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慶陽市文物治理能力水平不斷提升,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保護格局基本形成。「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等理念深入人心,全市各級黨委和政府落實文物保護責任意識顯著增強。以項目帶動戰略,逐步完成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相結合的文物保護體系,文物安全責任體系建立,信息化、規範化、法治化的文物管理體系形成,實現全市文物資源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發展目標。
十年來,完成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革命文物、石窟寺、碑刻專項調查。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級別得到提升,22處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慶陽市博物館、南梁革命紀念館晉陞為國家二級博物館。申請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億多元,實施護目110多個,申請國家免費開放專項資金近億元。
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文物安全責任有效落實
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和《甘肅省文物安全管理辦法》,成立慶陽市文物安全工作協調領導小組。指導、協調全市開展文物安全管理,開展文物搶救性保護工作,嚴厲打擊各類文物犯罪,聯合開展文物安全檢查等工作。印發了《慶陽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實施方案》。市、縣政府將文物安全納入年度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劃定公布2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6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了2960文物保護單位處的分佈範圍。
匠心守護慶陽文脈,文物保護工程實施有力
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條件和安全設施得到極大地改善。南梁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山城堡、河蓮灣、隴東中學禮堂、包家寨會議舊址、三岔毛澤東長征宿營地等重點革命遺址遺迹30多處完成保護修繕。石空寺石窟9處石窟寺文物得到保護,興隆山古建築群等20多處古建築保護加固修繕,慶城古城等3處古城遺址加固保護。4座博物館、紀念館展覽得到提升,7座博物館完成了預防性保護,4座博物館的金屬文物完成修復,2座博物館紙質文物完成修復;4座博物館完成數字化保護;2座博物館實施了館藏陶質文物修復;編製文物保護專項規劃6套。
科學推進考古發掘,文明傳承取得重大成果
華池、環縣、鎮原長城保護遺址豎立保護標誌碑228座,保護界樁2972餘個。通過考古發掘南佐遺址總面積約600萬平方米,僅「九台」圍繞的核心區就有約30萬平方米,是距今5000年左右最大的都邑性聚落遺址之一,「九台」和大型建築體量之龐大、台外壕溝和夯護設施規模之大前所未見。寧縣石家及遇村遺址考古發掘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高度關注,2次入圍全國考古十大發現,出土遺物豐富,對於研究周、義渠、秦文化交融,古代慶陽地區的社會發展歷史具有很高的價值。
主動講好慶陽故事,文保單位發展更具活力
博物館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活力顯著增強。服務明顯改善。全市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得到長足的發展,愛國主義教育陣地作用日益凸顯,慶陽市現各類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鄉村記憶館等37座,接待遊客2000多萬人次。整合區域藏品、展覽、人才、技術開展多種形式的館際交流,實施資源共享,讓文物「說話」、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送展進學校、進社區、進軍營、進企業文化體驗活動深入人心,豐富多彩。南梁革命紀念館革命文物——「陝甘邊區農民合作銀行兌換券」在《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通過中國之聲、央視新聞頻道等在中央媒體播出。南梁革命紀念館「『碩果僅存』的陝甘革命根據地」和鎮原縣博物館「茹水文明—鎮原歷史文物展」陳列展覽榮獲全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結合元旦、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等中國傳統節日,開展的「年的味道」「傳承非遺 品味端午」「祭奠英烈」等系列社教活動,讓慶陽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家喻戶曉,推動文物煥發時代光彩。
(來源:慶陽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