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中總能找到成功的共同點,也都能找到每個朝代隕落的不同之處。「以史為鑒」可以讓後世之人更早地了解危機,避免危機。
縱觀中國的千年歷史,一統地朝代過後就會出現分裂之態,此時往往處在世道混亂,民不聊生的階段。在秦朝覆滅後,就進入了長期的分裂狀態,即使到後期漢朝一統,仍然逃不掉群雄爭權的局勢,所以才有了後世所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說法。
我們的民族是漢族,所以很多人對漢統一時候的文化比較感興趣。事實上,後面朝代也確實受到漢朝的影響很大。
就以《三國演義》書中所描述為例,我們從中能看到,書中很多立權之人都以為漢室宗親集結兵馬割據佔地,或上演攜天子以令諸侯的戲碼,可見保留漢室或者其他較大宗族是獲取權利的手段,如此才能出師有名,佔地而得民心。
經過多年的戰爭,分裂的國家變成三國之勢,後由司馬炎抓住時機,成功地將分裂的諸國統一成一個國家,那就是晉國,而司馬炎也成為晉國開國的皇帝。
根據歷史的規律,成為皇帝的人必然會滅掉其他國家的領袖。
可是歷史的規律也有例外司馬炎統一三國後,為什麼沒有對三國後主下手?甚至很多後主身邊的謀士,他也都給予官職。
也許你要讚揚司馬炎的胸襟,可是,一個帝王怎麼會有婦人之仁?他之所以能放過三國後主,不過是為了自己,需要得民心。
中國的文化很多,其中道家、法家、儒家是備受推崇的三類,作為皇帝必然需要懂得用計謀,有大局觀,要把控國家的導向,所以必然會用道家。而官員多以儒家為主,他們在意的是君王是否是明君、仁君。
公元265年,司馬家的勢力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實際掌權人本身就是司馬家族。雖然王族中還有很多人對司馬家不滿,但是礙於實力差異,無法改變。
於是在司馬炎繼承父親爵位後不久,他就逼迫魏元帝退位,自立為王,由此開始為晉國統一大業拉開序章。
想要統一就要運用軍權滅了蜀國和吳國。於是,在公元263年,大將鄧艾使用計策大敗蜀國,進而讓蜀國後主劉禪投降。不久晉國興軍攻吳國,吳國也投降,自此,晉國完成統一三國的歷史大任。
剛剛統一,國家處在民心不穩階段,司馬炎驟然殺掉後主會引來天下儒士及百姓的詬病。
因為他是皇帝,他在意史書後傳如何流傳。所以為了挽回人心,招攬天下賢臣,他不得不善待後主。他不僅不能殺掉後主們,還要讓他們享受更好的生活,即便是做樣子也要做得更真誠。
可以說,如此大義之舉,不過就是司馬炎作為帝王的運用的手段而已,真心與否,對於他本人來說根本無關緊要。
性格使然
一個人成功與否需要看個人的機遇和能力,缺少任何一項都無法走向成功。
司馬炎的成功在於他有先輩鋪路,他的祖父、父親、伯父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梟雄,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為他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才有他後來的一統天下。
只是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司馬炎性格上有優勢也有缺點,他本身具有很好的軍事和政治才能,較好的家境也讓他自信且多疑。
對於司馬炎來說,將後主放在哪裡都不如放在自己身邊更讓人放心。即便是此時的後主已經是強弩之末,他也不想看到任何一點火星而燎原的態勢。
殺掉可以一絕永患,但是他的自信告訴他,現在的晉國人強馬壯,人才濟濟,沒有哪個國家能比擬,所以他不肖殺掉他們來讓後人詬病,不如讓他們眼睜睜看着自己如何治療好這碩大的國家,建立遺世功勛,千古留名。
在司馬炎看來,讓對手乾巴巴地看着自己成功,看到他們落敗的滿足感,遠高於殺掉他們。
所以說,司馬炎選擇將曹奐封為陳留王,劉禪封為安樂公的做法不難理解,只要將他們困在眼皮底下,讓他們當閑散的富貴人,司馬炎就沒有後顧之憂。
其實,他身邊的很多謀士都奉勸司馬炎應該殺掉後主,以絕後患,但是他都拒絕,力排眾議,做出如此決定正是源自晉王本身的高度自信。
自身軍權穩固
每一個國家的政權更替都有軍隊參與。軍隊的實力就是權利可以企及的地方,這是恆古不變的真理。
經過長年的作戰,魏蜀吳三國的勢力已經被消滅殆盡,曾經忠心輔佐的人也都已經去世,在此階段,更是沒有出現什麼良臣大將,唯一比較好的將領也都在晉國的麾下。
在這樣的形勢下,滅掉魏蜀吳三國是順勢而為,甚至沒有當初諸葛亮的連年征戰,更是沒有魏延的攻魏之戰,輕輕鬆鬆的統一三國魏晉。
對於司馬炎來說,確實在征討過程中沒有遇見難以逾越的困難,因為晉國兵力已經遠超三國,他們已經失去與晉抗衡的實力。即便沒有征討,隨着這樣的態勢發展下去,被吞併是必然走勢。
《三國演義》書中曾有記載,蜀國後主投降後,晉國皇帝宴請賓客,此時劉禪謀士私下建議要求劉禪裝哭泣,而言語間表現思念故鄉之意,遂而返歸故土以圖東山再起。
後主劉禪照做,然此計被司馬炎看穿,遂問劉禪道「是為何意?」劉禪不知如何回答,只道出實情,司馬炎聽罷,更是大笑不已。
可見,當時的三國後主中已沒有有才和謀略之人,所以司馬炎沒必要頂着罵名,大費周章地殺掉他們。
歷史上的偉人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打造自己理想的國度。古代的梟雄們也希望能在亂世中創建豐功偉業,以耀門楣。
由此才出現五代十國的各種爭鬥,多年的戰亂讓更多的人都希望停止戰爭,此時晉國的勢力很強,由它統一,既能服眾,又能避免之後多年的戰爭。
雖然說歷史上展示的是司馬炎滅三國統一為晉,可實際上,他的出現就是歷史所驅,及他能完成的偉業皆是偶然,也是必然。沒有這個晉國,以後還是會有其他國家來完成統一的任務。
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讓我們對歷史規律有了深入了解,通過各種事例能跨越千年去理解當時歷史人物的心理活動。
只有理解他們的行為才能便於找到他們成功或者失敗的誘因,從司馬炎的性格,家庭背景及當時的情況,很容易理解當時晉王沒有對三國後主下手的原因,並從中找到值得我們現代人所借鑒的點。
只有我們國家做到敢於改變,且能不斷提升,才能應對未來世界的任何改變,順利地迎來中國輝煌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