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典禮前,國旗國歌誕生的曲折故事

2022年07月14日12:43:48 歷史 1226

國旗、國歌、國徽是國家的象徵。擬制國旗、國歌、國徽是新政協籌備工作中一項重要任務。在廣泛徵集、深入協商的過程中,新政協籌備會切實尊重人民意願,彰顯民主精神。國旗、國歌率先在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獲得通過。在開國大典上,五星紅旗高高飄揚,《義勇軍進行曲》高亢嘹亮!

開國典禮前,國旗國歌誕生的曲折故事 - 天天要聞

《國旗圖案參考資料》復字1號-38號圖案

公開徵集

1949年6月16日,在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擬定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國旗、國徽及國歌之方案」被列入重要籌備內容。會議決定由第六小組承擔擬定國旗、國歌、國徽、國都、紀年方案的任務。馬敘倫擔任組長,葉劍英為副組長,由於葉劍英還擔任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事務繁忙,後增加沈雁冰為副組長,主持日常工作。成員有張奚若田漢馬寅初鄭振鐸郭沫若翦伯贊錢三強、蔡暢、李立三、張瀾(劉王立明代)、陳嘉庚歐陽予倩、廖承志。

7月4日下午,葉劍英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會議室主持召開第六小組第一次會議。會議推選翦伯贊、蔡暢、李立三、葉劍英、田漢、鄭振鐸、廖承志、張奚若8人組成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葉劍英為召集人;推選田漢、沈雁冰、錢三強、歐陽予倩、郭沫若五人組成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郭沫若為召集人。會議決定由郭沫若、沈雁冰、鄭振鐸起草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徵求啟事,由小組會修正後提交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通過。徵求啟事經周恩來修改後,又向毛澤東、朱德、李濟深、張瀾、林伯渠等新政協籌備會常委廣泛徵求了意見。

7月14日至8月15日,《人民日報》等多家報刊在顯著位置刊登徵求啟事。國內其他各報、香港及海外各華僑報紙紛紛轉載。徵求啟事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投稿者有工、農、商、學、兵各個階層以及一些學者、藝術家和高級領導幹部。至8月20日,收到國旗稿件1920件、圖案2992幅(朱德等人提交了自己設計的圖案,郭沫若8月24日在第三次小組會議上提交了設計圖案),國徽稿件112件、圖案900幅,國歌632件,歌詞、歌譜694首,意見書24封。

審慎遴選

1949年8月5日下午,馬敘倫在北京飯店六樓大廳主持召開第六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大家對已收到的國旗設計稿進行審看,認為投稿中大部分是意見式的簡略圖,多以星斧鐮之各種畫法所組成的圖案。會議決定聘請徐悲鴻梁思成、艾青三位專家為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顧問;聘請馬思聰、賀綠汀呂驥姚錦新四位音樂家為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顧問。

8月18-20日是第六小組確定的選稿日期。第六小組在北京飯店413號會客室設立了臨時選閱室。所有應徵的設計稿集中陳列於此。8月22日上午10時,馬敘倫在臨時選閱室主持召開國旗國徽初選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初選出國旗設計稿16幅、國徽設計稿4幅提交第六小組再度審議。討論時,梁思成提出將來國旗顏色要規定「號數」的問題,因為藝術家把顏色分成幾百種號數。翦伯贊建議由國家製成國旗的紅布,就叫「國旗紅」。這應該是「國旗紅」的首次使用。

在收到的稿件中,有一份8月11日收文編號為1232,在全國應徵稿件編號為1305的來稿。作者是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的曾聯松。遺憾的是,他設計的五星紅旗圖案當時並未引起注意。

開國典禮前,國旗國歌誕生的曲折故事 - 天天要聞

曾聯松設計的國旗應徵圖案

8月23日,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對應徵作品進行初選、評審,還搬來鋼琴試彈試唱,最終選出幾件作品提交第六小組審議。

8月24日上午,馬敘倫在北京飯店六樓大廳主持召開第六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國旗方面,將進入複選的17幅圖案(似臨時增加1幅——筆者注)進行編號。梁思成等代表反對一些在左上方留白四分之一的圖案,「同美國和國民黨的旗子太相近了。」大家一致認為「初選第十一號」較好,紅白二色分配適當,製作容易,紅星在角上方,旗不飄開亦能看見,樣式亦與其他國家無雷同,配色美觀,在意義象徵上也適合徵求條例。白色象徵光明,紅色象徵革命政權,紅星代表共產黨的領導。為慎重起見,會議決定將複選中選的方案提請常委會討論審核(後來常委會沒有討論,只是傳閱了一下——筆者注)。

