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漢清將軍
妙手仁心譽軍中
——記阮漢清將軍
張廷榮
初顯身手
1938年1月,經周恩來副主席的批准,阮漢清由新四軍一支隊抽調至新四軍四支隊作醫務工作。
下旬的一天,他來到黃安縣方家灣大廟四支隊駐地。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見他白晰文靜,頓生疑慮:來人是我們需要的醫療骨幹嗎?但出於對一支隊司令員傅秋濤的尊重,高敬亭還是面帶笑容地說:「歡迎你到我們這裡來工作。」兩人寒暄幾句後,高敬亭又明知故問地問阮漢清:「你在一支隊做什麼工作?"
「當衛生部長。」阮漢清答。
「那好,我們這裡正缺少醫務骨幹,你就當我們的衛生部長吧!」
阮漢清點頭,表示服從。高敬亭交待任務說:「部隊很快要東進,開展抗日游擊戰,希望你儘快抓好幾件事:一是現在有100多名重傷病員,要想方設法把他們治好;二是部隊醫藥和醫療器械奇缺,要設法儘快補充;三是搞好部隊衛生防疫宣傳教育;四是調配好衛生部機關的人員。」
「是。我記住了。」阮漢清答過,高敬亭便差人將他送到衛生部駐地方家灣。
說是衛生部,實際只是一個醫院,且還是幾個月前剛由光麻特委醫務所、羅陂孝特委醫務所、鄂東北道委醫務所、皖西北道委醫務所合編而成的。醫院有5名醫生、1名司葯、3名看護排長、1名理員,幾個看護班。此外,還有運輸班、炊事班、公務班、警通排及擔架排。醫院沒有病房,沒有手術室,沒有必備的藥品。100多名傷員分散在四五個地方看護。
面對極差的客觀條件和繁重的任務,阮漢清不畏難。他認為只要以身作則,緊緊依靠四支隊中原紅二十八軍的老同志,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翌日一大早,他就帶領幾名醫務人員到仰天窩、劍山河、紫雲寨幾個治療點檢查傷病員的病情。他一邊細緻檢查,一邊詢問治療情況。在檢查中,他發現不少傷員的傷口內有異物,且已化膿,急需手術。回到衛生部後,他即和衛生部政委王其新商定,立即把需動手術的傷員集中到方家灣治療,並對醫務人員進行了明確分工。阮漢清親自主刀。
為創造較好的手術條件,阮漢清和醫務人員自己動手,用毛竹搭架,用白洋布作牆和頂,搭起帳篷手術室;用竹片削尖作樣子;用鹽水煮棉花做脫脂棉;用乙醍或氯仿替代麻藥……
高敬亭司令員對這次手術非常重視,手術第二天就跑到現場觀看。他見阮漢清開刀、排膿、止血,取彈頭、彈片或死骨等異物,以及清洗、消毒、上藥,動作嫻熟,認真細緻,且還能一邊手術,一邊向身邊的醫生傳授技藝,心裏十分高興,當即找來衛生部王其新政委,說:「我看到了,做手術確實很辛苦,保到供給部給他們每人每天領6塊現洋(銀元),以資鼓勵。」
手術確實很累。阮漢清不僅白天要做六七個傷員的手術,每天晚上還要對次日待術的傷員一一擬定手術方案。遇到棘手的傷情,還要邊看書邊擬定手術方案,常常忙到雞叫頭遍才休息。與此同時,他還要每天晚上多次到傷員床前查房。就這樣,他連續奮戰了十多天,終於將60多名傷員的手術做完,很快使70%以上的傷員治癒歸隊。在做手術的同時,阮漢清為了儘快選配好衛生部幹部,他還見縫插針,廣泛與醫務人員談話,了解情況,很快健全了組織機構,下設3個所:一所為重傷所,以外科為主;二所為病員所,以中醫及內科為主;三所為輕傷病員所,兼支隊機關門診。各團均設衛生隊。在幹部調配上,他除了合理安排原鄂豫皖紅軍游擊隊中醫務骨幹外,還動員地方中醫參軍。為了解決缺醫少葯的問題,他一方面挑選部隊中有文化的青年進行培訓,充實看護兵(醫兵),一方面帶領醫生化裝成商人到敵占區的武漢採購藥品和醫療器械。
