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2022年10月30日19:22:13 歷史 1646

當至死不渝的愛情遇上盡瘁鞠躬的奉獻,會摩擦出怎麼絢麗的火花?我們在昆明醫科大學的科學館門口,找到了答案。一對人體骸骨陳列在眼前,兩側分別書有「奉獻醫學、敬畏生命」的悼詞,他們就是李秉權胡素秋夫婦。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這是一個窮小子追求富小姐的故事,他們生前是一對走過57年風雨的醫學伉儷,死後更是捐獻出遺體,自願將自己解刨後做成教學骨架。

李秉權,1922年出生在雲南騰衝的一個做手工的貧寒家庭,自幼親眼目睹國家被日寇侵略以及父母的病逝,所以立志從醫,不僅要為振興中華民族而獻身,更要救死扶傷。

在校學習期間,李秉權十分刻苦努力,十分之心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學累了就去茶館休息,休息完再去圖書館學習,幾乎每天都過着兩點一線的生活。

在這期間,李秉權經常會遇到一個女孩,和自己一樣,經常出沒於茶館和圖書館,這個女孩就是他未來的妻子——胡素秋,胡瑛的女兒。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身為護國名將的女兒,胡素秋從小跟着父親耳濡目染,立志要報效祖國。不同於尋常的富貴家的孩子,胡素秋身上並沒有貴小姐的高貴和嬌氣,她有着自己的獨立見解和對醫學的奉獻。

兩個志同道合的人很快就被相互吸引,1948年,胡素秋收下了李秉權的求婚禮物——一支51號派克金筆,第二年,兩人並結成連理。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婚後的二人同時到雲南大學附屬醫院工作,很快就生下了三個孩子。身為中國首批醫師,他們扛起了新中國醫學發展的重任。夫妻倆經常因工作無法照料年幼的孩子,一家人一年到頭幾乎沒有一起吃過飯,家裡最常備的食物就是餅乾。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兩人為醫學奉獻了一生,也培養出很多醫學新秀。退休後也沒有閑住,經常一起參加會診和學術研究,兩個人在一個共同的理想下,風雨無阻57年。

在去青島的一次交流學習中,李秉權看到了一副用於研究骨架後熱淚盈眶,因為那正是自己的老師沈福鵬教授的骨架。

他們是與死亡最近的人,也是最正視死亡的人。禮有五經,莫重於祭。但是醫學界能研究的遺體實在太少,很多研究項目苦於沒有遺體被放棄。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看到自己老師的付出,李秉權也有了捐獻遺體額想法。

晚年的李秉權因病卧床多年,他曾多次提出捐獻遺體的想法。他對子女說,「我得過腦梗,有高血壓和血管硬化的毛病,死後可以做一下病例解剖,醫生在我身上得出經驗了,病人就能有一分生的希望。解剖完,我這身老骨頭架子還可以供教學使用。」

雖然子女也都是醫學出身,但是在那個年代,一時還無法接受李秉權的要求。最終,在李秉權的堅持和胡素秋的支持下,子女們同意了遺體捐獻的要求。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於是,李秉權成為雲南省第一位捐獻遺體的醫學教授。胡素秋緊隨其後,和丈夫一起簽署了遺體捐贈書。

2005年3月29日,84歲的李秉權教授因病離世,胡素秋親自將丈夫的遺體交給了自己的母校。

胡素秋在李秉權離世後,在房前種下了一片竹林,竹林前掛着一個牌子,上面寫着:竹魂—李秉權(1922-2005)。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這時屬於他們的愛情方式,處處不提愛,處處都有愛!即便陰陽兩個,也抵不了那份思念。

胡素秋曾說過,「我當初選擇李秉權,就是愛慕他胸懷大志,貧賤不移,自強不息,努力鑽研的精神,而且他對我一往情深。」

就這樣,帶着對李秉權的思念,胡素秋在竹林前度過了10年,於2015年12月離世。

離世前,胡素秋多次叮囑兒女們自己遺體捐獻的事情,一定要把眼角膜、進口晶體、皮、肝、腎等供給有需要的病人,最後再送解剖。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2019年,兩位老人終於再度「重逢」,他們的骨骼標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入口處。時隔14年,他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在母校繼續並肩作戰。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常言說夫妻感情好,是生同衾,死同穴。

但李秉權和胡素秋卻給了我們另一種解答:

相愛並不是你儂我儂,而是我愛你,生前在事業上並駕齊驅,死後以白骨之軀也要陪在你身邊。

小葬於墓,大葬於心。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頭條創作挑戰賽#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德國建歐洲最大軍隊,歷史重演的第一步? - 天天要聞

德國建歐洲最大軍隊,歷史重演的第一步?

6月27日,據媒體得到的一份法律草案顯示,德國政府計劃加快國防採購,以便使軍隊做好戰鬥準備。該文件稱,德國軍事實力的快速提升「絕不能因過於複雜的採購程序或冗長的授權流程而失敗」,同時警告稱,俄羅斯的軍事目標可能不僅僅是烏克蘭。此前德國總理在6月24日批准了一項預算框架,預計德國的軍事總開支將從2025年的950...
抗戰勝利80周年,特朗普該看到什麼?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特朗普該看到什麼?

無論特朗普是否會出現在9月3日的閱兵儀式上,就全世界來看,正義必勝!文 | 海上客「中方是否計劃邀請特朗普參加九三閱兵儀式?」在昨天(6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日本共同社記者如此問道。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上周國新辦介紹了關於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邀請外國領導人的情況和安排。你的具體問題,我目前沒...
和中國分庭抗禮?日本要開採海底稀土 - 天天要聞

和中國分庭抗禮?日本要開採海底稀土

在中國收緊稀土產品對外出口的背景下,作為資源貧國的日本決定「出道成為稀土生產國」,而他們的目光則聚焦于海底資源。據日經亞洲7月1日報道,日本計劃於明年1月正式啟動首個從近海礦床開採稀土礦物的試點項目。但不知是無意還是有心,在日本的相關報道中,似乎連篇累牘地都在強調有望解決「有無」,卻無人在意「成本」。...
我們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從黨安排!」 - 天天要聞

我們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從黨安排!」

今年11月,曾經的八路軍女戰士付瑞芝將迎來百歲生日。此刻再次回眸革命戰鬥中的烽火硝煙,抗戰歲月無疑是濃墨重彩且令人銘記的篇章。1925年11月,付瑞芝出生在山東臨沂蒼山縣(今蘭陵縣)湧泉村。
原來它與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 天天要聞

原來它與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都在說長安的荔枝,我大吳越的楊梅表示不服。 當真不服。明朝的李東陽稱楊梅「價比隋珠」,因為在京城想吃到它實在不易——荔枝運到京城,不過是「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
你早,河北|一堂特殊的青春思政課;河北「獨角獸」再增一家;緊盯國企領域「逃逸式辭職」;關稅大限將至,誰是膽小鬼 - 天天要聞

你早,河北|一堂特殊的青春思政課;河北「獨角獸」再增一家;緊盯國企領域「逃逸式辭職」;關稅大限將至,誰是膽小鬼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開會議,審議《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工作條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習近平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從抓作風入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把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要求進一步落實到位。【10027.1萬名】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10027.1萬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