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打死一個敵人有多難?用我軍真實數據來告訴你

烏克蘭戰場上的俄軍巷戰神器-PKM通用機槍加天蠍座機槍背包系統,備彈量550 發 7.62mmx54R中口徑機槍彈

游擊隊之歌》歌詞頭兩句就是:「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在CS槍戰類遊戲中,哪怕對手又蹦又跳,照樣被遊戲玩家射殺:

當然真實戰場上絕對不會那樣跳來跳去的

吃雞遊戲中,用MK14開8倍鏡秒殺對手

而在歐美戰爭爽片中,經常一個人干翻一支軍隊:

可以看到,這個場景中機槍幾乎沒有後坐力,另外這種掃射嚇唬人還可以,命中率肯定很感人

很可惜,不管是歌曲裏面唱的,游戲裏面玩的,還是電影裏面展現的,並非戰場上的真實。

根據相關數據,二戰的時候,美國士兵斃傷一個敵人需要消耗2.5萬發子彈,而到了朝鮮戰爭的時候,則需要消耗5萬發,在越南戰爭的時候,更是達到了20萬發。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美軍的子彈消耗中包含了訓練時打出去的,所以具體戰鬥中美軍士兵斃傷一個敵人消耗多少子彈是眾說紛紜的。

但我軍在戰場上的子彈消耗與訓練中的消耗是分別計算的,這給我們觀察解放軍戰士平均需要消耗多少發子彈才斃傷一名敵人的機會。

先看第一組數據: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消耗彈藥2.38萬噸,其中炮彈106萬發,子彈5500萬發。作戰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殲敵57152人,其中俘虜2173人」。

與大家想的可能不一樣,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炮兵殲敵比例是超過1984年開始的兩山輪戰的。原因倒也簡單,1979年我軍是大規模進攻,炮兵摧毀了越南大量的城鎮鄉村,又沒有打最殘酷的巷戰,因為越南的城鎮一律被夷平了。關鍵是越南的房子很多是木結構的,戰後連一根立着的柱子都找不到,藏在鄉鎮希望打巷戰的越南青年衝鋒隊和民軍傷亡慘重。

而1984年開始的兩山輪戰,敵我雙方都是正規軍作戰,都構築有完備的工事,我軍炮兵殲敵比例因此有所下降。

這個鄉鎮情況還算不錯,總算有幾根柱子還立着

越南後來向聯合國控訴的數據中有以下內容(發表在一九七九年五月十七日越南《人民報》的統計表):

(一)被毀滅地市:總數四個中被毀滅四個,佔百分之一百。

(二)被摧毀的鄉:總數三百二十個中被摧毀了三百二十個,佔百分之一百。

什麼意思呢,越方說我們攻佔了他們四個市和320個鄉,就摧毀了這四個市和320個鄉。

所以,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炮兵殲敵比例高達91%!解放軍戰士用子彈手榴彈斃傷越軍才9%。

那麼57125-×0.09=5141(人)。

5500萬÷5141=10698(發)、

你沒看錯,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平均10698發子彈才能斃傷一名敵人。(而且沒有剔除手榴彈炸死炸死越軍的數字)

我們再看另一組數據:

原14軍40師後勤部長劉士功在2014年接受採訪時披露40師的彈藥消耗:

彈藥消耗量大。從4月2日炮擊開始,到8月5日交防結束,共消耗各種槍彈169萬餘發,60毫米口徑以上各種炮彈138872發(其中團營屬炮彈71519發、師屬火炮炮彈67353發),手榴彈16679枚,共計4047餘噸。僅7月12日一天,就消耗師屬炮彈13063發,團屬炮彈13873發,各種槍彈25萬餘發,手榴彈4545枚,共計784噸。其中122榴彈炮炮彈就消耗5300餘發,平均一門炮消耗近6噸彈藥。

而14軍40師在收復老山及其後的防禦戰鬥中,取得殲敵7100餘人的輝煌戰果。

由於兩山輪戰中,雙方都是正規軍作戰,都構築了大量的掩蔽部貓耳洞等防炮掩體,我軍對越軍炮擊殲敵比例下降到70%左右,按照這個比例計算:

7100×0.3=2130(人)

169萬÷2130=793(發)

16679÷2130=7.83(枚)

1984年的兩山輪戰中,40師平均消耗793發子彈加7.8枚手榴彈斃傷一名敵人。

考慮到「7.12大捷」中殲敵人數佔40師全部殲敵人數的近半數,而當天炮兵殲敵比例很可能超過70%。

修正一下的話,將「7.12大捷」殲敵數字保守定為3000人,其餘時間40師殲敵4100,另一個數字出來了:

4100×0.3=1230(人)

(169萬-25萬)÷1230=1170(發)

(16679-4545)÷1230=7.83(枚)

即40師在「7.12大捷」以外的時間,40師平均消耗1170發子彈加9.8枚手榴彈斃傷一名敵人。

為何從1979年到1984年短短五年,我軍斃傷一名越軍消耗的子彈急劇下降90%以上?

小編分析一是由於老山前線中越兩軍短兵相接,近距離戰鬥較多,子彈命中率大幅增加,因為當時敵我戰線犬牙交錯,相隔甚至只有幾米十幾米遠;

二是1979年參戰部隊中大量是剛入伍一兩個月的新兵,連隊列訓練都沒有完成,上戰場前也就學會了開槍和扔手榴彈,射擊水平嘛,大家可想而知。1984年則完全不存在這個現象,參戰的全是老兵,甚至上來輪戰的老兵都還要先戰前訓練5個月才能上戰場。

現在大家知道了,如果自己是一名戰士,興興頭頭地帶着300發(10個滿彈匣)子彈上戰場,結果一天下來子彈打光了也沒有幹掉一個敵人,估計打個三四天打掉上千發子彈後蒙上了一個。

為什麼軍訓時好像很容易上靶才對,比如小編軍訓時5發43環,到部隊第一次實彈還是5發43環,至少平均都在8環以上嘛,脫靶是不可能的。

訓練時動作不走樣,呼吸平緩心不慌

可到了戰場上,炮彈在炸,硝煙瀰漫,有受傷的呻吟和亢奮地喊叫在時時干擾你,你還需要跑動中射擊,看見人影就摟火,打沒打中不重要,先下手為強-一梭子掃出去再說!

這樣掃射想打中敵人全靠蒙

當然戰場上也有例外,比如1979年我軍還沒有狙擊手,但孤膽英雄岩龍就擊斃越軍超過20人:

岩龍就這樣東邊打,西邊打,戰鬥了足有3個多小時,他帶的150發子彈只剩25發。打死打傷多少越軍?連里命令他一個一個算清楚,難為得他在陣地上幾乎一夜沒睡,撥弄着手指嘟噥着,最後報告:56個。

像岩龍這樣躲在敵人背後放冷槍是最容易打中目標的

岩龍能取得如此高的戰績,很大程度上緣於他躲在敵人陣地後面,處於絕佳的從背後放冷槍的位置,幾乎沒有什麼正面對敵的心理壓力;另外他本身就是優秀射手,考核中9發87環,56半也適合打精度射擊。

結語:

無論1979年我軍戰士要上萬發子彈才能斃傷一個敵人,還是1984年1170發子彈斃傷一名敵人,都已經很不錯了。實際在戰場上,美軍、俄軍、烏克蘭軍消耗的子彈更多,相對來說,解放軍斃傷一個敵人消耗的子彈應該算最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