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臨死前說了一段話,崇禎沒有聽懂,身旁的大臣聽懂了卻不說

2022年10月14日00:14:41 歷史 1923

天啟七年十一月,東廠都督魏忠賢崇禎皇帝逼迫地走投無路,臨死前魏忠賢說了一段話警示崇禎皇帝。

不過崇禎皇帝剛即位不久,對於朝政並不熟悉,並沒有聽懂此話的含義,旁邊的大臣聽懂了卻都不說。


魏忠賢臨死前說了一段話,崇禎沒有聽懂,身旁的大臣聽懂了卻不說 - 天天要聞


後來有人認為明朝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崇禎帝沒有聽從魏忠賢這段話。那麼這段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倘若崇禎帝聽從魏忠賢的建議,明朝真的不會滅亡嗎?

宦官魏忠賢當道

1568年,魏忠賢出生於北直隸肅寧的一戶貧困農家裡,魏家貧困能吃上一頓飽飯實屬不易。魏忠賢年少時,為了有條活路混跡於街頭,和一群混混四處敲詐勒索收取保護費。

雖然能掙得一筆錢,但因他沉迷於賭博和酒色,很快就將錢全部賭輸並欠下一屁股債。無錢償還的魏忠賢天天被債主逼着要賬,走投無路之下進宮為太監,自此開啟了自己的「事業」。


魏忠賢臨死前說了一段話,崇禎沒有聽懂,身旁的大臣聽懂了卻不說 - 天天要聞


魏忠賢從小混跡於市井很會察言觀色阿諛奉承,進宮之後更是如魚得水,很快就得到大太監魏朝的喜愛,將其推薦給皇長孫母親王才人。

魏忠賢進入王才人宮中,獲得在皇長孫朱由校身邊照顧的機會,如此結識了朱由校的乳娘客氏。

此時客氏是太監魏朝的對食,但由於魏朝事務繁忙冷落了客氏,客氏便勾引魏忠賢,兩人暗通款曲走到了一起。

有了客氏的暗中幫助,魏忠賢很快就得到了王才人的信任,小小年紀的皇長孫朱由校也逐漸被魏忠賢和客氏掌控,以至於造成了後來宦官專政的悲劇。


魏忠賢臨死前說了一段話,崇禎沒有聽懂,身旁的大臣聽懂了卻不說 - 天天要聞



萬曆四十八年,長期沉迷酒色並服用長生丹藥的明神宗朱翊鈞,身體衰敗駕崩去世。皇太子朱常洛繼位,朱常洛比之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因鄭貴妃進獻的紅丸最終斃命。

結果朱常洛當皇帝不滿一個月就病逝了,皇長孫朱由校繼位年號泰昌。朱由校繼位時不過16歲,年少不更事,上位以後被客氏蠱惑冊封其為奉聖夫人,冊封其兒子為侯國興

魏忠賢也被擢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其兄也被冊封為錦衣衛千戶,不久後魏忠賢開始排除異己假傳聖旨,將魏朝發配到鳳陽永世不得回京。

隨着其他派系的太監全被除去,魏忠賢徹底掌握了皇宮的權力,民間流傳當今宮中只知有忠賢不知有皇帝。


魏忠賢臨死前說了一段話,崇禎沒有聽懂,身旁的大臣聽懂了卻不說 - 天天要聞


明熹宗繼位第二年迎娶了皇后張氏,張皇后入宮地位甚至不如客氏,事事都要受到客氏把持。

客氏居住在咸安宮,如皇太后一般的禮遇,皇后以及一眾妃嬪需要每天三次請安。明熹宗也任由客氏胡來,掌握後宮大權,朝中大臣上書諫言希望皇上將客氏逐出皇宮讓其告老還鄉,將執掌後宮的事情交由皇后。

不過,明熹宗卻力排眾議執意將客氏留在了身邊,他無法離開客氏,每日都要客氏親自烹飪佳肴才會吃飯,對客氏的話可以說是言聽計從。

客氏深諳明熹宗喜好,不但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平日里打扮的花枝招展陪同明熹宗在御花園賞花。


