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爺爺那輩兒,都還經常得使用刻上自己姓名的印章,常帶着幾歲的我去單位領個福利,領個工資,去郵局取個電報紙啥的,都得在表格上,用章子按下紅印泥,哈哈氣,按上去,算是正式本人領取了。
幾十年過去了,大陸的私人印章,除了畫家書法家有,沒看到誰還在用,都是用手寫簽名的方式代替了。
傳國玉璽 電視劇
但您知道嗎?「印章」古代又稱為「璽印」,據說起源於商代,那時候,可以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看到雕刻的文字,屬於「金石」的一種。但根據考古發掘,戰國時,社會上使用印章才變得比較普遍,最初大體都是做生意的買賣人,古代文盲率很好,他們腦筋靈活,買貨、進貨、點貨,貨物需要資金倒手時,為了留下憑證,免去寫字識字的煩惱,使開始使用在一塊堅硬的石頭,刻上名字,xx之印,竹簡上,鈐印封泥,當做憑證。
六國封相
大傢伙都覺得,這個方式好,便逐漸在民間推行開來,百行百業都使用起了章子。如《左傳》,「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的記述中,就詳細介紹了春秋中後期印章使用的詳細記載,有了官璽、私璽之分。
「官璽」就是官吏使用的、行使權力所用的身份憑證。如戰國末期,大名鼎鼎的縱橫家蘇秦,憑三寸之舌,身掛六國相印或者叫官印,嚇得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完璧歸趙
等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他先是將我們都聽過的趙國名相藺相如曾幫助國家奪回的那塊天下最珍貴的和氏璧,雕琢成了一塊玉璽,命丞相李斯小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於其上,並永傳後世,象徵著無上的皇權。之後,又落到劉邦手中,演繹了一番傳奇,到了西漢末年時,外戚王莽篡位,向親姑姑王太后索取國璽,王太后憤怒至極,怒擲玉璽於地,「損其一角」,再後來三國亂世,傳國玉璽也神秘失蹤了。
扯回來,嬴政即位之初,很注意儀式感,對印章的名稱進行了改革,嚴格規定只有天子他們家,也就是皇帝、皇后、太子、太后的印章從今以後稱之為「璽」或「寶」。
天聰 墨玉玉璽
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滅亡。而百官和老百姓的章子只能稱之為印,不可僭越。
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官印不管是記載的還是出土的包括博物館展覽的皇帝王爺們的玉璽金璽銀璽的可都是方形的。跟如今,咱們現代所看到的大體上都使用圓形印章的官方印章,截然不同。
名人字畫收藏印章
中國印章圖案完全由文字組成,字形的形體美對印章布局之美起決定作用,最常見的大篆、小篆和漢篆,宋元以後隸書、楷書和各種宋體書也開始出現在印章中。由於漢字本身結構,無論採用何種文字入印,漢字整體形狀都成方塊狀,為體現對稱之美。
從秦代到明清,皇帝、王侯、官署的正式印章都是方形的。像上頭提到的秦始皇傳國大玉璽,就是將環狀的和氏璧雕琢成了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的方形,它也是了之前的官印。大例外的情況就是晚晴時,蓋郵戳和海關日戳的使用的是原型,跟國際接軌吧。
漢代,金器,龜鈕金印章
那為何古代多是方印,而現代多是圓印呢?
主要是,印章上不管刻的是陰文陽文,都是文字,咱們的文字都是方塊字,大篆、小篆、隸書、楷書什麼的,就像人的坐、立、行、走一樣,要姿態端正,咱們的漢字講究工整對稱,這就導致古人覺得圓的印章不美觀。
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現在日本韓國的國印——大日本國璽以及大韓民國國璽,還是延用正方形的印璽。
那麼,我們中國為何如今多是圓形印章了呢?您如果去過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會看到一枚十分珍貴的館藏,1931年,中國出現了最早的圓形官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印。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印
樣式是通過蘇聯傳入中國的,屬於典型的西方式印章。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國最初採用的是還方形的印。隨着國際國內形式的轉變,1955年頒發了有關國家機關印章的規定,官印便幾乎完全的由方形轉變為圓形,並沿用至今。
但我們現在,還可以從人民幣背面的「行長之章」和「副行長章」,看到方形印章。
喜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為防剽竊搬到今日頭條,歡迎留言點贊!
轉音頻、洗稿,剽竊者請自重,發現後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