開國典禮前,國旗國歌誕生的曲折故事 - 天天要聞

初選十一號國旗圖案

國歌方面,歌詞複選提出13件,複印後提供給常委會參考。為便於提意見,作者名字一律不公布,而是用第六小組的登記號代替。進入複選的國歌方案中沒有《義勇軍進行曲》。因複選提出的歌詞尚未臻於盡善,仍由文藝專家繼續擬制。

國徽由於收到的作品太少,沒有可採用的。馬敘倫認為:「國徽問題只能提出參考,不能決定」,決定另請專家擬制。

8月26日,籌備會常委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周恩來對馬敘倫提出表揚:「第六小組馬老的成績很大,國旗收了1000多件。」馬敘倫說:「國旗,已相當完成了。」即指初選十一號而言。「國歌雖收到幾百件,可取的也很多,但是只能作為普通的革命歌子,作為國歌是不夠的,現在選出了13份送給大家看,請常委會決定。」「國徽在請專家畫,半個月才能搞成,畫好了再給大家看。」

但是,對國旗「初選十一號」方案也有人提出反對。陳嘉庚明確提出3條反對意見:一是該形式與印尼的相似,只印尼旗沒有星,我們增加一星;二是上頭白,在太陽底下看不見;三是沒有表示工農聯盟之義。他認為徵求國旗啟事,要體現工農為基礎之含義,而有斧頭、鐮刀或其他表示工農之圖案卻一律不採用,這是有悖民意的。郭沫若解釋說,第六小組不採用斧頭、鐮刀是怕與蘇聯國旗相似。陳嘉庚表示如若有此原因,那麼就在報上說明,再徵求一次,此次新政協不決定國旗,等以後再決定。陳嘉庚的意見報送給了周恩來。

9月14日上午,馬敘倫在北京飯店東餐廳主持召開第六小組第四次全體會議。討論的重點是國旗設計問題。馬敘倫說:我們把上次全體會議選出的國旗圖案送給毛主席與中共中央看了看,研究結果,初採用國旗圖案十一號修改圖案,後覺得初十七號圖案好……並且毛主席說,國旗上不一定要表明工農聯盟,國徽上可以表明。陳嘉庚繼續對初選十一號方案提出反對意見。會議經投票,11號圖案(4票)、17號圖案(7票)。這兩個方案,連同國徽圖案兩張,提交常委會參考。會議決定把來稿中較好的圖案印成小冊子,分送給全體代表分組討論,並把所有應徵稿件在中山公園陳列展出。馬敘倫強調說:國歌在正式大會趕不出,也可以晚一點。國旗必須在正式大會上討論通過……國徽希望能在會上搞出來。

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在即,第六小組全體成員深感責任重大,又召開了若干次的座談會,反覆討論、審閱。在最後幾次討論會中,先後由劉良模、梁思成、張奚若等提議,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在應徵來稿中,也有人提此建議。《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創作於1935年,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它誕生於中華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不僅是鼓舞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號角,也為國際社會所認同,成為二戰期間國際反法西斯陣營的戰歌之一。

開國典禮前,國旗國歌誕生的曲折故事 - 天天要聞

20世紀30年代,電影《風雲兒女》海報

9月17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決定將國旗、國徽、國歌的制定工作移交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並由第六小組向大會主席團提出報告。

全體代表再次討論

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在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詞里,宣布會議的任務之一是「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和國徽,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的所在地以及採取和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樣的年號」。

在會上,馬敘倫向大會報告了第六小組的初步意見:「國旗的應徵稿件可分為四類,有鐮錘交叉加五角星的,嘉禾齒輪加五角星的或不加五角星的,兩三種顏色的橫豎條加鐮錘、嘉禾、齒輪或五角星的,這三類及其變體都不足取,第四是旗面三分之二為紅色,三分之一為白、藍、黃各色,而加以紅色或黃色五角星者及變體,長處是簡潔,這一個形式,較其他各式似乎更好些(如復字第一號,即初選十七號修正圖之一)。國歌必須再行有計劃地徵集一次,將選取者,制曲試演,向群眾中廣求反應後,再行提請決定,非最近時間內可以完成。國徽圖案的投稿大多數不合體制,可供參考採擇者僅四五式。」從這個報告可見,當時僅國旗有初選方案。

9月21日,一屆政協全體會議主席團第一次會議通過設立6個審查委員會名單,其中一個是國旗國徽國都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共55人,馬敘倫為召集人。第六小組的工作也在繼續。他們從應徵國旗稿件中選出38幅編成《國旗圖案參考資料》,供全體代表討論。編號從復字第1號開始編排。曾聯松設計的圖案編號為復字第32號,稍作修改,去掉了原設計圖案中的鐮刀斧頭。據第六小組秘書彭光涵說:「經第六小組討論刪去。我還在原稿上寫上了『去鐮刀斧頭』五個字。圖案其餘部分未做修改。」

