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歷史愛好者將宋朝稱之為「弱宋」,將明朝稱為「剛明」,意思是宋朝軍事軟弱,而明朝敢於和外敵硬剛。但是,兩宋雖然始終被外敵壓制,但是倭寇卻沒有在宋朝出現,而明朝卻存在「南倭北虜」的問題。那麼,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個人覺得:
1、海盜現象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一點:那就是倭寇的本質是什麼?倭寇之亂的本質,其實是海盜群體,而非明朝和日本之間的國戰。事實上,在世界歷史上,幾乎全世界的沿海地區都存在海盜群體。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海盜群體,莫過於倭寇了。事實上日本也曾遭到過海盜的襲擾。比如在相當於中國的隋唐時期,日本就時常遭到來自新羅王國的海盜襲擾。而日本歷史上,也把這些來自新羅的海盜稱之為「韓寇」——換句話說,在日本和韓國的歷史上,既存在日本的倭寇騷擾中韓沿海,也存在韓寇騷擾日本沿海。
不過在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海盜卻並非是日本倭寇,而是維京海盜,以及大航海時代以來,具備多種屬性的歐洲海盜。日本倭寇和維京海盜相比,其實算不得強大。
2、明朝海盜本質
其實兩宋時期也存在一定的海盜群體。只不過由於宋朝和明朝的背景不同,所以,兩宋時期的海盜沒什麼存在感可言。而明朝時期,由於明朝和日本的社會都發生了變化,所以,這才催生了海盜群體。
先說明朝方面。
明朝開國以後,朱元璋總結元朝經驗,認為「元以寬失天下」。這句話的解讀,一般認為是認為元朝重視海商,而海商的發達,往往也意味着基層社會不利於封建帝國管控。所以元末白蓮教得以迅速在元朝蔓延,最終導致元朝崩潰。朱元璋於是在建立明朝以後,一方面宣布嚴打白蓮教、摩尼教等民間秘密宗教,一方面則是嚴打海商,力求把明朝變成一個大農村。
而日本也在相當於中國明朝的時候,進入日本歷史上的戰國時代。日本戰國時代的混戰,導致了大量的日本武士階層生計受到影響。於是大量的日本武士開始轉行當上了海盜,開始在中韓兩國的沿海進行騷擾。
不過,單獨一些日本海盜還不足以擾亂明朝的東南沿海(也包括山東、遼東等沿海地區)。由於明朝的海禁,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很多明朝的海商利益受損,漁民失去生計。所以,海商、漁民以及日本海盜,三方面群體攪合在了一起,開始合力騷擾明朝沿海,從事海盜以及武裝走私的活動。
事實上,很多倭寇的首領,本身並不是日本人,而是明朝人。比如著名的海盜頭子汪直,就是明朝人。而汪直也被視為倭寇歷史上,最大的倭寇頭目之一。
因此,綜合來說,明朝的海禁以及日本的戰亂,兩方面原因催生了倭寇群體的誕生以及壯大。
3、倭寇的消失
到了明朝後期,倭寇逐漸消失了。而之所以倭寇消失,一般認為,原因在於三點:
第一,明朝隆慶帝在位期間,隆慶帝宣布解除海禁,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隆慶開關」。隆慶開關以後,大量的明朝海商和漁民可以光明正大從事各自的工作,這導致倭寇的後繼力量遭遇腰斬。
第二,明朝後期,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日本的社會局勢一時間得到了穩定,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海盜群體的基礎。之後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也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這個政策徹底斷絕了日本海盜群體的延續。
第三,晚明時期,西洋殖民者在東南亞一帶活動,這些殖民者也從事海盜活動——比如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國家的海商,同時也都是海盜。事實上,早在明朝正德、嘉靖在位期間,明朝就先後和英國、葡萄牙海盜交戰過。這些西洋海盜的戰鬥力碾壓倭寇,所以,即便是倭寇繼續存在下去,其生態位也會被西洋海盜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