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毛主席的母親文七妹,心靈手巧,針線活做得非常好。毛主席小的時候就一直穿母親親手縫製的長筒紗襪。而穿這種老式襪子的習慣整整伴隨了毛主席的一生。
毛主席與母親的感情非常深厚,曾經風趣地稱母親和自己是同一個「黨」的。
但是,令毛主席終生遺憾的卻是母親在臨終前一直呼喊着「石三伢子」,而自己卻沒有能在床前盡孝。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1919年10月,悲痛萬分的毛主席在回到韶山沖的家中後,手扶母親的棺槨放聲痛哭,並寫下了一生中最長的詩歌《祭母文》。
圖1
此詩可謂字字泣血,今日讀來仍能深感毛主席當時的錐心裂身之痛,令人萬分動容。
那麼,毛主席的母親在臨終前一直呼喊的「石三伢子」是何意思?
在母親彌留之際,毛主席為何沒有陪在她的身邊?
為何毛主席與母親會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那毛主席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呢?
「逆子」
毛主席的母親文素勤是湖南湘鄉縣人,因為在家族的兄弟姐妹中大排行第七,所以她更多地被稱作文七妹。她的祖輩和父輩都是淳樸勤勞的農民。
文家與韶山沖相隔大約有10來公里。文七妹的祖父去世後,就埋葬在韶山沖,每年文家都要在清明、冬至去祭掃,頗為不便,所以就想在韶山沖當地結一門親事,於是18歲的文七妹嫁給了15歲的毛貽昌。
結婚的時候,兩家都是貧民,毛貽昌為了讓家裡的日子能有所改觀,就去湘軍當了幾年兵,雖然沒混個一官半職,但省吃儉用,退伍回到家中時,也多少有了些積蓄,做了些小買賣把祖上的15畝老田給贖了回來。
圖2
毛貽昌非常善於經營,沒過幾年又購進了不少田地,而且他還有其他的生意,身份已經從貧農躍遷到了富農階層。
但是,夫妻二人的前兩個兒子都不幸夭折。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誕生,26歲的文七妹非常高興,但也同樣擔心這個孩子會不幸早殤。所以,她和丈夫商量把這個兒子放在了娘家撫養。
而且,信佛的文七妹為了給兒子祈福平安,還將附近廟裡的一塊大石頭認作這第三個孩子的乾娘,因為在當地方言中,孩子被叫作「伢子」,所以毛主席乳名由此就被喚作了「石三伢子」。
圖3
毛貽昌對由貧到富的艱辛深有體會,所以平日生活非常節儉,對毛主席這位長子的管教非常嚴格,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嚴厲。
家裡的田地多了以後,毛貽昌不得不開始僱傭短工、長工,但是也絕對不允許孩子在家閑着,毛主席6歲的時候就開始下地幹活。
毛貽昌作為父親,從小就讓孩子們有了土地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本的樸素思想,受父親的影響,毛主席在建國後,就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的思想,而且經常會強調「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圖4
在毛主席的記憶中,父親對於生活一直精打細算,在生活上能省則省。每月的十五,父親還會給長工、短工的飯食加個雞蛋,但毛主席別說吃肉了,連個雞蛋都吃不上。
毛貽昌省下來的錢都會用來買田地。他的堂弟毛菊生十分貧寒,只能靠7畝水田為生,文七妹經常會背着毛貽昌接濟一下。但毛貽昌卻在毛菊生最困難的時候,把他的地全都買了過來。這引起文七妹和毛主席的強烈不滿。
面對妻子和兒子的質問,毛貽昌心安理得地說:「我買地,給他錢,這和兄弟不兄弟沒關係。」這件事留給毛主席非常壞的印象,使毛主席從小就對階級壓迫有了最直觀的認識。
圖5
在建國後,毛主席把堂叔毛菊生的兒子接到北京,並對父親當初買地的作法進行了批評,同時毛主席也提到:要想杜絕這種事情的發生,唯有進行社會的徹底改造,所以自己在年輕時就下定決心要尋找一條解放窮苦農民的根本之路。
毛貽昌讀書少,在一次占理的官司中打輸了,所以他認為孩子是很有必要讀一些書的。毛主席小時候上過的私塾就有4個之多。但是,毛貽昌又認為農民家的孩子讀書不是為了求取功名,只要能把賬記清楚就可以了。毛主席是長子,所以毛貽昌對他的要求格外嚴格,希望他以後可以子承父業。