很快,阮漢清以優異的成績贏得高敬亭司令員的信任。高司令員滿意地說:「你們衛生部的工作很有成績,應該表揚。」
「決不能把你丟在這裡」
1941年11月,新四軍第四旅在淮南津浦鐵路以西的大橋地區進行反頑作戰時,部隊傷亡較大。為了使傷員得到及時救治,阮漢清立即在根據地中心的藕塘鎮外窩子李村開設臨時救護所。他一面聚精會神地給傷員施術,一面進行傳幫帶,經過5天的連續奮戰,重傷員的手術剛做完,上級命令立即轉移。敵情緊迫,100多名傷員來不及就地安置,必須馬上轉移到安全地帶。阮漢清不容多想,即決定輕傷員由見習班派人帶着徒步轉移,重傷員由醫務班安排擔架運送和護理,一小時後全部撤走。
全體醫護人員和傷員按令辦事,如期出發。這時,醫務班長周希敏跑來報告:「阮部長,還有4個重傷員沒有人抬,怎麼辦?」
部隊已經轉移,臨時向老鄉徵集擔架員來不及了,他看看左右,果斷地對身邊人員說:「為了不丟掉一個傷病員,我和林副部長負責抬一個,其他的誰抬,大家自報。」
「我們政教室負責抬一個。」孫貴如教導員說。
「我們副官處負責抬一個。」
「我們見習班抬一個。」
「阮部長、林副部長一連幾天做手術,太累,兩位首長的任務我們醫務班完成。」周希敏說。
「大家不要爭,這是命令,立即行動。」阮漢清說著,和林之翰副部長抬起一副擔架上了路。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領導一帶頭,大家的精神勁兒更足。
途中,阮漢清怕傷員着涼,把自己的衣服蓋在傷員身上。他一邊走一邊和傷員拉家常。他抬的傷員是個從小就失去父母的苦孩子,參軍後才獲得新生。傷員見阮部長累得滿頭大汗,感動地說:「阮部長,我給您添麻煩了。這次負傷,多虧您為我做手術,救了我的命,現在又抬着我跑反,您真比我的親生父母還親。我不能再拖累您和大夥了,這擔架我不坐了。」說著要往下滾。
「不許動。」阮漢清大喊一聲,嚴肅地說,「你是革命戰士,我抬你轉移是為了你治好傷,去打日本鬼子。」
「嗒嗒嗒!」衛生部後面槍聲大作,國民黨頑固派軍隊追過來了。
「阮部長,敵人——」傷員不忍心地說。
「沒關係,我們決不能丟下你。」
就這樣,阮漢清帶領衛生部的人員將100多名傷員轉移到安全地方。
精神轉移療法
阮漢清隨新四軍第四支隊初到皖中時,由於戰鬥頻繁,需作手術的傷員較多,麻醉藥供不應求,為了搶救傷員的性命,只好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進行手術。阮漢清作手術時,看着傷員疼痛難忍的樣子,心裏很不舒服。後來在與傷員們閑談中了解到:有的傷員在戰場上與敵勇猛拼殺時腿上中彈全然不知,直到戰鬥結束,看到中彈,才頓時挪不動步;有的同志子彈從後背打入胸膛,仍在與敵拼殺,直到戰鬥結束,暈倒在地;還有的子彈打入腹部,想到「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的誓言,身上就生出無窮力量,傷痛似乎減輕了很多。阮漢清想:這是因為他們把全部精神集中到作戰上,看來精神轉移可以減輕傷痛。我何不把精神轉移應用到無麻手術中呢!
