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秘聞——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傳奇

2023年04月03日21:15:02 歷史 1326

朱元璋在世時,他的太子朱標去世了,朱元璋沒有把皇位傳給其他兒子,而是傳給了朱標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朱允炆年號建文,所以一般稱他為建文帝

皇宮秘聞——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傳奇 - 天天要聞

朱允炆繼位當年,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舉兵造反,兵鋒直指南京。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經過四年的「靖難之役」,也就是奪取侄子朱允炆皇位的戰爭,率軍打進南京皇宮。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呢?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這也成為明宮六百年來一樁歷史疑案。

這是怎麼回事呢?故事要從一個神秘的「盒子」說起。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皇宮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他派兵四處搜查,又派人找太監詢問,卻找不到建文帝的蹤影。這時,有人從灰燼里找到一具燒焦的屍體,朱棣立即上前大聲說:「你這小子無知,至於走上絕路嗎?! 」也就是認定這具屍體就是建文帝,他已經燒死了。當時,沒有DNA檢測,怎麼知道並證明這就是建文帝的遺體呢?就連《明史·恭閔帝本紀》對這件事也是含含糊糊,記載了三種說法:一說「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二說燕王遣中使在火中找出帝、後屍體,八天後埋葬了;三說「或雲帝由地道出亡」,就是建文帝由地道逃走了。三種說法,互相矛盾。

那麼,這位二十六歲的建文帝是死於皇宮火中還是逃出皇宮了呢?如逃出皇宮,他逃出去以後幹什麼呢?最後歸宿在哪裡?

皇宮秘聞——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傳奇 - 天天要聞

這個疑案直到今天還沒有破解,眾說紛紜,仍是個歷史疑案。以下介紹其中一種說法。

建文帝得知燕王已經兵臨城下,慌了手腳,不知所措。翰林院編修程濟出了一個主意:「不如逃出宮去。」怎麼逃呢?少監王鉞說:「當年高皇帝朱元璋去世前,留下一個盒子,說如果遇到大難,就拿出來,盒子收藏在奉先殿的左偏殿。」大臣們都說:「趕緊取過來!」不久,王鉞取來一個紅色鐵皮盒,兩把鎖,灌了鉛。程濟砸碎鐵盒,發現三張度牒,也就是三張和尚「身份證」:一張給應文,一張給應能,一張給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一應俱備,另有白金十錠。

建文帝說:「這是老天安排的!」程濟當即給皇帝剃髮。建文帝持應文和尚的度牒;吳王教授楊應能自願剃髮隨亡,持應能度牒;監察御史葉希賢說:「我的名字有『賢』字,無疑就是應賢。」也剃髮,持應賢和尚度牒。

盒子里還有一封紅筆寫的信,說:「應文從鬼門出去,其他人沿着水關御溝出去,黃昏時,相會在神樂觀的西房。」

皇宮秘聞——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傳奇 - 天天要聞

建文帝說:「這是老天安排的!」程濟當即給皇帝剃髮。建文帝持應文和尚的度牒;吳王教授楊應能自願剃髮隨亡,持應能度牒;監察御史葉希賢說:「我的名字有『賢』字,無疑就是應賢。」也剃髮,持應賢和尚度牒。

盒子里還有一封紅筆寫的信,說:「應文從鬼門出去,其他人沿着水關御溝出去,黃昏時,相會在神樂觀的西房。」

建文帝頓時悲痛大哭,急命點火燒毀宮殿,趁亂逃出皇宮。

逃出皇宮後,往哪裡逃呢?建文帝本來想逃往雲南,投奔黔寧王沐英後代家中。有一位名叫史彬的說:「往來名勝,東西南北,都是我們的家。」意思是哪裡安全就去哪裡吧。從此建文帝一行東躲西藏,南奔北逃,顛沛流離,朝不保夕。他們先後奔波於雲貴高山野嶺,兩粵峽谷江河,四川高原叢林,江蘇偏僻寺廟,浙江荒野道觀,還有陝西等地。他們穿着袈裟,捧着陶缽,晝不得食,夜不得宿。

建文帝最大的享受,就是偶爾到原屬下家裡暫避,比如今蘇州吳江史彬家。他先後去過四次。

第一次,建文帝剛逃出宮不久,史彬全家既恭敬又驚嚇,接待逃亡的建文帝一行,把他住的小院改名為水月觀,建文帝還親筆撰文。剛住幾天,禮部行文州縣,嚴查建文帝下落。建文帝一行倉促星散,另行逃亡。

第二次到史彬家,建文帝着破衣爛衫,黑瘦憔悴,不堪入目,住留三天,匆匆離去。

中間有個插曲。工部尚書嚴震直奉使安南,竟然在雲南山裡的路上與建文帝相遇,兩人相對而泣。建文帝說:「何以處我?」(你將怎麼處置我?)嚴震直回答:「上從便,臣自有處。」(您隨便,我自有辦法。)後來,嚴震直吞金自殺。

