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年間,出土了一部史學界將其稱之為《竹書紀年》史書,最初的時候是一個汲郡叫不準的盜墓賊,盜掘了一座不知道是魏襄王還是魏安釐王的魏國古墓,挖掘了大批的竹簡,剛開始的時候不準不知道是什麼,就把它們當做燃燒的火把,不過由於很多,大部分都被丟掉了。後來村民及時的報告給了官府這批先秦史書才沒有被完全毀掉。
晉武帝司馬炎下令整理餘下的竹簡,編成了十三篇先秦史料記錄,敘述了夏商周年間的歷史。由於該史書是用竹簡編成的編年體史書,歷史界稱他為《竹書紀年》。《竹書紀年》比司馬遷的《史記》早了兩百多年,大概成書在戰國中期公園前三百年。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六國史書被焚毀殆盡,《竹書紀年》絕對是漏網之魚了吧,也是史學界的瑰寶,是大家研究先秦歷史不可缺少的東西。
然而千百年來,《竹書紀年》一直被史學界當做異端來看待,甚至入不了主流之中,更不能被看做先秦歷史的研究參考,是因為《竹書紀年》其中的內容太過於驚悚更太過於顛覆人的三觀,許多歷史的記載和<史記>這個權威正統的史書大相徑庭。
比如說《史記》中記載的盛讚的堯舜禹禪讓的記錄,《竹書紀年》裏面記載的是血腥的政變: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大體意思就是堯晚年德行失,被舜發動政變囚禁了起來,舜囚禁堯到了平陽這個地方,取代了堯的帝位,讓丹朱和堯不能相見。
後來舜禪讓給禹這段歷史也被《竹書紀年》記載成禹反抗舜的故事。話說禹的父親鯀,是堯的心腹。舜奪取政權之後,將其清洗掉。禹為父報仇,據夏地抗舜,最終擊敗舜,將其流放到蒼梧,舜遂死在蒼梧。這其中的記載感覺比史記記載靠譜,舜迅游的湖南廣西地區當時就是渺無人煙的蠻荒之地,這樣比流放更合理更通順。
類似的毀三觀歷史還有許多,比如「夏啟殺伯益」、「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等等。總而言之,在《竹書紀年》里,血腥政變和軍事衝突才是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