魏忠賢臨死前說了一段話,崇禎沒有聽懂,身旁的大臣聽懂了卻不說 - 天天要聞



因害怕乳母熱,明熹宗還重新翻蓋咸安宮,並在宮內專門造了一處大涼棚為客氏避暑。

倘若客氏安穩享受榮華富貴把持後宮也算安分,但魏忠賢和客氏的野心不止於此,他們要的是控制皇權權傾朝野,如此也就有了後來的閹黨之禍。

權傾朝野的九千歲

魏忠賢和客氏不斷地拉攏朝廷官員,並且安插自己的黨羽進入朝堂,客氏在魏忠賢的授意下,還請求皇帝允許自己上朝垂簾聽政,反對的官員都被魏忠賢除掉。

於是就有了歷史上最為生動的一幕,皇帝的乳母不但上朝聽政,官員見到客氏比見到皇帝還要卑躬屈膝阿諛奉承。客氏心思歹毒,十分忌憚新入宮的妃嬪秀女,生怕有人得到皇帝的寵愛。

魏忠賢臨死前說了一段話,崇禎沒有聽懂,身旁的大臣聽懂了卻不說 - 天天要聞

魏忠賢出謀劃策,宮中妃嬪一般是母憑子貴,只要沒人能誕下子嗣就不會得到明熹宗的全部寵愛。

於是兩人開始了計劃,但凡是懷有身孕的妃嬪都難逃毒手,不是在懷孕的時候被毒害腹中子嗣,就是在孩子出生以後很快夭折。

有的妃子因為姿容艷麗受到明熹宗的偏愛,也會被客氏尋找由頭幽禁在宮中餓死,比如天啟三年張皇后懷孕,因其懷孕一直腰疼,客氏為其尋來了一位按摩師傅。

這位按摩師傅早已被魏忠賢買通,他暗中下藥,不但導致張皇后生出了死胎,並且再也不能生育。

魏忠賢臨死前說了一段話,崇禎沒有聽懂,身旁的大臣聽懂了卻不說 - 天天要聞

魏忠賢還從宮外收養了幾名養女,進獻給明熹宗讓其為皇帝生下子嗣,作為以後的傀儡培養。

不過,這些養女生下的孩子全都早早夭折,讓兩人的如意算盤落空,後來魏忠賢又為明熹宗引薦煉丹術士,讓年紀輕輕的皇帝沉迷於長生不老之術。

明熹宗大量服用含鉛量過高的丹藥身體損毀,在當了七年皇帝以後一命嗚呼,由於沒有子嗣便傳位於五弟朱由檢

朱由校在彌留之際,曾經囑託朱由檢要信任、重用魏忠賢,可以輔助其開創一片盛世。

魏忠賢臨死前說了一段話,崇禎沒有聽懂,身旁的大臣聽懂了卻不說 - 天天要聞

朱由檢表面答應但心底卻不認可,他對於魏忠賢一派的閹黨深惡痛絕,他認為朝堂之所以烏煙瘴氣,全是魏忠賢和客氏所為。

何況魏忠賢此前三番四次地陷害朱由檢,離間兩人的兄弟情義,兩人之間的矛盾早已是水火不容。

明熹宗去世以後魏忠賢曾打算自立,從宮外帶入一個孩子謊稱是宮女為明熹宗所生扶持上位,此事他一人無法服眾便想威逼張皇后作假。

張皇后義正嚴詞地拒絕,讓魏忠賢沒有得逞,此事讓朱由檢痛恨不已。為了挽救明朝的頹勢,朱由檢順利繼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朝堂剷除奸佞。

魏忠賢臨死前說了一段話,崇禎沒有聽懂,身旁的大臣聽懂了卻不說 - 天天要聞


朝堂中基本上清一色魏忠賢的黨羽,擒賊先擒王首先要剷除魏忠賢,朱由檢細數魏忠賢十大罪狀,魏忠賢自知大勢已去,請求朱由檢看在自己伺候明熹宗多年的份上,讓自己告老還鄉。

朱由檢批准了魏忠賢的請求,不過魏忠賢不知收斂帶領大批隨從親信出京,其中還有無數圈養死士。朱由檢怕魏忠賢再生事端,畢竟其根植朝堂七年勢力深厚,便派人將魏忠賢抓了回來。

然而,魏忠賢卻害怕回去後生不如死,便選擇在途中自殺了。或許是良心發現吧,臨死前他說出了一番話:

