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臣李光地,不拉幫結派也不以權謀私,最終深得皇上信任

2021年09月16日20:59:11 歷史 1803

清代康熙朝大臣李光地,靠不拉幫結派、不參與黨爭,以及不以權謀私,一心一意為皇上辦事,為國為民做實事,而深得皇上的信任,在數次被彈劾時,康熙帝都予以赦免,他以花甲之高齡登上相位,並且陪伴皇上至終身。

清代大臣李光地,不拉幫結派也不以權謀私,最終深得皇上信任 - 天天要聞

李光地畫像

下面就來說說李光地的幾則小故事,來佐證上述觀點。

一。因平叛有功升職,因不參與黨爭入獄

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六日,李光地出生在安溪縣華地鄉,他從小雖然聰明,但並不喜歡學習。 13歲那年,他全家遭遇山賊,歷經不少苦難後才得以脫險,歸家後的李光地,改變了原來懶學的陋習,立志勤奮學習,爭取將來為國泰民安做出貢獻。

通過認真刻苦讀書,李光地分別於康熙三年(1664年)與九年(1670年),中了舉人與進士,並被授翰林院編修之職,踏入了仕途。後因母親身體不好及父親逝世,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十七年(1678年)期間,李光地回福建老家省親與守喪。

在這四年的時間裏,李光地先後遇到了靖南王耿精忠舉兵造反、尚之信(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叛亂、鄭經(當時台灣統治頭領)佔據福建泉州侵擾等。他堅決拒絕鄭經和耿精忠的招安邀請,暗中書寫密折,藏在蠟丸中,派人暗中送往京城給皇上報信,並跟隨朝廷平叛將領一起,機智勇敢地平定了諸多叛亂。

因參與評判有功,李光地先被提拔為侍讀學士,後升遷為翰林學士,不久又官至永州總兵。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守制已滿的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下詔不必等候空缺,直接上任內閣學士。

清代大臣李光地,不拉幫結派也不以權謀私,最終深得皇上信任 - 天天要聞

李光地故居

在收復台灣的人選上,李光地根據利用自己熟知施琅的經歷,大膽推舉他擔任將領,皇帝採納了推薦,最終讓朝廷順利收復台灣。

多次建功的李光地,逐漸得到了康熙的喜愛,開始對他刮目相看了。然而,進入朝政中樞後,李光地卻陷入了激烈的黨爭之中。當時兩黨派的領頭人物分別是:內閣首輔索額圖和次輔納蘭明珠

面對這位政壇上的「後起之秀」,黨爭雙方都想拉攏李光地入伙,而李光地早就聽說了這場黨爭的殘酷性,他敏銳地認識到,無論加入哪一方最終都沒有好的結果,而且他猜測到皇上對這場黨爭,也許已經深惡痛絕,大有除之而後快的想法了吧。

因此,李光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不加入任何一派的鬥爭。但他的表態得到的結果是:被兩位老奸巨猾的派系頭領,聯手「毒害」,並且打入監獄。好在康熙及時出手保護了李光地,在暫時沒有找到機會清除黨爭的情況下,康熙帝將李光地關在牢籠里,暗中保護起來,隨着他征討葛爾丹去了。

清代大臣李光地,不拉幫結派也不以權謀私,最終深得皇上信任 - 天天要聞

李光地照

二。不以權謀私,受皇上袒護與寵信

隨着李光地協助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後來又順利剷除索額圖與明珠黨爭,加上他在直隸巡撫任上,很好治理了當地水患,主持治理永定河的河務工程順利竣工。李光地逐步成為了皇上的寵臣。

以至於後來李光地因皇后喪期未及時趕到、薦人不當等小事,被禮部官員及給事中彈劾時,每次都被康熙帝寬免,還讓他逐步升職,由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晉陞為吏部尚書。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吏部接到康熙諭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著升為文淵閣大學士。」這樣,年過花甲的李光地就正式登上了相位。

高居相位的李光地,並沒有居功自傲、以權謀私,而是盡量做到公平辦事、公正做人。如有一次,寧波會館和福建會館在上海為建館之事爭執得不可開交,誰也無法平息這場糾紛。

當福建會館的人聽說,此時宰相李光地恰巧在上海,就趕忙去拜訪,拉家常、套近乎,心想這會有家鄉的宰相作為靠山,我們一定會贏的。可是,李光地接待老鄉的態度卻是不冷也不熱,當談到會館糾紛之事,他平靜地說:「地是別人的,爭什麼呢?"福建文人聽後,心中不是滋味。

