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玩羊了個羊會「上頭」?專家解析:陷入多巴胺陷阱

最近,身邊有多少人連夜奮戰,只為一個小遊戲。號稱「通關率不到0.1%」的堆疊式消除遊戲「羊了個羊」火遍全網,讓玩家們「痛並玩着」。適當玩些休閒遊戲,可以發泄身心壓力,但《羊了個羊》在難度設置和遊戲設定方面的確存在一些成癮機制。心理專家告訴記者,其實很多遊戲都會讓人產生上癮,陷入「多巴胺陷阱」。

1 為何被「套牢」?把控情緒價值

最近,你被「羊了個羊」套牢沒?第一關作為教學關卡,上手非常容易。然而真正的考驗是從第二關開始,難度從「新手」跳躍到「史詩級的難度」。不足0.1%的通關率,瞬間激起了大家強烈的「挑戰欲」。又因為其中出現為省份而戰的玩法,更是引起大家「我為家鄉爭光」的榮譽感,和不拖家鄉後腿的勝負欲,紛紛迎難而上。一次過不了,為了「續命」,不得不看廣告。「羊了個羊」讓玩家們在「想玩」「血壓升高」「自我懷疑」「還是想玩」間來回橫跳,最終還是在「越氣越玩」的複雜心情驅使下反覆挑戰、觀看廣告。

甚至因為短時間太多玩家集中湧入,火爆程度遠超預期,導致服務器3天崩了兩次,公司不得不開出重金,急招後端服務器開發人員。短短几天之內,遊戲攻略、外掛乃至盜版層出不窮。警方還緊急提醒,謹防冒充「羊了個羊」客服人員、銷售道具、復活次數等進行電信詐騙。

乍一看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羊了個羊」為何成為短期內市場上最賺錢也最賺流量的遊戲?心理專家表示,玩遊戲發朋友圈的動機由分享最高戰績,轉變為吐槽與不甘,這種玩法其實就是在遊戲設計的過程中,通過深刻洞悉心理的邏輯來讓用戶「入套」。遊戲仍然是遊戲,只是包含多個屬性,包括社交屬性、攀比心理以及賭徒心理等等,通過精準把控情緒價值,驅動用戶去試玩遊戲關卡。

2 為啥如此「上頭」?掉入「多巴胺陷阱」

「羊了個羊」,為啥能如此「上頭」?有觀點認為,在「羊了個羊」的游戲裏,玩家們「痛並玩着」的心理更像是心理學上的「老虎機效應」:用簡單操作,換取「0.1%的通關率」,實現心理需求的「以小博大」。採訪中,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江蘇·南京12355心理專家智庫成員、南京交通技師學院教師韓寧告訴記者,「很多人慾罷不能,並不是這個遊戲有多新穎,其實就是連連看的升級版;也不是這個遊戲多好玩,很多人根本玩不來,連第二關都過不去。但是為什麼大家還放不下來呢?這就是典型的上癮了。」

韓寧分析,「過不了關,心理不舒服,你就會分泌多巴胺,用來安撫我們的情緒。而分泌多巴胺這個過程會讓我們覺得快樂。於是會再一次進入遊戲,不斷重複這個過程。副作用就是耐受性閾值提高,我們的身體逐漸適應,分泌多巴胺也就越來越少,你需要更大的刺激或者是更長久的刺激,譬如不斷延長遊戲時間,才能夠獲得新的多巴胺。」

再加上,這個遊戲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它有一定的社交功能,「也正是因為這種朋友圈的分享和排名,讓你對這個遊戲始終有一種剪不斷的牽絆,當你想放棄的時候,朋友熱聊這款遊戲時,你又會不自覺地玩起這個遊戲,於是再次陷入多巴胺陷阱。」

3 生活中該如何「戒癮」?不妨學點行為心理學

其實許多此類小遊戲的開發是符合成癮機制的,很多玩家不知不覺掉入「成癮陷阱」。這些小遊戲的設計往往出於「收割」一波流量的目的,只是短期爆紅,伴隨社交話題的漸漸平息而慢慢消失,生命周期也越來越短。

「除了小遊戲,生活中,有些人還會對其他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上癮』,譬如酗酒。」韓寧說,不妨用行為心理學分析下戒癮為啥難?「設想一下,會在什麼情況下酗酒,其實多數在苦惱、鬱悶、疲憊、煩躁、恐懼、不安、興奮、激動等情緒波動下,這個時候需要轉移注意力,會選擇通過外在的行為方式實現,當這些行為不足以轉移時,更有甚者還會選擇自我傷害。」

問題來了,如果我們不選擇外在行為幫助,能調節這些情緒嗎?回答是「可以」。韓寧介紹說,其實我們自身的調節機制會自發幫助我們,但是需要給這些機制一些時間。這個調整期有些緩慢,這種緩慢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比如你加速跑,突然停下,再突然加速跑,你的身體各個器官都會超負荷,甚至會威脅生命。其實情緒也是一樣,大喜大悲也會危及我們的生命安全。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聰明的機體,會避免過激的方式,才會緩慢治療我們劇烈的情緒變化。

可是我們等不了這麼一個緩慢的過程,非常渴望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迅速恢復正常,就一定會藉助外界的力量來幫助自己,但治標不治本。真正的決定作用來源於我們自身,是我們各器官機能的調節,幫助我們緩解相關不良情緒。當我們感覺到稍稍舒服些的時候,並不是靠外在行為,而是內在自我的變化帶來的。但是很多人意識不到內在的自我變化,認為是外在的行為給我們帶來了改變。於是就愛上了這樣的行為,覺得這個行為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並形成條件反射,最後只要自己有了一點兒情緒變化,就會做出相應的外在行為。

我們如何利用這種機制讓自己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呢?韓寧建議,當我們情緒產生劇烈變化時,我們可以選擇一些積極的行為,並將這些積極的行為變成我們的「習慣」。比如可以選擇適當的健身、跑步、閱讀、聽音樂等。要牢記的是:治療我們情緒的並不是這些外在行為,而是我們自身的生理調節機制。我們需要藉助這種調節機制,讓我們有積極行為的「習慣」。

(原標題:為何玩羊了個羊會「上頭」?專家:陷入多巴胺陷阱)

來源:央視網 據揚子晚報 記者 張楠

流程編輯:TF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