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根據地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的發源地,這個根據地是在發生於湖北的黃麻起義,河南的商南起義,安徽的六霍起義的基礎上形成的。
1930年,根據中共中央給鄂豫皖邊特委的指示,轉戰在鄂豫皖根據地的第31,32,33師被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
其領導人是軍長徐繼慎,政治委員曹大駿,副軍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全軍2100多人。
同時,鄂豫皖邊特區蘇維埃政府也隨之成立,主席是甘元景,至此,鄂豫皖根據地正式形成。
紅軍第一軍成立後,利用軍閥混戰的有利時機,很快使部隊發展到6000多人,根據地也得到擴大和鞏固。
1931年初,紅一軍和轉戰在鄂豫皖邊界的另一支紅軍武裝紅十五軍合併為紅四軍,徐向前出任參謀長,繼而出任軍長。
紅四軍成立後,連續三次粉碎國民黨軍對鄂豫皖根據地的圍剿。
這時候,中央向全國各個根據地派遣了大批領導幹部,被派到鄂豫皖蘇區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張國燾,中央候補委員沈澤民和陳昌浩。
1931年11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於湖北黃安七里坪正式成立。
第四方面軍轄第四軍和第二十五軍,兵力三萬人,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劉士奇任政治部主任。
第四方面軍,下轄第10師,師長倪志亮、政治委員甘元景。第11師,師長王樹聲、政治委員甘濟時。第12師,師長陳賡、政治委員劉杞。
劍門關
紅四方面軍成立後,對國民黨軍佔領的黃安縣城發起猛攻,黃安縣城很快就被紅軍攻破。
此戰,紅軍殲敵15000多人,繳獲槍支7000多支,迫擊炮10餘門。戰後,紅軍將黃安縣改名為紅安縣。
兩個月後,紅軍在黃安以東的蘇家埠將國民黨軍一部緊密包圍。
蘇家埠一戰歷時48天,紅四方面軍殲敵3萬多人,繳獲槍支15000多支,手槍1000多一把,機槍250挺,山炮4門,電台5部以及大量的軍用品。
這是中國工農紅軍在對國民黨軍作戰中取得的從未有過的巨大勝利,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迅速發展為45000多人。
根據地人口也由原來的100餘萬人,發展到300多萬人,鄂豫皖紅色根據地由此進入鼎盛時期。
紅四方面軍在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失利,被迫從興旺發達的鄂豫皖根據地撤離。
1933年1月,紅四方面軍到達四川北部與甘肅和陝西的交界處,大巴山的群山讓紅軍在付出極大代價之後,終於獲得了相對的安全。
紅四方面軍很快就建立起包括23個縣,500萬人口在內的川陝革命根據地,中共川陝省委和川陝蘇維埃相繼成立。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兵力110個團,總兵力達20多萬,配備了18架作戰飛機,準備大舉圍剿川陝根據地。
當時,在川陝根據地,紅四方面軍的兵力連同游擊軍在內為8萬人,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裝備,紅軍都處於絕對的劣勢。
保衛川陝蘇區的戰鬥,空前慘烈。
1934年6月,為儘快達到消滅川陝根據地的目的,川軍劉湘部隊調集了20萬大軍,向萬源發動進攻,這時紅四方面軍已經退出了90%的根據地。
紅軍採取猛烈攻擊和長距離迂迴的戰術,最終使川軍對川陝蘇區形成的弧形包圍圈全線崩潰。
儘管在與川軍的作戰中取得了勝利,但是陝甘根據地所遭受的損失也是無法估量的,部隊傷亡嚴重,勞動力和兵力都已枯竭,補給非常困難,傳染病開始流行。
紅四方面軍最後決定,西渡嘉陵江,向陝甘方向擴展生存空間。
1935年3月28日夜,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後,一直追擊着潰逃的川軍。
4月2日拂曉,紅四方面軍開始攻打劍門關,紅軍向劍門關主峰發起一次又一次衝鋒,川軍憑藉著險峻地勢居高臨下地阻擊,火力異常猛烈。
最終,劍門關被紅軍攻下,戰鬥結束後,紅四方面軍決定,集中主力殲滅梓潼、江油的川軍鄧錫侯部,以求向川甘邊界地區發展。
紅星閃耀【第二十五期】
紅四方面軍嘉陵江戰役示意圖
作者簡介
自小喜歡文字,小學生時,作文已常做範文。文青時期,多篇文章獲獎。風雨幾十年,愛好未改,喜讀文史,堅持寫作,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