9月22日,馬敘倫在北京飯店東餐廳主持召開第六小組第五次全體會議。這次會議通報了一個事項:紀年和國都地點經全體會議主席團指定,由第六小組負責研究。會議決議:國都建於北平,北平改北京;紀年採用公曆;國旗採用復字第三號(即初選十七號圖,根據鄭考度之圖案修正後製成)或復字第四號(即初選十一號修正圖)。

9月23日上午,政協全體會議舉行《關於國旗國都紀年的意見》分組討論會,共分11個小組,應到647人,實到466人。代表們討論非常熱烈。國都、紀年意見較為一致,國旗分歧明顯,代表們較為集中地討論了復字第三、四號,但是也對其他的圖案提出了意見。由於受第六小組所發意見的影響,使得代表們意見沒有充分表達。宋雲彬代表在日記里詳細記載了當天討論的情況:第六小組推薦「復字第三號」「復字第四號」,「余對此兩幅圖案均不滿意,發表意見,大致謂我們的國旗應該是紅的(紅色象徵革命),此為先決條件,第四號圖案三分之一為黃色,與此條件不合,第三號圖案將一面旗割裂為二,尤為不合,與其就第三面第四面兩幅圖案選定,不如選『復字第一號』。按復字第一號之圖案與第三號相近,但一條橫線較細,並不通到底。發言者甚多,以贊成採用第一號圖案者為多數。討論不採表決形式,由各人自填寫意見表一份,匯送第六小組參考。」他認為「第六小組推薦復字第三號及第四號之圖案,先予人一種暗示,實為不妥。」

當晚七點,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方案組(第六小組)在勤政殿第二會議室舉行第六次全體會議,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

9月24日,第六小組提交一個討論報告。從報告看,關於國旗的討論最為激烈,爭議也最大。關於國旗,討論的綜合意見是:

(一)各分組徵求意見的結果統計,贊同復字第三號者最多有185人,其次為復字第四號129人,復字第一號112人,復字第二號77人。總之,大多數的代表都同意紅旗角上有一星及一黃條的類型,認為較好者共342人,惟對於星的顏色,黃條的粗細、位置、長短及象徵的說明略有不同意見。

1.大部分代表不贊同參考資料說明中「黃色象徵中國為黃種人與和平」。因以皮膚顏色來分人類是不科學的。同時,最近兩世紀來,帝國主義者特別以此來表示其種族的優越感,並且國際上皆以白色象徵和平,故此說明應加以修改。

2.黃條象徵中國經濟文化發源地之黃河。亦有部分人不同意,因黃河只是漢族的發祥地,並且黃河又為中國的憂患,所以此說明不妥。

3.有部分人不同意星的五角是象徵中國五億人口,因人口是逐漸發展的,可以用此來象徵星光普照大地。

4.紅色不但象徵革命,而且象徵勞動。

5.有部分人不贊成黃條貫穿的,因好像是把紅顏色——革命給分開了。

(二)有人主張不應避免用鐮刀斧頭,否則工農即無法表明。

(三)主張採用復字第十五號有張治中、邵力子、陳劭先等18人,並且嚴景耀說燕京大學的學生多數是贊成復字第十五號圖樣的。

(四)主張採用復字第三十二號的有胡厥文李燭塵雷榮珂等15人,但四個小星可略向下移動些。

(五)洪深提議國旗選用第28號,惟須增加一顆星,其理由有12大條。

(六)羅隆基提議,紅旗中有一白色五角星以象徵和平。

對於國旗圖案本組根據二十三日之分組討論時各代表所提出之意見,又製成修正圖案四幅。

在報告中,第六小組給出的建議是「今天我們與艾青同志商量,覺得還是復字第四號為好」,並將意見上報給主席團。在報告附件中,有四幅綜合了代表和專家意見新修改的國旗圖案,其中三幅採納了四顆小星環繞大星的構思。

彭光涵回憶說,在國旗設計方案的選擇上,雖然經過反覆的討論甄選,仍然分歧較大。第六小組推薦的「復字第三號」和「復字第四號」儘管贊成的人數比較多,但反對者的態度卻非常堅決。他們主要認為這類圖案有「分裂」之感,特別是當時南方還有一部分地區沒有解放,有南北分家之嫌。吳藻溪還專門給周恩來寫信,反對第六小組的建議。

鑒於反對聲音頗大,簡潔大方的「復字三十二號」又引起關注。

豐澤園一錘定音

開國典禮在即,但國旗、國徽、國歌等一些重大事項尚議而未決。1949年9月25日晚上,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

參加這次座談會的名單均是經過毛澤東和周恩來親自商定的。毛澤東還特意刪去了幾位中共黨員的名字,而添加上幾位黨外和文化界人士。郭沫若、沈雁冰、黃炎培、陳嘉庚、張奚若、馬敘倫、田漢、徐悲鴻、李立三、洪深、艾青、馬寅初、梁思成、馬思聰、呂驥、賀綠汀出席了座談會。

