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心中沒有一切,所有者唯北大耳。」這是李大釗在紀念北大校慶25周年講演中所說的一句話。
對常人而言,這可能是一句平平淡淡、無關痛癢之語。不過對於李大釗個人,這是他心中肺腑之言。
李大釗在北大工作、戰鬥的十年,是他生命中最後的十年,也是他人生升華的十年。
在身份上李大釗從社會中的自由學者,轉變為中國一流學府的職員;信仰上從民主革命者走向馬克思主義道路。
北大和他,在這十年都經歷了一場脫變,影響了一批批的有志青年,經常看見他為公益事業奔走呼告,間接改變了中國的未來命運。
十年里,他從最初月薪120元漲到犧牲前的280元,但經常需要借錢度日,這是為什麼?
李大釗
當上圖書館主任
早在1916年,李大釗就在神州學會上發表了《青春》一文,號召人們不要讓古代聖賢牽着鼻子走,倡導英雄人物是受群眾驅策下的產物,在學術界打響了名氣。
一年之後,應章士釗的邀請,在《甲寅》期刊擔任編輯一職,發表了《孔子與憲法》、《新中華民族主義》等文。
李大釗開始聲名鵲起,在1918年,李大釗年僅29歲,就被章士釗舉薦成為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
章士釗後來回憶當時的情形:守常雖學問優長,其時實至而聲不至,北大同僚,皆擅有歐美大學鍍金品質,獨守常無有,淺薄者流,致不免以樊噲視守常。
簡單翻譯翻譯就是海歸者高人一等,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多數人都看不起守常的文憑和履歷。
章士釗
可以說剛進入北大的日子,李大釗的地位並不高,這一點從他被任命為圖書館主任時卻不被評為教授,就可略知一二。
他的前任主任兼好友章士釗就有着教授的頭銜,在學術圈和文化界說話就頗有分量,這個原因還要從蔡元培對北大進行改革開始講起。
清末民初,政治失序,科舉廢除,教育混亂,中國近代大學尚處在早期萌芽階段。
在獨特的歷史環境下,剛剛接手北大校長一職的蔡元培就大力推行改革措施,師從德國的大學制度,提出了「教授治校」的思想。在這一思想下,通過設立評議會、科系教授會、行政會議三個組織來層層推進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制度。
李大釗
所以在當時,要是能評上教授這一職銜,不論學術之見有多大的分歧,別人也會洗耳恭聽,不然連搭理你的機會都不會給你。
教授的頭銜就代表着別人的認可,當然「教授」這個名號如此牛,相匹配的薪資待遇自然也是羨煞旁人,優渥地很。
根據民國教育部頒發的《國立大學職員任用及薪俸規程》的條文,大致分為7個等級,分別為:校長、學長、主任、正教授、本科教授、預科教授、助教。
每個等級又分為六個小級,文壇領袖蔡元培肯定是最高一檔,他本人是一級校長,月薪600元。電視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的職位是四級文科學長,月薪300元。
李大釗
李大釗相較而言,由於不是正規教員,就少一些,具體職位是五級主任,月薪120元。
120元看起來挺少,實際上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李大釗卻是名副其實的高等收入者。
如今北京的高房價讓人望而卻步,可要放在民國時期,李大釗買房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他只需要2個月的時間,就能購入一套北京經典的三合院,因為那時的三合院只需要200大洋。
可能有人質疑,民國時期,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未起步,拿這個做比喻有點不太恰當。如果非要找一個最接近真實的購買力的例子,那隻能從人們所必需的物價方面入手。
李大釗
1915年,北京的牛肉每斤需要大洋4角。
2022年,超市的牛肉大約是50元一斤,也就是說李大釗一個月的工資可以買400斤牛肉,換算到現在是20000元。
工資收據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李大釗還在其他學校兼職老師,課餘時,他還有稿費可以領取,保守估計,到1920年,李大釗的工資已相當如今的五萬元,這樣看民國真是文人的盛世。
李大釗憑藉著促進北大圖書館科學發展的功勞,在1920年7月,受聘為教授,同年10月被選入北大最高權力機關-校評議會,任評議員。評議員只能由教授擔任,並由教授互選,人數不多,每年改選一次。
