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能太精明,太精明則沒有朋友,只有樹敵無數。
做人不能太糊塗,太糊塗則被人欺負,沒有好果子吃。
太過於精明,以及太過於糊塗,其實都是兩個極端。只要是走了極端,就一定會碰壁。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物極必反」的。
就跟吃飯一樣,你不吃飯,就會餓肚子。可要是吃太多,又會撐肚子,影響了腸胃。可見,適可而止,才是最好的選擇。
為人處世也是如此。該精明的時候,要精明。而該糊塗的時候,要糊塗。兩者合一,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人在單位,太精明不好,太糊塗也不好,而這樣做最好。

一、凡事,最好「三七分」。
相信我們都聽過一句話:「為人只說三分話,不敢全拋一片心。」
跟任何人打交道,說三分/七分的真話就行了。至於其餘七分/三分的真話,最好埋藏在心底,不要讓任何人知道。
說話如此,做事也是如此。跟別人合作,沒必要完全相信別人,相信別人三分/七分就行了。還有七分/三分,理應要有防備之心。
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就是這個道理。你不傷害別人,不代表別人不傷害你。有可能,別人對你就沒有好態度。
尤其是在職場裡邊,大家的關係,說得好一點,就是同事。而說得現實一點,就是「同行如敵國」。大家都存在競爭關係。
與人相處,不需要太真誠,也不需要太虛偽。真誠跟虛偽,其實可以二合一。該真誠的時候,可以真誠。該虛偽的時候,盡量隱藏。三七分,恰好合適。

二、大事上要精明,瑣事上該裝傻。
面對大事,比如說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事兒,保持精明的態度,這是最恰當的選擇。
可要是在大事面前糊裡糊塗,基本上都會碰釘子、吃大虧。因為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大事,容不得有半分的猶豫和糊塗。
面對瑣事,比如說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之事兒,保持精明的態度,這是最錯誤的選擇。
試想,生活中的瑣事那麼多,天天計較,我們計較得過來嗎?肯定是計較不過來的,只會疲累身心,甚至於到處得罪人。
可見,精明的態度是需要的,糊塗的態度也是需要的。前者,用來對待大事;後者,用來對待瑣事。面對不同的事兒,要有不同的態度。
在這方面,很多人都腦子一根筋,轉不過彎來,就容易一套方法論走到底。殊不知,一套方法論走到底,只會碰釘子。懂得變通,才是王道。

三、既要一笑置之,也要守住底線。
上文說過,人不能一套方法論走到底,而應該學會變通。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舉個例子。日常無事發生,那就隨心過日子。哪怕跟別人鬧出了什麼小矛盾,在不傷及自身的情況下,最好一笑置之。
之所以要一笑置之,就是因為人情社會講究的,是「伸手不打笑臉人」。對於保持笑意的你,別人非但不會得罪,還會恭敬有加。
首先,你一笑置之,沒有其他的情緒,別人看不透你;其次,你一笑置之,給了別人一定的面子,別人覺得你會做人,就不會為難你。
當然了,一笑置之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還要守住自己的底線。可以在小矛盾面前讓步,但一定不能在底線、原則面前讓步。
假設,別人坑你,想要你去背黑鍋,那你是背呢,還是不背呢?這個時候,就不能一笑置之了,而應該硬氣拒絕。凡是危及到自身的事兒,都強硬懟回去。

四、再有道理,也應該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俗話說:「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必要搞得太僵。除非,今天就選擇辭職,離開單位,未來跟這些同事、領導,不再相見。
如果沒有辭職,還需要繼續在這個單位上班,那最好「人情留一線」。給別人一點台階,也給自己一點餘地。
有道理,也不應該將別人逼到盡頭。一旦將別人逼到盡頭,就容易惹來別人的反撲。到那時候,就真的兩敗俱傷了。
我們去到單位上班,不過是為了「求財」罷了,而不是為了求氣。在沒有傷害自己的情況下,跟別人和和氣氣,廣結善緣,才是最好的選擇。
計較,肯定是要計較的,但不能太計較。再怎麼占理,也要適可而止,不能將別人逼到絕路。畢竟,在未來的某一刻,迴旋鏢,有可能打到自己的頭上。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