清代大臣李光地,不拉幫結派也不以權謀私,最終深得皇上信任 - 天天要聞

李光地劇照

而寧波會館的文人得知李光地是福建人,就趕忙派人去見宰相,還送了不少禮物,連稱這是場誤會。李光地則客客氣氣地對他們表示: 「吳越比鄰,地近你們,望多照顧。」

這樣一來,福建會館的人既不敢再爭了,寧波會館的人也不敢再阻撓了,一場激烈的糾紛就此平息。李光地公平辦事、不以權謀私的態度與工作作風,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康熙晚年的知己

一生強勢的康熙帝,晚年因立儲不當之事,心中鬱悶以至多病。當已經70歲的李光地由於健康原因,多次給康熙上書,表示要退隱林泉回家養老時。康熙如同挽留老朋友一般動情地說:「看了你的奏摺,我心裏非常難受,這麼多年,我身邊像你這樣的老臣就剩下一兩個人,現在你又要離開我,我也老了,有些話實在不忍心說出來。」

當康熙得知李光地得了毒瘡後,就專門給他安排醫治,又不斷送給他昂貴補品,甚至派人多次叮囑如何注意忌口,如何休息等等細節,這在康熙一朝算是非常罕見的禮遇,在康熙的百般照顧下,李光地勉強留了下來。

清代大臣李光地,不拉幫結派也不以權謀私,最終深得皇上信任 - 天天要聞

李光地蠟像

康熙晚年放眼滿朝,覺得只有李光地與他關係最為親密,在李光地請假回家時,康熙給他寫詩,贈匾額,接連幾天放下公務與之長談,因為李光地耳聾,康熙就用筆在紙上寫字,涉及機密的時候,寫完就撕掉,不厭其煩。康熙帝曾對李光地深情地說:「你和我本是君臣,卻情同朋友。」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因疝疾速發,逝世於任所,享年77歲 。康熙帝非常悲傷,派遣恆親王允祺前往弔唁,賞賜千兩金,謚號「文貞」。雍正初年,因李光地當時極力推薦雍正為皇太子,所以雍正帝加贈他為太子太傅,並將其祀入賢良祠堂。

總之,清代康熙朝大臣李光地,因不拉幫結派、不參與黨爭,一心一意為皇上辦事,為國為民做實事;在獲得皇上信任、得到高位後,又堅持不以權謀私,而深得皇上的信任,在數次被彈劾時,康熙帝都予以赦免,他以花甲之高齡登上相位,並且陪伴皇上至終身。

李光地勤勤懇懇做事,不拉幫結派、不以權謀私的工作作風與良好風範,值得後人讚揚,他不居功自傲、為國為民工作到老的精神更加值得人們敬佩。

清代大臣李光地,不拉幫結派也不以權謀私,最終深得皇上信任 - 天天要聞

李光地雕塑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為什麼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講究 - 天天要聞

為什麼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講究

與今天我們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時,名是名,字是字。《顏氏家訓》有言: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就是說「名」是用來區別彼此的,「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在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之後便有父親給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陳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陳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發佈訃告稱,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陳谷嘉先生,於2025年5月14日上午8時逝世,享年91歲。陳谷嘉陳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於湖南寧鄉,1959年8月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並執教於湖南大學。1959年11月赴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師從著名史學家侯外廬先生。嗣後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詩,結果被一首詩懟得下不來台 - 天天要聞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詩,結果被一首詩懟得下不來台

曹操死後,他大兒子曹丕當了皇帝。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順眼,為啥呢?因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歡他,差點讓他接班。現在曹丕當了皇帝,越想越氣:這小子留着遲早是個禍害!這天上朝,有個大臣打小報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寫詩發牢騷,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 - 天天要聞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14日公開展示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1644部隊、8604部隊和8609部隊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東京,日本細菌戰研究專家、滋賀醫科大學名譽教授西山勝夫召開說明會。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5月14日,在位於日本東京的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工作人員展示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1644部隊的留守名簿。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民國人物張宗昌 - 天天要聞

民國人物張宗昌

給了我們所知道的很多負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殘暴冷血,鎮壓勞工,,扼殺新聞自由、橫徵暴斂等等。
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何要堅持「第二個結合」? - 天天要聞

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何要堅持「第二個結合」?

「兩個結合」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百年奮鬥歷史經驗、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基礎上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與原創性貢獻。其中「第二個結合」,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為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築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偉力,更為我們黨以徹底自我...
明朝奇聞:道士與皇帝的「長生不老」大冒險! - 天天要聞

明朝奇聞:道士與皇帝的「長生不老」大冒險!

在明朝嘉靖年間,歷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皇帝與道士」的奇妙戲碼,簡直可以用「道士駕到,皇帝傻眼」來形容!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位名叫陶仲文的道士,以及他如何在宮廷中掀起一陣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