從1920-1923年,李大釗連續四次入選,所得的票數逐年增加。在1923年,李大釗的得票比胡適還要多11張(李得39票,胡得28票)。
那時的李大釗在北大已有一席之地,名望和錢財都是他的囊中之物。
李大釗
錢仍舊不夠花
即便收入不菲,李大釗還是在金錢的問題上遇到了難處。
蔡元培聽說李大釗曾經借錢去買糧食的情況之後,通知會計科,要扣除李大釗一部分工資。
並且親自來到李大釗的家中,將這一部分工資交到李大釗的妻子趙紉蘭手中,以免趙夫人真成了現代版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才使李家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不過這就令人生疑,李大釗的工資都花在什麼地方了,總不會自己長腿跑了吧。原因很簡單,人一旦有了信仰,整個人從裡到外,都將煥然一新。
李大釗不注重個人的物質享受,提倡簡易之生活。他的工資和稿費幾乎都用於提攜後輩,革命和慈善事業這些地方去了。
李大釗劇照
提攜後輩
劉仁靜在1918年7月考入北京大學,期間因家境貧寒,無力支付高額的學費。李大釗從別處聽到了消息,以自己的名譽作保,幫他寫拖欠學費的保單。
如今的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就保存着李大釗親筆寫下的字條:「劉仁靜同學學費先由我墊付。李大釗。」
劉仁靜在五四運動中,個子嬌小,站在同學的肩膀上,翻身入牆,打開了曹汝霖的大門,李大釗還誇讚他:小小年紀肯奮鬥。
教員在初入北京時,也曾受到李大釗的接濟。當時北京的生活費對教員來說太高了,而且,教員還是借錢來到北京的,非得馬上找工作不可。
後來通過楊昌濟的介紹,結識了李大釗,在北京圖書館當一名助理員,得到了每月8元的收入,勉強夠用。
劉仁靜
在北京生活的日子,幸虧有李大釗的鼎立相助,才讓教員開闊了眼界,接觸了新思想。
即使在1920年4月,教員離開北京,仍和李大釗有過緊密的聯繫。
同年六月,教員在長沙籌備創辦文化書社,遇到的最大困難莫過於資金問題。書社不想過多欠債而影響信譽。
在此情形下,李大釗向教員伸出了援助之手,書社銷售的五十多種書籍,均來自北京大學出版部,實行「免去押金」的辦法,其餘活動資金,李大釗也由自己的腰包提供,幫助書社渡過難關。
李大釗等人
可惜的是書社不是死於金錢,而是死於1927年「馬日事變」的封禁。
1949年,教員重返北京,看到古都城垣,心中又泛起了對往事的回憶。曾無限感慨地說:
三十年前,我為了尋求救國救民地真理而奔波。吃了不少的苦頭,在北平遇到一個大好人,就是李大釗同志。
他是我真正的老師,沒有他的指點和教導,我今天還不知道在哪裡呢!
劇照
革命事業和慈善事業
在北京大學期間,李大釗參與發起了為北方災民募捐的「賑災會「,擔任北京大學」婦孺救濟會「的主幹成員,並多次出資資助社會公益事業。
在當時北京國務院撥款的教育經費遲遲不到賬,李大釗聯席會議上作彙報時,得到與會教職工的一致感謝,高興之餘,李大釗帶頭宣布將4月份的薪俸全數捐出作圖書館建築費用。
在領導北方工人運動時,李大釗承擔了籌措長辛店工人補習學校經費的任務,後來得知經費來源相當一部分是從李大釗自己的工資中扣除的。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費用拮据,李大釗就從每月的工資中拿出80元作為黨的活動經費。
李大釗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樣一來,李大釗再有錢也不夠花,有時在危難之際,可不就需要借同事的錢來度日。
當時也有學生張爾岩勸李大釗多注意飲食營養,而李大釗卻說: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嘗不想享用?但時下國難當頭,眾多同胞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我怎圖個人享受,不思勞苦大眾之疾苦呢?
借條
胡喬木曾評價李大釗,稱讚他是「近代完人」。李大釗生活簡樸,不同別人拋棄髮妻,在北京沒有置辦房產,每天步行去上班。他的子女也不講究穿戴,據劉靜君回憶:「李先生的次女穿紅粗布小棉襖,外套藍粗布小褂,完全像個鄉下孩子。」
這踐行了他「吾人自有其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實簡樸之生活。當珍之,惜之,寶之,貴之,斷不可輕輕擲去,為浮華俗利作奴隸。
參考資料
《李大釗在北京十年》 王潔
《李大釗傳》 朱志敏
《李大釗與北京大學》 蕭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