲聞數里。」
「黃河繞帶」、「城柳拖煙」:吳橋曾有老黃河,在縣城西南,由德州入境,東北行由城南到縣屬三岔河,會鉤盤河至城東,入寧津縣界又北行轉入南皮縣。
「城外長堤立小山,羊腸鳥道老松園。閑來與點亭中望,萬井炊煙指頭間。」
空城春草:「春城」將陵城在縣城東南三十里,衛河東岸,趙寨北一里許。基址存,草木從茂,禾黍盈疇,舊志所謂"空城春草"者是也。
「苦井甘泉」: 雙井在城西北十里王家莊,兩井相離僅尺許,一甘一苦,味迥不同。東為甘泉,西為苦水,現都已乾枯現在仍然有此一景。
吳橋八景,除了「苦井甘泉」外,其它都早已蕩然無存。只是做為一種文化符號保存了下來。
(四)吳橋雜技
吳橋最亮麗的風景是雜技。吳橋縣是我國雜技發祥地之一,被國內外雜技界公認為中國雜技之鄉。
吳橋雜技是流傳在吳橋縣域的民間表演藝術,起源於春秋戰國,漢、唐達到興盛,宋代時走向了民間。吳橋雜技具備完整的行業文化體系,素有「十方雜技九籍吳橋」、「 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之說,享有「雜技之鄉」的盛譽,馳名中外。
據記載,吳橋雜技起源於春秋戰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吳橋縣小馬廠村,曾發現一座南北朝東魏時期(543年-550 年)北方望族封氏之墓,壁畫上有蠍子爬、肚頂、倒
立、馬術等雜技表演,可見當時雜技藝術發展的一斑。
清代和民國時期,吳橋雜技達到鼎盛階段。
「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人人都會兩手」,在吳橋,雜技是平常百姓家中不可缺少的娛樂形式。普及性強,群眾喜聞樂見。
據統計,吳橋雜技傳統節目主要有肢體技巧、道具技巧、喬裝仿生、馴獸、馬術、傳統魔術、滑稽7大類486個單項。
在歷史上,吳橋縣產生過許多著名的雜技藝人。僅在清代,吳橋就造就了許多蜚聲中外的雜技名流和雜技世家。如,五代耍熊的「狗熊程」一家,號稱「大王一」的巨型魔術大師穆成林,曾經贏得埃塞俄比亞皇帝嘆服、獲得一枚金質獎章的姚振奎,多次在皇宮中獻藝的中國民間戲法老前輩蔣德成,創辦中國第一個大馬戲團並享譽東南亞的雜技大師孫富友等,都是吳橋籍雜技藝人。
基於吳橋雜技在海內外的深遠影響,以及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河北省於1987年開始舉辦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每兩年一屆,至今已舉辦過18屆,已成為世界性的雜技盛會。
2023年10月20日至30日,第十九屆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將在石家莊和滄州舉辦。歡迎朋友們共享雜技盛宴。
吳橋雜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五) 吳橋雜技大世界
說吳橋不能不說雜技大世界,它是一個具有神奇、絕妙、新穎、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展現雜技之鄉古老的民間文化風采的雜技旅遊勝地。是中國最大的民俗旅遊景區和世界唯一的雜技主題公園。
在這裡,你能感受到最原生態的江湖雜技文化。領略到,只能在吳橋才能見到的「八大怪」的風采(王寶合,倆手三球跟鬼賽;高福州,白肚皮上切青菜;李印懷,眼裡扎出骨針來;何書森,鼻奏嗩吶震中外;魏春華,千斤大缸蹬得快;郭樹桐,老鼠提水碾蕎麥;李亮,刀山爬到雲霄外;廖鵬,雙手書法唱梅派)。
江湖雜技、魔術迷幻宮、紅牡丹劇場、馬戲遊樂園、滑稽動物園等是人們百看不大厭的項目,受到人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