當天晚上8時,座談會開始。毛澤東先拿着事先準備的大幅「復字三十二號」五星紅旗圖案,開宗明義地說:過去我們腦子老想在國旗上畫上中國特點,因此畫上一條,以代表黃河。其實許多國家國旗也不一定有什麼該國家特點。蘇聯之斧頭鐮刀也不一定代表蘇聯特徵,哪一國也有同樣之斧頭鐮刀。英美之國旗也沒有什麼該國特點。因此,我們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毛澤東賦予了這幅五星紅旗圖案嶄新的含義,得到大家一致贊同。

陳嘉庚說:「我從東北回來就很關心國旗的問題,我完全贊同毛主席所講的第32圖案。」

梁思成說:「我覺得第32圖很好,而且與軍旗也不相差很大。多星代表人民大團結,紅代表革命,表示革命人民大團結。」

經過討論,確定復字32號圖案作為國旗方案。

當天晚上,根據馬敘倫的提議,座談會又討論了國徽、國歌、國都等問題。

關於國徽,鑒於大家對提交的國徽圖案均不滿意,毛澤東說:國旗決定,國徽是否可慢一點決定。等將來交給政府去決定。

關於國都,大家都贊成建都北平。至於名稱,黃炎培提議不改為好。毛澤東說,「還是改一個字好」,遂改名北京。

關於紀年,大家一致同意採用世界公元紀年。

關於國歌,大家討論也非常熱烈。會議留下了這樣一段記錄:

馬敘倫:我們政府就要成立,而國歌根據目前情況一下子製作不出來,是否我們可暫時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國歌。

張奚若、梁思成:我覺得該曲是歷史性的產物,為保持她的完整性,我主張曲詞都不修改。

徐悲鴻:該進行曲只能暫代國歌。

郭沫若:我贊成暫用她當國歌。因為她不但中國人民會唱而且外國人民也會唱,但歌詞修改一下好些。

黃炎培:我覺得詞不改好些。

田漢:我覺得該曲是好的,但歌詞在過去它有歷史意義,現在應讓位給新的歌詞。這詞並不是聶耳寫的,我們因寫完了一段詞就被捕,因此就用聶耳名義發表。

周恩來:要麼就用舊的歌詞,這樣才能鼓動情感,修改後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情感。

毛澤東:改還是要改,但舊的還是要。

座談會在與會者高唱的《義勇軍進行曲》歌聲中結束。

9月26日下午,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審查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與會人員一致同意:國旗擬採用復字第32號圖,並改正其說明:紅色象徵革命,星象徵中國人民革命大團結;根據國徽圖案參考資料,邀請專家另行擬制;在未制定正式國歌以前,擬暫以《義勇軍進行曲》代之;國都擬定於北平,並改名為北京;紀年採用公曆;將會議內容報告給政協全體會議主席團。

9月27日下午3時,馬敘倫代表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審查委員會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作了報告。會議上,周恩來主持通過了關於國歌、國旗的決議: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確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贊成的請舉手。——請放下。不贊成的請舉手。懷疑棄權的請舉手。——有一位棄權。我們現在以絕大多數通過以《義勇軍進行曲》為我們現在的國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贊成的請舉手。——請放下。不贊成的請舉手。懷疑棄權的請舉手。——棄權的有兩位。絕大多數通過以五星紅旗為我們的國旗。

9月30日下午,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台上,展開着一幅巨大的五星紅旗。這次會議完成各項議程,在《義勇軍進行曲》中閉幕。


原文刊登於2022年7月14日《 人民政協報 》 第 9 版春秋周刊

作者:李紅梅(單位:中國政協文史館)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 天天要聞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在某乎上看到一個答案,說的是為什麼多爾袞被後人捧得那麼高?這答案給我看樂了!說多爾袞有一項功勞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做了一個偉大的實驗。他以開國皇帝之實力,挫骨揚灰的悲慘結果,告訴了後世:帶着孩子的盤不能接,別人的兒子養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聞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歲。施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舊文《施平:一隻理想主義的「土撥鼠」》(原載於2015年4月11日《文匯報》),以饗讀者。百歲施平,攝於2010年9月。「我是一隻土撥鼠。」施平在自傳里這樣寫...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 天天要聞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一張老照片,珍貴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拍攝於1947年,拍攝地點在陝北小河村,這是毛主席與機要科人員留下的彌足珍貴的合影和罕見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此時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樣蹲在地上,也沒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並不影響他的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 天天要聞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哥走的是懷念,還有傷感兵駐慶遠期間爆發的「萬里回朝」事件,對石達開的打擊是致命的,除了太平軍精銳損失慘重,更嚴重的是此事帶來的感情傷害。石達開沒有料到自己竟然會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那些曾經無限擁戴自己的兄弟們,為什麼都會選擇離我而去,難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