毛主席回憶:開始讀書認字的時候,自己每晚都要在父親的監督下練習記賬,如果記錯了,一頓小小的「家庭暴力」是少不了的。不過,這讓毛主席從小養成了勤奮、辦事嚴謹仔細的習慣。在另一方面,也使毛主席產生了反抗專制的思想。
毛主席非常愛讀書,在田間地頭,只要有空,就會苦讀,但父親對他期待是儘快幫助自己頂門立戶,而不是過多讀書去求取功名。所以,父親認為他讀書是「懶而無用」的行為,思想上的差異勢必造成父子間的對立。
圖6
據毛主席回憶,在他13歲的那年,有一次父親宴請親朋,在席間就因為讀書這件事,指責他「懶而無用」。毛主席一氣之下,離席而去,父親則在後面一邊追,一邊罵,母親怕他出事,也追了出來。
追到河塘邊的時候,毛主席威脅父親,如果再走近一步,自己就跳進水裡。然後父子開始了「談判」,父親的要求是他磕頭賠禮,而毛主席的要求是父親別打他,最後父子達成妥協,毛主席勉為其難地「只屈一膝下跪」向父親賠了禮。
這件事使毛主席體會到了自己要用公開的反抗來捍衛自己的權力。
後來還有一次,父子還是因為讀書的事情鬧矛盾,毛主席離家出走了3天後,被一名樵夫送回了家。毛貽昌也覺得後怕,認識到自己簡單粗暴的管教方法已經不適合兒子了。而毛主席也意外地發現父親從那次之後就變得溫和了許多。
毛主席認為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成功的「罷工」。
圖7
事實上,毛主席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只是正常的「逆子」和「嚴父」之間的矛盾,隨着年齡的增長,父子之間的理解也慢慢多於了矛盾。
父親將一個破敗的貧農家庭操持到有田、有房、有僱工的小康之家,在這其中父親所表現出的堅韌、頑強、執着和擔當精神,毛主席都看在眼裡,記在心間。
在過去,父親是為了一家而殫精竭慮,而在未來,毛主席則將為了整個國家而鞠躬盡瘁。父子兩人所處的境界雖然完全不同,但他們為了自己的信念而全力以赴的人生態度卻如出一轍。
那麼,母親對毛主席又有何影響呢?
順兒
毛主席的母親文七妹雖然沒有文化,但卻是一位標準的中國傳統賢內助,每天從早到晚地操持家務,在韶山沖沒有人不誇讚她的勤勞與賢惠。
與毛貽昌這位「刻薄、粗暴」的嚴父不同,文七妹這位慈母不但在生活上對毛主席照顧得細緻入微,她的淳厚善良與慷慨厚道也在時時刻刻沁潤着年少時的毛主席。
圖8
在年景不好的時候,總會有逃荒的鄉親到韶山沖來討飯,毛主席父親的態度十分吝嗇。而母親則會背着父親對這些鄉親予以接濟,給這些窮人錢糧。毛主席深受母親的影響,從小同樣樂於助人,而且得到了母親的大力支持,雖然這會引起與父親之間的「矛盾」。
毛主席曾經風趣地說家中有兩個「黨」:「專制」的父親是「執政黨」,而母親、毛主席和2位弟弟、有時還有家裡的僱工就組成了「反對黨」。
毛主席的一位鄉親回憶當初有一年夏荒,嫂子帶着他和弟弟到毛主席那裡討飯。毛主席當時正在用泥糊牆,看見他們衣衫襤褸,就問他們為什麼要討飯。這位鄉親回答說因為家裡人多地少,收成不好,所以都在挨餓。
這時,這位鄉親看見了毛主席熱騰騰的早飯,飢餓難耐之下就哭了出來。毛主席看到後,轉身就去屋裡找母親要了一碗新做的飯菜給他們吃。而這位鄉親給弟弟又分了一半。毛主席見狀,馬上又找母親要了一碗飯給他們,直到他們三人吃飽離開後,毛主席才自己去吃早飯。
在毛主席讀私塾的時候,中午都是自己帶飯吃。有一次,毛主席發現一位同學因為家裡窮,沒有帶午飯,於是就把自己的分給同學一起吃,而餓着肚子晚上回到家後則狼吞虎咽一頓。
母親開始覺得這可能是孩子長身體,於是就給毛主席換了一個大飯盒,但是每天回家後毛主席還是依舊會大吃一通。母親覺得很奇怪就詢問了原因,毛主席知道母親不會責怪自己,就一五一十地把原委說了。母親確實責怪他了,但責怪的是他為什麼不早說說出原因,擔心他們兩個孩子都會餓壞身體,於是從那天起,每天母親都會給他帶兩份飯。
還有一次,毛主席擔著一擔稻穀給私塾老師去送學費,在半路上聽到一位本家夫妻因為斷糧而吵架,毛主席二話沒說就把稻穀倒進了本家的米缸。回家後,毛主席跟母親說了這件事,而母親一點也沒埋怨他,背着父親,又讓毛主席擔了另外一擔給老師送去了。
膽子越來越大的毛主席在16歲那年將家族大族長把封存在自家宗祠里的100多擔糧食偷偷倒賣,也不接濟斷糧鄉親們的事情都抖落了出來。這事讓這個韶山沖都翻了天。
圖10