建文帝在雲南白龍山搭個草庵,非常狼狽,見史彬來看他,就問:「你們有沒有帶來地方特產?」因為史彬是蘇州人,從小在南京長大的建文帝很喜歡史彬帶來的蘇州特產,吃過之後,建文帝說:「不食此味,已三年矣!」

第三次,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建文帝與史彬在旅店相遇,史彬告訴他,朱棣已經死於榆木川,建文帝很高興,就和史彬一同來到史彬家。

第四次,又過了十年,宣德九年(1434年)五月,建文帝再到史彬家,這時史彬已死,建文帝悲悼了很久才離去。

到正統五年(1440年),建文帝已經在外顛沛流離三十八年,從二十六歲的青年成為六十四歲的老人。當年搶奪他皇位的叔叔永樂帝及其兒子洪熙帝、孫子宣德帝都已去世,在位皇帝是建文帝的侄孫正統皇帝了。所以他下定決心,要回到宮裡養老。

這個消息傳到皇宮,御史秘密報告明英宗正統皇帝。皇帝派曾經侍奉過建文帝的太監吳亮秘密探望。建文帝見到吳亮就問:「你是吳亮耶?」吳亮答:「不是。」建文帝說:「我以前到便殿,你伺候進餐,掉了一片鵝肉在地上,你手裡拿着壺不方便,就用嘴把鵝肉舔掉,我說的對不對?」吳亮跪在地上痛哭。建文帝左腳趾有一個黑痣,吳亮找到這顆黑痣,更加證明此人就是建文帝。吳亮哭得抬不起頭來,退下後自縊而死。這樣,正統皇帝就把建文帝迎進西內宮殿(今北海公園西南處)。宮中人都稱呼他為老佛爺,他以高壽終。

上面這段明朝建文帝按照朱元璋留下的神秘盒子的指引逃亡三十八年的故事,真像神話傳說,但又不無依據,所以說這是皇宮秘聞:建文帝朱允炆的傳奇。

總之,永樂帝在位二十二年間,一直在竭力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他派鄭和下西洋的一個目的,便是尋找建文帝。後來派戶科給事中胡濙(yíng)出巡各地,實際上遍行天下州、郡、鄉、邑,秘密找尋建文帝。胡濙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才回京。當時永樂帝北征,胡濙一直追到宣府(今河北宣化),朱棣已經睡下,聽說胡濙來到,急忙起身召見,兩人談到漏下四鼓,到後半夜胡濙才離開。朱棣北征回來後,就不再追查建文帝的下落。八個月後,朱棣去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也找了建文帝二十二年。

史學家說,很可能胡濙知道了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說他已經死了,或者不會給朱棣帶來威脅。而朱棣如此執着地暗中尋訪建文帝的下落,也從側面證明了建文帝當年可能沒有燒死在宮中。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 天天要聞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最近韓國政壇那可是熱鬧非凡,就像一場大戲,一出接着一出。當地時間 4 月 4 日上午 11 時 22 分,韓國憲法法院代理院長文炯培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總統尹錫悅被罷免,判決立即生效。這一下子,尹錫悅可就從高高在上的總統寶座上跌落下來了,不僅失去了總統權力,各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 天天要聞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最近這國際局勢啊,那真叫一個風雲變幻,熱鬧得很。特朗普這老兄又不消停,第三次對中國發起了關稅大戰,這一來可就攪得全球經濟的池水是波濤洶湧。可讓人意外的是,這次咱中國一改之前相對溫和的反制策略,直接 「亮劍」,那反擊力度,可把全世界都給震住了。與此同時,在美國國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 天天要聞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最近這國際局勢,因為美國的關稅戰那是鬧得沸沸揚揚。特朗普大手一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這一回,咱們中國可不再像以前那樣小打小鬧地反擊,直接「手術刀」變「利劍」,給美國來了個狠狠的回擊。更讓美國沒想到的是,歐盟 27 國也緊跟其後,準備對美國反制,這可把特朗普氣得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 天天要聞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特朗普所發起的全球貿易戰,打了全世界所有國家一個措手不及,特別是由他本人所規定的所謂「基準稅」更是離了大譜,因為如果疊加美國先前向其他國家徵收的關稅來算,總關稅已經超過了70%。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化」較之於他的第一個任期,變得更加具象化了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 天天要聞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日前,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布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自即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有關事項如下:一、對原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 天天要聞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記者爆料美政府高層作戰計劃群聊泄密事件後,英國、加拿大、奧地利近日均對此作出回應。CNN稱,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表示,「美國的局勢再次說明,我們必須考慮(建立)一個強大、自信的歐洲,走自己的路,通過自身力量從戰略上確保歐洲的和平。」英國首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 天天要聞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商務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務部新聞發言人 何亞東:中美雙方經貿部門一直通過各種形式保持溝通,中方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