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8月,因通信不慎,引起國民黨當局懷疑,國民黨特務抓捕了利農豐大糞場經理張老曉。張老曉雖不是共產黨員,但他清楚經常到大糞場碰頭的人。鑒此,為躲避國民黨抓捕,胡致祥在通知縣委其他同志並銷毀黨內文件後,迅速外逃至北平,考入民國大學深造。賈慶梅等躲入元氏山區,中共趙縣縣委被破壞,黨員失去了與上級黨組織的聯繫。胡致祥出逃很為一些人所詬病,誣衊他是「腳底下抹油——溜之乎也」「不顧組織,只顧自己」的「小人」等等,純系一派胡言!難道只有坐等特務逮捕,然後從容就義才算革命,而躲過敵人追捕,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就是懦夫膽小鬼嗎?保全性命、積蓄力量才是繼續革命的根本!這次縣委雖然被破壞,但40多名黨員沒有一人被捕,足以說明當時縣委所採取的措施是正確的。經事後了解,張老曉也確實供出了胡先生(胡致祥)。胡致祥在北平與當地黨組織取得了聯繫,繼續從事革命活動。胡致祥後來在直中特委宣傳部工作,特委書記李耕田自首變節,中共直中特委和中共保屬特委遭到嚴重破壞。正定、藁城、元氏、井陘、趙縣、新樂、束鹿、正豐煤礦等地黨組織負責人連續被抓捕、被通緝。胡致祥連夜逃回家鄉,隱藏在小誥村家中,1934年因發動軋花工人罷工被人告密而被捕,扣押在保定監獄。日軍侵入保定前,監獄看守逃散,胡致祥乘機逃了出來,化名蘇又然,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建國後,轉入教育戰線,曾任河北省教育廳處長、《河北教育》雜誌社長兼總編、唐山礦冶學院副院長(主持學院工作)等職。
1931年3月,柏玉生受中共保南市委(石門市委)委託,重建中共趙縣縣委,於慶來任書記,時志良、楊殿英任委員。於慶來,趙縣停住頭村人,七七事變之後,奔赴延安改名為於青來。建國後,曾任國家檔案局辦公室副主任、《檔案工作》雜誌總編,離休後享受副部級待遇。以於慶來為書記的縣委成立的當月,即領導發動了十五中學潮。此次學潮由黨團員帶頭,組織帶領全校200多名學生舉行大罷課,持續半月之久。河北省教育廳被迫撤換了反動校長張慶開,調換了不稱職的教師,增添了進步教師。學生們取得了這次學潮的勝利。7月,縣委組織教師中的黨團員牽頭,成立了教師聯合會,反對法西斯奴化教育,並要求提高教師待遇。國民黨當局為瓦解這一組織,在教師中組建了讀書會,以爭奪群眾。縣委派中共黨員劉贊民、張子厚等打入讀書會,組織教師學習進步書刊,從而將讀書會改變成了進步組織,挫敗了國民黨的陰謀。11月,中共直中特委成立,趙縣縣委歸屬直中特委領導。1932年7月,中共直中特委對趙縣縣委進行了調整,由李建之(魯曼)任縣委書記,於慶來、時志良、楊殿英為縣委委員。全縣黨組織進一步發展壯大,1933年初,共有黨支部14個、黨員86名。1933年3月17日,河北團省委書記吳正廷在石門被捕後變節,指認出直中特委書記李耕田,李耕田也隨即叛變,供出了直中特委與各縣黨組負責人80餘人。敵人順藤摸瓜,致使大批共產黨員先後被捕,從而使保定和北平監獄人滿為患,獄中手銬不夠用,就兩人共用一副手銬。獄友們詼諧地說:「這回我們可說是手連手、心連心,休戚與共了!"6月,李建之被國民黨保定行營逮捕,趙縣黨組織隨之失去與上級黨組織的聯繫。
在趙縣中部、南部中國共產黨組織蓬勃發展的同時,黨從另一個渠道紮根到趙縣北部一些農村。1926年,藁城縣馬庄村張樹漢在北京溫泉中學讀書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8年暑假,受黨組織委派回到家鄉發展黨員。首先介紹馬庄村張洛儉入黨,繼而又介紹張永身、張洛秦、張洛案入黨。張永身又介紹耿喜群、張滿倉、祁小訓、靳萬福等人入黨。1931年建立村黨支部,到1935年全村發展黨員120餘名,群眾積極分子200餘人。他們以馬庄村黨支部為中心,開始向毗鄰的一些村莊發展黨組織,先後在欒城縣的王宮(現屬藁城)、故意,趙縣的大馬、馮家莊、四德、各子、東西羅村、北朱家莊,藁城縣的南劉村、水范寨、南營、木連城等二三十個村發展了一大批中共黨員,部分村還建立了黨支部。
1932年7月,張樹漢在暑假假期,利用親戚與同學關係,秘密在大馬村發展中共黨員,組建黨的基層組織。他首先介紹小學教員韓五嶽(字冠三,又名韓子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後又發展李書堂(又名李學文)、耿佐賢(又名介人)入黨,由他三人組建了大馬村黨支部。後來通過各村小學教員,經過秘密串聯,單線發展,先後在四德、馮家莊、安現、北朱家莊、北楊家莊、圪塔頭等村建立黨的基層組織。當時趙縣城北的黨組織還沒有和南部的黨組織接上頭,由藁城張樹漢這條線建立的基層黨組織,先後隸屬於中共藁城縣中心縣委、中共趙藁欒中心縣委領導。