父親知道他惹了大貨,就打算把毛主席送到湘潭一家熟悉的米店去當學徒,躲躲風聲。但是毛主席想去母親老家湘鄉縣一所「有趣的」新式學堂學習,這得到了母親的大力支持。最後,在母親聯合聯合娘家勢力的勸說下,父親終於答應了毛主席的請求。
過了大半年,擰不過兒子的毛貽昌又同意毛主席到長沙去求學,就是從長沙為起點,毛主席開啟了他那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
但遠離家鄉的毛主席卻對父母的思念與日俱增。
忠孝無兩全
到長沙以後,毛主席能回家的次數已經寥寥無幾。
1918年6月,毛主席從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後,準備動身前往北平,在臨行前,他回家探望了的母親。看着一臉焦脆卧床不起的母親,毛主席滿心自責,但是母親卻為一表人才的兒子能到北平這樣的大城市而感到非常自豪。
圖11
在當時,毛主席能從韶山沖這樣閉塞的小山村來到北平這樣的大都市並謀得一份差事,可以算是「出人頭地」了。但在北平工作了半年之後,毛主席就得到了母親病重的消息,1919年3月,他毅然辭職回到了長沙。
當時,「五四運動」已經開始風起雲湧,在回到長沙後,毛主席一邊忙於組織愛國運動,一邊讓兩個弟弟陪着母親前來治病。
雖然繁忙,但是毛主席仍然盡量抽出時間帶着患有淋巴腺炎的母親四處看病,在二十多天的時間裏,毛主席每晚都會衣不解帶在床前為母親喂水喂葯,竭盡孝子之心,這也是毛主席母子難得快樂的一段時光。
母親好不容易來一次長沙,而且兩個弟弟也在,毛主席就帶着大家到照相館拍了了一張、也是唯一的一張與母親的合影。
圖12
母親在病情稍有好轉後,不想耽誤兒子的大事業,堅持要回到韶山沖調養,毛主席無奈,只得同意。但毛主席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是與母親最後一次相聚。
1919年10月4日,毛主席正在組織轟轟烈烈的「驅張運動」,突然接到了老家派人送來的急書,母親病逝!毛主席頓時五雷轟頂,呆若木雞。在安排好手中的工作後,他走了1天1夜的山路趕回了韶山沖。
回到家中時,過世兩天的母親已按照當地的習俗入館。
沒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的毛主席當即扶棺痛哭,泣不成聲,不能自已。當弟弟告訴毛主席母親在臨終前仍在不斷的呼喊「石三伢子」的時候,毛主席更是心如刀割,不顧旅途勞頓和家人的勸阻,一直守護在母親的靈柩之前。
曾經與母親的一點一滴不斷刺痛着毛主席的心靈,母親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追思中母親那偉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地使毛主席寫出了一生中最長的一首詩歌《祭母文》。
圖13
詩歌歌頌了母親的養育之恩與盛德高風,字裡行間都凝聚了毛主席對母親的拳拳之心,寄託了對亡母的無限哀思和悔恨之情,可謂字字泣血,感天動地。
在體會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錐心之痛後,毛主席把心情低落的父親也接到長沙小住了一個月的時間。
此時的父子早已冰釋前嫌,成年後的毛主席也深深理解了父親那雖有局限性、但卻深沉如山的父愛。同時,也像上次接母親來長沙時一樣,帶着父親和堂伯父一起到照相館拍了一張合影,在合影時,毛主席的左臂仍佩戴這悼念母親的黑紗。
圖14
在母親過時三個月後,毛主席的父親由於積勞成疾,因傷寒離世。父母離世時,毛主席都未能在床前盡孝,這成為毛主席心中一生無法撫平的傷痛和遺憾。
圖15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26日一早,毛主席就祭掃了父母的墳冢,並對陪同而來的羅瑞卿同志說道:「我們共產黨人不信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我下次來的時候還要看看他們。」但,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曾想到的是這竟是他最後一次來墳前祭奠父母。
謹以此文敬獻給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中國偉大的解放事業和所有人民的領袖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