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建立,承載着多少革命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無畏,在經歷了多少曲折之後,人民才得以撥開迷霧,衝出黑暗。
而當一切都塵埃落定之後,新中國百廢待興,在這樣道阻且長的道路上,又有多少人挺身而出,才創造了今天的繁榮富強。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國家的安穩和長治久安顯然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解放軍總參謀長這樣的位置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而相繼擔任這一要務的徐向前和聶榮臻因長年累月的操勞,身體早已不堪重負,在毛主席的慧眼識珠下,粟裕挑起了大梁。
粟裕當選總參謀長之後,毛主席為他配備了11位副總長,這樣的安排可謂是前所未有,而這11位副總長都是誰呢,又為何一半多都沒去上班?
不爭不搶,挺身而出
粟裕1907年出生於湖南會同,年少時便胸懷大志,勤奮苦讀,於1927年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以後,粟裕就將自己一顆熱忱的心奉獻給了黨和人民,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運籌帷幄,指點江山,帶領着士兵們浴血奮戰,取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儘管戰功卓越,但粟裕卻是出了名的不慕名利,謙遜有禮,一心投身於革命軍事事業,對於職務的晉陞絲毫沒有興趣,是遠近聞名的「兩讓司令」。
所以突如其來當選總參謀長,一下子讓粟裕無所適從,打亂了他原本準備為自己的一生戎馬征戰四方寫回憶錄的計劃,但作為鐵骨錚錚的軍人,軍令如山,粟裕在組織需要的時候再次挺身而出,走馬上任。
而作為解放軍總參謀長,自然是責任重大,工作事務也冗雜繁多,僅靠粟裕一人之力顯然是無法完成,於是體貼下屬的毛主席為其欽點配備了11位副總長,作為得力幹將協助其工作。
11副總長分身乏術,難以全部「上陣」
這11位副總長可謂是軍界赫赫有名的虎將,他們分別是黃克誠、陳賡、李克農、張宗遜、王震、許世友、鄧華、彭少輝、張愛萍、楊成武、韓先楚。
粟裕一人就擁有了如此豪華的陣容協助,看似可以高枕無憂,但其實不然,能者多勞,如此多的能者,真正能夠成為左膀右臂前往協助的其實寥寥無幾。
曾經飽受地主壓迫和剝削的黃克誠為了改變命運,反抗壓迫,義無反顧投身於革命,參加過北伐戰爭的他選擇了正確的道路,棄暗投明,衝鋒陷陣,奮勇殺敵,建國後擔任後勤部部長,這不是一個輕鬆的任務,大大小小的瑣事他都需事無巨細地打點妥當,同時他更是身兼數職,實在無暇顧及副總長的工作。
身為黃埔三傑之一的將門之後陳賡,有勇有謀,不僅有着極為出色的情報收集能力,更是有着極強的軍事謀略能力,屢立戰功,更是為我國的現代化軍事培養了不計其數的優秀儲備軍,由於工作的中心被安排在東北地區,因為距離關係也只能來回奔波,在空閑之時前往協助粟裕。
李克農是在暗線風生水起的精英,收集傳遞情報他信手拈來,建國之後也是在粟裕的安排下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繼續發光發熱,還同時擔任外交部部長,原本確實能為粟裕排憂解難,但無奈身體情況每況愈下,心有餘而力不足。
張宗遜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陝西人,從秋收起義後便一心效忠於毛主席,他兢兢業業地保衛着毛主席的安全,曾擊退了胡宗南部隊強有力的進犯,保證了延安地區的安寧,此後也跟隨彭德懷征戰,對於西北地區的解放功不可沒。建國之後張宗遜也是事務繁忙,分身乏術。
王震為了農業的發展和鐵路的建設可謂是鞠躬盡瘁,心力交瘁,他深入西北,投身於鐵路建設,守衛邊疆安全,為了祖國的交通發展和物資運輸,嘔心瀝血,一心撲於鐵路事業,也是沒有精力幫助粟裕。
許世友和鄧華一個負責東南沿海地區的安全,一個擔負著保衛整個東北的重任,無法置國家安危不顧脫身進京協助粟裕。
而素有「獨臂將軍」之稱的彭少輝傷痕纍纍卻仍身殘志堅,在被調回北京之後,他主要負責軍隊的訓練,奉獻一切甚至將生命都奉獻給了祖國。
張愛萍則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協助粟裕工作的一員,他用規範嚴謹的態度一絲不苟地處理工作,對於我國的國防科技事業貢獻巨大,更是參與領導了兩彈一星工作,功勛卓著,為新中國的國防事業和軍事發展添磚加瓦。
楊成武雖然身在北京,但首都安全的重擔卻落在他頭上,馬虎不得,在各方勢力虎視眈眈,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更是要打起百分之一百二的精神,居安思危防範於未然。
而旋風司令韓先楚則被派往福州坐鎮,保衛一方,在當時緊張的局勢下,也定然是脫不開身。
11位副總長一半多沒去上班,大多是因為要務在身分身乏術,國家的安危需要他們保駕護航,責任之重大使得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有的甚至身兼數職,實在是無法赴職,也是他們心中的遺憾。
小結:
但是無論如何,身為總參謀長的粟裕和這11位副總長都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革命為新中國的建設嘔心瀝血,不惜奉獻自己的生命。
他們都是祖國的棟樑,為了祖國的事業殫精竭慮,是人民的英雄,用自己的熱血和一切報效祖國,造福百姓,我們應當銘記這些偉大的人,視他們為楷模,繼承並發揚他們的精神,盡自己所能為國家貢獻力所能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