1933年7月,直中特委成員袁致和、巡視員馬玉堂隱蔽在趙縣、藁城、欒城三縣交界地帶,以中共直中臨時特委名義,秘密開展工作,並組建了中共藁城縣中心縣委,11月改稱中共趙藁欒中心縣委。在中共趙藁欒中心縣委的領導下,趙縣北部黨組織迅速發展壯大,到年底,已建有農村黨支部11個,共有黨員131名。1935年1月,受當時中央「左」傾路線的影響,中共河北省委軍委指示中共趙藁欒中心縣委書記朱誠組織農民暴動,但由於叛徒告密以及組織不夠嚴密,一些人搶先行動,暴露了整個暴動計劃。起義胎死腹中,換來的是國民黨的瘋狂鎮壓,四處搜捕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趙藁欒地區陷於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朱誠外出躲避,中共趙藁欒中心縣委癱瘓。第二年,朱誠被捕入獄,趙縣北部黨組織與上級黨組織失掉了聯繫。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誠乘國民黨紛紛南逃之機,越獄潛逃回到家中,立即赴藁城找原直中特委巡視員馬玉堂商議組建抗日武裝,二人一拍即合,說干就干,馬上行動。經秘密宣傳發動,他與馬玉堂很快組建起了一支二三百人的抗日義勇軍隊伍,並由他任黨代表。同年11月,他與馬玉堂率部攻克藁城縣城。12月初,又克無極縣城。然後分兵兩路,在滹沱河南北打游擊。其間曾率部攻克藁城縣梅花鎮和欒城縣南高村等日軍據點,繳獲大批槍支彈藥,游擊隊亦發展至千餘人。同年底,為爭取晉縣保安團孟子明抗日,朱誠親赴該團團部談判,在談判中慘遭孟子明殺害,年僅30歲。1938年3月,中共冀南第一特別委員會建立,指示中共趙藁欒中心縣委成員分頭回各縣活動,隨即中共趙藁欒中心縣委撤銷。
1938年2月8日,由386旅副旅長陳再道任司令員、宋任窮任政委的129師東進縱隊,進駐南宮縣城。5月2日副師長徐向前率769團、689團和第5支隊亦到達南宮,與東進縱隊會合。當即決定由769團政治處主任鮑先志和民運股長席少先率領40餘人,組成工作團,進駐趙縣,建立抗日根據地。
鮑先志率領工作團到達趙縣大安村後,與活動在這一地區的地下黨員朱汽水、潘玉山等取得了聯繫,使趙縣東北部的黨組織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當月,以上個月成立的中共趙縣工委為基礎,建立了以武榮海為書記的中共趙縣縣委,從此趙縣地下黨又有了自己的戰鬥指揮部和領導核心。6月,正式成立了趙縣中華民族解放戰爭戰地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員會)。9月份,工作團幫助縣委以動員會武裝部為基礎組建了縣武裝大隊。1939年4月,趙縣抗日政府正式成立,由張健英任縣長,區村政權組織也相繼建立,使趙縣東北部地區逐漸成為牢固的抗日根據地。
1938年2月,趙縣城南地下黨員張子厚、賈全嶺(吳清波)等人,秘密赴贊皇黃北坪找到129師游擊支隊司令桂干生。桂干生指示他們,回去後儘快恢復、發展黨的組織,並組建抗日武裝。張子厚回來之後,與我地下黨員胡致祥、宋鴻書一起,以組建抗日民族先鋒隊為名,暗中發展黨的組織。接着由張子厚、宋鴻書、宋喜兆組建了特八區委,隨後建立了八區區公所和平棘武裝大隊,進而在特八區基礎上建立了趙(縣)元(氏)高(邑)邊區縣,劉震任縣委書記,陳翕儒任縣長。1940年6月30日,劃歸冀中區領導之後,進一步擴建為趙(縣)元(氏)寧(晉)聯合縣。
1945年3月,撤銷趙元寧縣,原屬趙縣、元氏、寧晉、高邑的區域重新回歸各縣,從此趙縣又恢復了原來的區劃,由趙萍任縣委書記,朱芳任縣長。到9月抗日戰爭結束時,全縣已有黨政幹部385名,下轄8個區委、218個支部,共有黨員5013名。抗戰期間,共有725位烈士為國捐軀,其中包括趙縣黨的創建人之一葛永勝、趙藁欒中心縣委書記朱誠、趙元寧縣縣長陳翕儒等英烈。慘遭日寇殺害的無辜群眾2000餘人,傷殘者不計其數。
三年解放戰爭時期,我縣黨組織進一步得到發展,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全縣建有區委12個,支部238個,黨員達到7222名。在中共趙縣縣委的領導下,全縣各級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經受了嚴峻的考驗,681名優秀兒女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終於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彈指一揮間,滄桑巨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艱苦創業,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實現着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
(完)
來源:趙縣檔案館
編輯:馬朋麗
審核:孫曉聰
監製:徐哲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