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萍:18歲隱藏在戴笠身邊的「紅色女特工」,為何僅半年就暴露

2022年09月11日22:48:17 歷史 1847

一支由18歲紅色女特工張露萍領導的軍統特支,成功潛伏在軍統總部的電訊總台。從這時開始,南方局多次通過這個秘密地下組織,獲取到國民黨高層的絕密情報,粉碎了反對派的陰謀,使黨中央轉危為安。那麼,年僅18歲的張露萍是如何打入軍統高層的,又是如何領導特工工作的呢?

張露萍,原名余薇娜,1921年出生於四川。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經川西地下黨負責人車耀先介紹,余薇娜前往革命聖地延安,曾先後進入陝北公學抗大學習。在這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年,上級安排余薇娜回到四川從事統戰工作,但令她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回四川,竟然是與軍統打交道。

張露萍:18歲隱藏在戴笠身邊的「紅色女特工」,為何僅半年就暴露 - 天天要聞

1939年的夏天,軍統電訊總台的科員張蔚林,來到曾家岩50號的中共南方局。曾希聖接見了張蔚林,在經過了解後,曾希聖才知道張蔚林是一名地下黨,只是後來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繫,這次來南方局,就是希望能夠恢復黨籍。但曾希聖考慮到軍統的特殊性,並沒有立即答應他。

幾天後,張蔚林又來到南方局,這次他還帶來了電訊總台的小領導馮傳慶。在經過考察之後,南方局就將張蔚林、馮傳慶吸收入黨。隨後,又介紹了電訊台的服務員趙力耕、王席珍等五人入黨。

在南方局軍事組的直接領導下,戴笠萬萬沒有想到,他自認為鐵桶一塊的軍統總部,卻潛伏着多名中共地下黨。從這以後,軍統內的一份份絕密情報,就被源源不斷地送出。南方局在喜悅的同時,也十分擔心張蔚林和馮傳慶,經常到南方局風險太大,稍不注意,就會暴露身份。於是,南方局一直在尋找合適的人,來專門領導軍統特支的工作。

張露萍:18歲隱藏在戴笠身邊的「紅色女特工」,為何僅半年就暴露 - 天天要聞

就在這時,余薇娜來到了重慶,南方局的領導在經過研究後,認為余薇娜留下領導軍統特支的工作,比到川軍中做統戰工作意義更大,最後決定,由余薇娜扮成張蔚林的妹妹,改名張露萍,以從上海來看望哥哥的名義,專門租一處房子給兄妹倆同住,以此作為南方局與張蔚林、馮傳慶之間的聯絡點。

就這樣,潛伏在軍統電訊總台的地下黨們,利用這個聯絡站,將一個又一個的重要情報傳遞出來,使發動派企圖破壞中共黨組織的陰謀破產,一次又一次挽回了黨的損失。但就當張露萍領導的軍統特支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卻因一次意外而暴露。

1940年2月的一天,張蔚林不小心弄壞了幾個真空管,而真空管在當時是十分緊缺的物件,科長肖茂如認為工作多年的張蔚林,不該犯這樣的錯誤,就將張蔚林關進了看守所。但張蔚林以為是自己暴露了,就趁着看守不注意時,逃出了看守所,來到了南方局。曾希聖馬上就批評張蔚林的魯莽,指示弄壞真空管是一件小事,讓他趕緊回去主動承認錯誤,防止事件擴大化。

張露萍:18歲隱藏在戴笠身邊的「紅色女特工」,為何僅半年就暴露 - 天天要聞

但是,張蔚林逃出去不久後,看守發現張蔚林失蹤了,便上報給了戴笠。老謀深算的戴笠也馬上覺察到了裏面有問題,真空管燒壞也不是什麼大錯,張蔚林為何要逃跑。隨後,就馬上下令搜查張蔚林的住處,最後發現了幾份軍統的絕密文件,以及張露萍七人小組的名單。當時由於張露萍回成都探親了,因此暫時沒有被逮捕。

張蔚林根據組織的安排,回電訊處找領導承認錯誤,卻趕上了戴笠派人來抓捕他。就這樣,張蔚林當場被捕,隨後戴笠依次逮捕了名單上的人。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安文元隨即叛變了,便供出了軍統特支的情況。在得知張露萍成都的老家地址後,便以張蔚林的名義給張露萍發了一份電報,要其火速回到重慶。因為張露萍不知道情況,剛一下車就被捕了。

由於軍統內部發生了如此巨大的事件,戴笠顏面盡失。親自審訊除安文元外的張露萍、張蔚林、馮傳慶、趙力耕、楊洸、陳四柱、王錫珍等七人。但大家始終都保守秘密,戴笠沒有任何收穫,戴笠認為七人中,最大的突破口就是這個不滿20歲的張露萍,但經過一番軟硬兼施後,張露萍仍然是堅貞不屈,只承認自己和張蔚林是男女朋友關係,沒有其他的政治關係。

張露萍:18歲隱藏在戴笠身邊的「紅色女特工」,為何僅半年就暴露 - 天天要聞

最後,戴笠將七人被判處了死刑,並將他們轉到了貴州的息烽監獄。於1945年7月14日,張露萍等七人被特務秘密殺害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解放戰爭中,華野名將死於三個農民之手,粟裕怒髮衝冠 - 天天要聞

解放戰爭中,華野名將死於三個農民之手,粟裕怒髮衝冠

1948年2月的一個寒夜,福建寧德大窩村的山路上,一根木棍猛然砸向一名中年男子的後腦。他踉蹌倒地,三名黑影撲上,棍棒如雨點般落下。這名倒在血泊中的男子,既非國民黨高官,也非日軍將領,而是華東野戰軍第一師政委、閩東革命領袖阮英平。
人民領袖|母親的愛 - 天天要聞

人民領袖|母親的愛

上世紀80年代初,習近平在河北正定縣工作時,就住在縣委大院的辦公室里。辦公室是老房子,有些潮濕,他常把褥子拿出來曬太陽。
有個濱州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 - 天天要聞

有個濱州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參加「母親節•母親河,接來老媽,順着黃河濱州「活動,頭一站是鄒平碼頭梯子壩。在那,我們發現:當地有個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此人,叫馬振西,是個治黃模範。1952年,他被毛主席接見,受邀登上天安門。他是鄒平市碼頭
延安初印象,寶塔山遠眺,延安大禮堂和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 天天要聞

延安初印象,寶塔山遠眺,延安大禮堂和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人文旅行達人/小眾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買了最早一班從西安到延安的動車,開啟紅色之旅。上次到西安站,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早上來到站前廣場,仍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但車站內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在前廳兩側的一至二層,分別停放着東風4和復興號、以及前進蒸汽機車與和諧貨運電力機車,代表着我國鐵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