打這之後,阮漢清每次作手術,都充分發揮他那熱情待人、幽默健談的特長,想盡辦法轉移病人的注意力,以減輕傷員的病痛。
一次,第九團一個被手榴彈彈片從前胸鎖骨下穿透到後背的重傷員被抬進手術室。阮漢清為他施術,他站在傷員身旁問:
「你叫什麼名字?」
「胡青山。」傷員答。
「你這名字好嘛,青山常綠,永遠年輕。」
傷員聽了「嘿嘿"樂了。
「青山同志,我要手術了,只是咱們衛生部麻藥很少,有時不得不忍痛作手術,你怕不怕呀?」
「我不怕。」
阮漢清見他一臉稚氣,就問:「你負傷時哭了沒有?」
「沒有。」
「是呀,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哭,這才是好戰士,好同志。」幾句話說得胡青山心裏熱乎乎的,阮漢清一邊清理碎骨,一邊又問:
「你在部隊里做什麼工作?」
「當排長。」
阮漢清高聲笑着向在身旁的醫生說:「看,他還是個排長呢。這麼個小孩子就當了排長,看來你打仗一定很不錯,不然,就當不上排長了。「
「好了,手術做完了,你的傷很快就會好的。我們衛生部經常變換位置,無法帶着你,只好把你送到老鄉家去養傷。待傷好了,部隊會派人去接你的。」
「怎麼,刀開完了?我怎麼沒有感到痛呢?」胡青山驚訝地問。
「對,完了。」手術護士接過話茬說,「這是我們阮部長的精神轉移療法,可以頂替麻藥。」
胡青山傷好出院,逢人便說阮部長做手術不用麻藥的精神轉移療法。很快這個特殊療法在新四軍中傳開來。後來,胡青山也進了醫門。他始終以阮漢清的醫德、醫風做為自己的楷模。
首創工休委員會
1946年10月,阮漢清被任命為華中軍區第六後方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醫院組建不久即開赴前線。
第六後方醫院在阜寧東北頭渡一帶一展開,就接收了1900多名重傷員,全部是由各野戰醫院轉來的重傷員或久治不愈的傷員。由於傷員肉體上的痛苦,又久治不愈,思想壓力很大。加之,醫院的機構不健全,物質條件差,傷員提出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傷員中打架鬧事的事情時有發生。
面對這種情況,阮漢清想:傷員們多是蘇中七戰七捷和漣水作戰中負的傷,他們要求儘快治好傷是可以理解的,應該儘力滿足,但是有些要求暫時還達不到,需要給他們做工作。由於傷員都是各醫院轉來的,互相不了解,誰也管不了誰。為此,阮漢清深入傷員中了解情況,得知打架鬧事的,多系解放入伍兵,舊軍隊的惡習未改。不鬧事的傷員大都是解放區的子弟參軍的或營連幹部,他們看不慣鬧事的行為,積極提出由傷員管理傷員的建議。阮漢清認為這個建議好,立即採納。於是一個以傷員為主,工作人員參加的工休委員會就誕生了。
工休委員會的負責人和委員由傷員群眾選出政治思想好、群眾威信高的傷員出任,他們代表傷員的利益,負責解決傷員中發生的一切問題,向醫院反映傷員的要求和意見。醫院則派出政工幹部參加工休委員會,掌握原則,組織傷員的政治、時事學習,了解傷員的思想狀況和意見要求。
傷員的管理問題解決後,阮漢清又抓醫院自身的建設,選調醫務骨幹,健全組織機構;教育工作人員關心傷病員,體貼他們的痛苦,關心他們的生活。傷員有了困難,能解決的盡量解決,不能解決的耐心解釋。工作人員有了缺點主動檢討,幹部經常深入病房,了解情況,宣讀報紙,傳達戰鬥勝利消息,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積極進行手術治療,減輕傷病員的痛苦。
因為都是重傷員,多數還需進一步作手術,為了搶救他們的生命,阮漢清克服器械簡陋、藥品不充裕的種種困難,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進行手術。長期的緊張工作,過度的勞累,使阮漢清力不從心。一天,他突然眼前一黑,暈倒在手術台旁,他醒來後,不聽醫生勸告,又進行手術。消息傳開,傷員無不為之感動。
通過這些工作,傷員們安定下來了,工作人員積極性提高了,治療和護理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原來鬧問題的傷員都變成了休養模範。這一年12月,醫院在向山東進行700餘里路的大轉移時,1900餘名重傷員和醫護人員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順利完成任務。為此,華東軍區表彰了第六醫院並稱讚工休委員會是一個創造,在全區各醫院進行推廣。
出色的衛勤指揮
