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歷史朝代歌》的頭兩句:
唐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春秋戰國一共500多年,春秋和戰國各佔一半時間。
春秋其實比戰國更亂,戰國時期的打仗頻率反而比春秋低一些。
也好理解,戰國後期只有七個大國,春秋列國呢,據史書記載,大的諸侯有12個,實際數目可能不止。
所以,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之間互相打架,群毆,是常事,誰也不服誰,因為大領導周天子的威望不高,隊伍不好帶!
如果諸侯國之間的互毆也算戰爭的話,春秋打仗的頻率自然要高於戰國了。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是指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戰國一般指從公元前475年開始,(《史記》六國年表開始的那一年),結束於秦始皇前221年統一中國,總共255年。
歷經200多年的戰國時代,戰火紛飛,風起雲湧,各國當務之急求變革,求生存,求強大!
255年的戰國歷史,歷史學家把它分成5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前475年——前385年),大概90年。
當時一流強國屬魏國。
這一階段的初期,還在春秋的尾巴上。
東周天子下的諸侯國有燕國,齊國,趙,魏,韓三國,魯國,秦國,宋國,楚國,吳國越國。
春秋與戰國交接時期的標誌性事件,公元前473年,越國(浙江紹興)滅吳國(江蘇蘇州)。
吳越之爭,出現很多人物和故事,如勾踐的"卧薪嘗膽",儒商鼻祖范蠡,千古名相伍子胥等。
戰國初期,最耀眼的諸侯國是魏國(山西夏縣),三晉分出來的魏國,屬於當代霸主無疑。
魏文候把魏國打造成為一個一流強國,霸業維持了100多年。
鼎盛時期經歷兩代君主,魏文侯和魏武侯。
魏武侯死了後,魏國由鼎盛開始衰退。
戰國第一階段結束。
☞第二階段,(公元前385——348年)共37年。
魏齊兩國平分霸業!
這個時期,魏國仍然屬於強國,此時另一個強國崛起了,齊國。
兩個強國掰手腕,其他弱國改革開放圖發展。(秦孝公在公元前361年繼位)
當時魏國是魏惠王,又叫梁惠王,他從山西遷都到河南開封,開封古稱"梁",他在位時魏國很強大。
魏開始有點瞧不起齊國。
為什麼呢?
齊國當時的王是田齊桓公,後來是齊威王。
田家的齊國王位是在公元前375年篡奪姜家得來的。
田家為了得到周天子的認可,需要請當時比較強大的魏國來幫助齊國正名。
威王在位時間比較長,37年,他任用了賢人鄒忌和孫臏。
梁惠文王犯了一個錯誤,他高估自己了!他總想把三晉再次統一起來,滅掉韓和趙。
結果,他開始攻打趙,齊國人在孫臏的幫助下,出手救趙,爆發了桂陵之戰,為後人留下一個成語"圍魏救趙"。
十年之後,魏國的梁惠王不死心,又去滅韓,齊國又出手了,這一仗叫馬陵之戰,又留下一個故事,就是人人皆知的"孫臏斗龐涓"。
這兩次戰爭,魏國一百多年的霸業幾乎被打光了,魏國從此衰落。
梁惠王受了很大的打擊,只好約齊王在徐州會面,互相稱"王",平分霸業。
所以戰國的第二階段,以齊、魏徐州相王為標誌性事件。
☞第三個階段,共計48年(公元前348年——公元前300年)
齊國從威王時期強大,延續到宣王,最後到齊國湣王,霸業敗落。
齊湣王做了一件蠢事,滅宋。宋國位於河南商丘一帶,殷商遺民,殷商貴族建立的老牌國家。
齊王滅宋,招致天下各諸侯國共憤,秦,燕,韓,趙,魏這幾個國家聯合起來打齊。
最後,齊閔王因為這個事件,死掉了。齊國滅宋,也稱為齊國從強國逐漸衰落的標誌性事件。
這期間,秦國已經崛起。秦孝公繼位後,任用商鞅變法,幹了18年,為秦國打造了一個適合戰國時期那種列國競爭,列國吞併的國家體制。
秦惠文王時期,治國繼續採用商法,軍事採取擴張。
任用張儀,欺壓楚國。
這個時期,秦國和楚國都很厲害。
齊國衰退,秦國一直保持旺盛發展勢頭。這一過程持續了48年。
☞第四個階段,共計29年。(公元前300年——前271年)秦國一枝獨秀,收拾趙國。
秦國後來的繼位者是秦武王,小夥子幹了四年,舉鼎而亡。
後來秦昭王繼位,秦昭王的母親,秦宣太后輔佐兒子幹了41年,秦昭王又幹了十幾年。一共是50多年,在這期間,秦國一路順風,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再看東方六國,齊國已經衰落,魏國也弱了,韓國燕國始終沒有強過,只有一個趙國還算有點實力。
趙國因為曾經有過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所以,在這個階段,趙惠文王與秦昭王有一段時間處於對峙。
趙孝成王繼位,與秦國打了一仗,長平之戰,趙國大敗,三年後,趙國都城邯鄲又遭秦國圍困。
東方諸侯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列國組成聯軍解圍邯鄲,甚至對秦國進行反攻。
秦國在戰場上一時失利。
趙國自此大傷元氣。
這個邯鄲解圍事件,做為第四個階段的標誌性事件。
這個階段延續了29年。
☞
之後,最後階段,第五個階段,共計50年。(公元前271年——前221年)秦滅六國。
秦始皇繼位後,用了36年時間,一統天下!
參考《五萬年中國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