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敢說真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 資治通鑒
【發生時間】
公元163年
【通鑒解析】
東漢末年,宦官把持朝綱,不斷地利用皇權打壓政治對手,而漢恆帝劉志,又是一個貪圖享樂,不理朝政的君主。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很多人都選擇了自保,不敢站出來。因為他們知道,站出來意味着要說真話,而說真話又會得罪宦官,得罪皇帝。
而得罪這些高層人物,自己肯定是沒有好下場的。那些敢於出來講真話的人,很多都被陷害了,很少有好下場。
我們看《鬼谷子》,裏面就有一段話,把亂世的現象講得明明白白。
「天下紛錯,士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巇罅。」
在鬼谷子看來,天下紛錯,就會出現各種各樣錯誤的現象,也就是說,天下失去了規範,也沒有人再把規範放在心上。
謀士遇不到賢明的君主,公候只看重利益,喪失道德倫理,小人讒害忠臣賊害忠良。賢人得不到眾人,聖人逃離亂世並藏匿起來,貪圖利益、奸詐的人興起。君臣之間相互猜疑,整個國家即將土崩瓦解,相互討伐傷害。家庭中父子之間離散,背叛,禍亂,反目為仇,這都是社會崩壞,出現間隙並逐漸擴大的狀態。
因為公侯是掌握制定法律權利之人,如果他們沒有道德,就會導致整個法規失去了作用。而沒有法規的管控,勢必會出現權力真空。而各種邪惡勢力,就會利用權力真空,迅速成長起來。
在《召公諫厲王止謗》中,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周厲王,西周第十代王,暴虐無道。
在周厲王的殘酷統治下,百姓怨聲載道,紛紛公開指責周厲王的過失。
召公,周王卿士。對周厲王說:「百姓已經受不了王命了。」
周厲王非常生氣,召來衛國的一個巫師,去監視指責他的人。巫師向周厲王一五一十地報告指責他的人,周厲王則下令將他們全部處死。之後,國家的百姓都不敢說話,只能夠用眼神交流。
回到東漢末年。
公元163年,尚書朱穆尚書給皇帝,向他陳述了宦官的罪行。朱穆認為,以前皇帝身邊的人,並沒有限制只能宦官擔任。直到東漢建立之後,才完全由宦官擔任。
隨着宦官的勢力越來越大,已經能夠跟各類高級官員平起平坐了,而國家的行政權力,也逐漸落入他們的手上。
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宦官們的親戚、子弟,都逐漸滲透到國家權力中樞當中,人數眾多,也隨之變得傲慢起來。
朱穆提出了一個非常激進的看法,那就是把所有的宦官,全部炒掉,恢復以前正常的制度。同時,還要請那些有志之士,進入中樞來工作。
我們可以看到,朱穆的話不無道理,只是在當時的政治格局,這樣的構思,基本不可能實現。
東漢末年的朝政,由外戚,再到宦官,就是沒有真正把握在君主手裡。而君主,也是無能的君主,無法均衡各方力量,要麼外戚非常強大,要麼宦官非常強大。而壯大的一方,就會逐漸不把皇帝放在眼裡。
要想恢復到正常的制度,首先得把宦官全部清理掉,這本身難度就非常大。而且,宦官清理完之後,還要換一個真正有能力的君主來掌握朝綱。否則,宦官落下去,說不定外戚起來了。外戚落下去,說不定文官、武官集團起來,沒有盡頭。
所以,我們說,朱穆的想法雖好,但是不可能實現。果然,朱穆的上書,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應。可以知道的是,這封對宦官充滿惡意的奏摺,被宦官攔截了,也被他們知道了。而知道之後,下一步,就是開始布局,把這樣一個攪局者,清理出去。
第一次上書沒有反應,朱穆又接着進行第二次。他逮住機會,當面向皇帝陳述。說的內容,還是 關於罷黜宦官的事情。
這一次,劉志的反應很大,臉色大變,嘴巴緊閉。如果這一段描述是事實的話,那麼我們可以窺探劉志內心的活動。他是知道宦官把持朝政,隻手遮天的,只不過他敢怒不敢言,不敢做出反抗。因此,當朱穆點出現實情況的時候,他不敢講話。
而左右的人,自然是宦官的人,馬上把朱穆趕走。朱穆無奈,只能夠狼狽退出。
而這一次,也徹底激怒了宦官集團。他們不斷利用皇帝的名義,詬罵朱穆。而朱穆這個人,又是一個非常剛烈的人。在他們不斷地怒罵之下,心情極度抑鬱,又無法進行任何的反抗,最後只能夠生病而死。
就連戰功累累的皇甫規,到最後都無法與他們抗衡,更不用說朱穆了。東漢末年分三國,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肢解東漢的,正是東漢自己。孕育黃巾起義的,打響起義第一槍的,也是東漢自己。
【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