1949年2月,人民解放軍統一整編,華東軍區改稱為第三野戰軍,下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團和兩個縱隊。阮漢清任第八兵團衛生部部長兼黨委書記。他一到任,即按照兵團司令員陳士榘、政委袁仲賢的指示,投入到渡江作戰的準備工作中。
渡江作戰對我軍是個新課題,為了作好渡江作戰打響以後的救護與收容工作,他在抓好兵團衛生部建設的同時,召開軍衛生部和各醫院院長參加的兵團衛生工作會議,傳達上級指示,布置渡江作戰衛勤保障有關事宜,特別對加強衛生戰士建設、戰傷分類、分級治療中的輸血、輸液等技術提出了明確要求。
會後,他又深入部隊檢查衛勤準備工作,並把10萬人份戰救藥品和物資,一一發往各部隊,送到參戰官兵手中。
渡江作戰兵力集中,火力猛,戰傷人員多,要減少死亡和殘廢,及時救護極為重要。為此,他在要求醫護人員做好救護工作的同時,深入連隊,向幹部戰士傳授止血、包紮、固定、防窒息和運送四項技術,搞好自救互救,並經陳司令員同意在全兵團普遍進行了這項訓練。在分級救治中,野戰醫院的收容、治療是戰場救治的關鍵,阮漢清特別予以關注。他親自主持制定了野戰醫院的展開、收容和治療準備演習方案,並在現地督促檢查各階段演習的實施,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渡江戰役作戰方案定下後,阮漢清根據各野戰醫院的保障能力,迅速制定了衛勤保障計劃:將第十五野戰醫院布置在繆灣鎮,渡江後,跟隨第二十軍前進;第十六野戰醫院布置在仙女廟至三江營之間,收容第二十、第二十六軍傷員,渡江後跟隨第二十六軍前進;第十七野戰醫院由司徒廟隨兵團部過江,在鎮江建立傷員中轉站,收容第二十、第二十六軍過江後的傷員;第七野戰醫院留在揚州司徒廟,負責中轉和收容。另外,還組織了兩個軍代表組,接管鎮江、南京敵偽衛生機構和醫院。
渡江戰役打響後,部隊向前推進很快,阮漢清指揮各野戰醫院及時跟進和展開,並根據傷員後送情況,適時調整力量,致使兵團所屬部隊數以千計的傷員救護及時,收容、後送井井有條,博得兵團首長的好評。戰後,兵團政委袁仲賢誇獎阮漢清說:「你不僅醫術高明,還很有組織指揮天才。」
首開衛生專列的先河
1953年2月,阮漢清被調到志願軍後勤部衛生部當副部長。一到朝鮮,他就深入部隊了解情況,積極協助部長吳之理規劃醫院部署調整、反細菌戰、部隊衛生防疫、傷病員醫療後送等工作。
朝鮮戰場環境艱苦,生活和醫療條件差,志願軍傷病員大都後送回國治療。
阮漢清在實地考察中發現,利用回程火車運送傷病員,由於沒有統一的領導機構,後送的醫護人員都是各醫院臨時抽調,醫療器械不全,加之後送路線長,一些較重的傷員,則因車上護理不好,加重傷情,失去進一步救治的條件。他心中非常難過。因此,阮漢清一回到機關就立即提出組建衛生列車大隊,專門進行列車上護理傷員的建議。他的建議很快得到志願軍總部領導的批准。從此,在志願軍後勤部衛生部醫療處專設了一個後送科,管理衛生列車大隊,大隊下設3個隊,負責三列回程火車後送傷員任務。由於人員固定、專司其職,並配備了必要的醫療設備,使後送的傷員在回國途中仍能得到較好的治療、護理和充分的飲食供應。傷員回國治癒率大大提高。
1954年,守衛在上甘嶺陣地的第二十四軍軍長梁金華,突發胸部疼痛,暈倒在地,不能言語。當時的醫政科長吳質束手無策,向阮漢清報告,請求幫助。阮漢清很快就派出參加和談代表團的醫生方圻大夫(當時是協和醫院的主治大夫),隨身攜帶國內第一流的儀器——手提式心電圖機,到第二十四軍軍部駐地為梁軍長作檢查。方圻大夫以他精湛的技術,迅速作出明確診斷:心絞痛,合併左心衰竭。建議回國治療。
阮漢清得悉病情後,心想這麼遙遠的路,這麼嚴重的病情,如果路上護理不好,恐怕到不了北京就不行了。於是他沒等軍里提出要求,就決定派出衛生專列後送。當吳質將這一消息告訴梁金華軍長時,梁金華搖頭說:「你這個消息不準確,不可能為一個軍長派專列送回國。」吳質說:「一點不錯。這是阮漢清副部長親自安排的,不僅給你派了專列,而且和北京醫院也聯繫好了住院的問題。」梁軍長十分感慨地說:「這可在我軍醫療史上首開先例了。」
梁軍長一人坐上專列,由衛生列車大隊派了最好的護理班,氣笛長鳴,很快到達北京,住進了北京醫院。後來吳質到北京醫院探視梁軍長,正巧碰見科主任查房,科主任對吳質說:「由於志願軍衛生部處理果斷,後送及時,途中護理較好,避免了可能發生的意外,才為我們的治療創造了較好的基礎。」
不久,梁金華軍長就康復出院了。
衛生專列使志願軍傷病員得到及時治療,傷員們感慨地說:「這都多虧阮副部長想傷病員所想,急傷病員所急。」(選自《楚天將帥風雲錄(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