「不要任用東林黨人,他們只會耍筆杆子,抨擊朝政,並無真才實學,倘若讓東林黨人把持朝政,明朝亡已。」


魏忠賢臨死前說了一段話,崇禎沒有聽懂,身旁的大臣聽懂了卻不說 - 天天要聞


不過,崇禎皇帝並沒有聽懂魏忠賢這番肺腑之言,在他看來,魏忠賢或許是想在臨死前要拉東林黨人一起下水,畢竟東林黨和他是死對頭。

雙方黨派爭鬥多年,東林黨人指責魏忠賢把持朝政,魏忠賢也曾編造污衊東林黨人,讓明熹宗下旨燒毀全國書院,一度將東林黨壓制的的無法翻身。

因此崇禎皇帝不會因為魏忠賢一言而遠離東林黨人,即使聽懂了或許他也不會相信魏忠賢所言,畢竟一個奸佞小人又能說出什麼治國之策。

跟隨在崇禎皇帝身邊的大臣倒是聽出了一二,他比皇帝更加了解東林黨人,深知魏忠賢所說深意,奈何此人不敢妄言,畢竟朱由檢十分看中東林黨人,而事實卻讓魏忠賢說對了。


魏忠賢臨死前說了一段話,崇禎沒有聽懂,身旁的大臣聽懂了卻不說 - 天天要聞


亡國之君崇禎皇帝

魏忠賢一死,朱由檢肅清朝堂,革職查辦魏忠賢一派的官員二百餘人。東林黨人藉著這次機會崛起,迅速在朝堂上佔領了一席之地,成為了可以對抗皇權的存在。

東林黨人原本就是由江浙一代商賈之家出身的官員組成,有着商人的精明重私利而輕國利,國家大義在他們眼中不如一己私利來的重要。

為了能維護江浙商人的利益,東林一派的官員建議朱由檢改革,減免海外貿易稅、茶葉稅、鹽稅、礦稅等,讓商人取得更多的利益。

明朝末期國庫虧空大廈將傾,減免商人各方面賦稅以後國家財政更加入不敷出,只得加收農民賦稅。

魏忠賢臨死前說了一段話,崇禎沒有聽懂,身旁的大臣聽懂了卻不說 - 天天要聞

嚴苛的稅吏讓農民種不起田,為了不被餓死百姓賣兒賣女,致使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百姓無法活下去,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最終逼得走投無路的農民開始起義。

縱使是在這種時刻,東林黨人依舊不認為是他們的過錯,反倒是批判朱由檢這位皇帝無能剛愎自用。東林黨人已經控制了朝堂,會利用言論逼迫朱由檢做出決策,朱由檢苦不堪言。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打到了京城直逼皇宮,朱由檢詢問大臣有何良策,但東林黨人卻無一人發言。

崇禎皇帝自知無力回天,勢必要成為明朝的亡國之君,轉身去了煤山。

魏忠賢臨死前說了一段話,崇禎沒有聽懂,身旁的大臣聽懂了卻不說 - 天天要聞

朱由檢站在煤山之巔遙望大明京城,此時他想起魏忠賢臨死前所說的話並明白其中的含義,不過為時已晚,悲愴落淚之餘大喊道:「諸臣誤朕!」

大喊過後,朱由檢準備在煤山自縊以死謝罪,希望他的死可以換來百姓不受叛軍傷害。臨死之前,朱由檢在樹下徘徊,讓群臣跟隨自己一起赴死以身殉國。

不過,這些東林黨人並不會以死殉國,最終朱由檢一人落寞赴死上吊自縊。崇禎皇帝登基之時,原本抱着救國之志,到頭來因為錯用東林黨人加劇了明朝滅亡。

在其死後屍體無人收斂,最終李自成將其厚葬,給了朱由檢最後的顏面,大明王朝就此落幕,讓人可悲可嘆。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86年山東一女子自封皇帝,密謀進京登基,後被聯防隊員一鍋端 - 天天要聞

1986年山東一女子自封皇帝,密謀進京登基,後被聯防隊員一鍋端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在上世紀80年代,一個山東農村的女子,真把自己當上了「皇帝」。她建宮殿、收後宮、發聖旨、設內閣,甚至還「秘密策划進京登基」。聽着像個段子,但這事確確實實發生過,不是小說,不是傳說,是正兒八經的刑事案件,山東濰坊的檔案里至今
漢宮第一修羅場:劉邦後宮八大妃嬪的生死博弈 - 天天要聞

漢宮第一修羅場:劉邦後宮八大妃嬪的生死博弈

說起我國古代歷史上最早的宮斗劇,恐怕要追溯到漢高祖劉邦了,他在歷史上的眾多皇帝中是一個傳奇,同樣的,他的後宮也頗有話題,尤其是在劉邦去世那一段時間,當時的宮斗不比《甄嬛傳》裏面差。本文就跟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位兩千多年前的皇帝的後宮爭鬥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