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戰犯管理所之後,黃維和他第十二兵團的部將們見了面,但是第十軍軍長覃道善、第十八軍軍長楊伯濤、第八十五軍軍長吳紹周,以及王岳、王元直、尹鍾岳、夏建勣、潘琦等副軍長、師長,對他這個兵團司令都沒有好臉色,後來又紛紛撰文說黃維頑固透頂指揮無能,弄得黃維成了孤家寡人,只好以研究永動機為名逃避學習,也避免了在學習時被圍攻。
當時很多十二兵團將官都認為兵團司令應該是「狡詐如狐」的胡璉,而不應該是「書獃子」黃維,因為黃維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只會按照教條打蠢仗、打死仗,甚至連逃跑都不會。
十二兵團的軍長師長都中意胡璉而輕視黃維,也不是沒有原因的,胡璉在某些方面,確實比黃維「高明」一些,比如黃維被包圍後,胡璉就曾向老蔣獻上一計,老蔣聽了大為贊同並且「依計行事」。
老蔣和胡璉機關算盡,為何沒能改變十二兵團覆滅的命運,這倒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黃維在《第十二兵團被殲紀要》中承認,他當第十二兵團司令官是趕鴨子上架,也是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兵團理應以胡璉任司令官。但是,因為整編第十八軍在華中『剿總』白崇禧指揮之下,白對陳誠和第十八軍有成見,對胡璉屢有攻擊,蔣介石不得不另外派人任第十二兵團司令官。在此情況下,蔣介石叫林蔚向在上海養病的陳誠徵詢第十二兵團司令官人選的意見,陳誠舉我出任,何應欽向來對我不滿,因此何、白曾一度表示反對以我出任。由於參謀總長顧祝同的支持,所以才決定由我任司令官,胡璉任副司令官。」
黃維多次在十二兵團軍事會議上聲稱自己這個兵團司令只是暫時的,過一段時間就會交給胡璉,這一做法愚蠢至極:大戰在即,軍心穩定是第一要務,他這個兵團司令總說自己是臨時工,手下的軍長師長會怎麼想?
胡璉對黃維的說法也很不滿意:你說讓給我就讓給我,我豈不是很沒面子?
胡璉一氣之下,乾脆假裝牙疼需要治療,甩下第十二兵團拂袖而去,在其後的日子裏,胡璉也是在南京和前線之間飛來飛去,每次回到前線,都說自己帶回了老蔣的指令,黃維這個兵團司令成了提線木偶:胡璉離開,他就六神無主一動不動,胡璉「轉述」老蔣的命令,黃維不管戰況如何,都遵照執行——鬼才知道胡璉傳達的是不是老蔣的命令。
老蔣一向喜歡微操,經常越過兵團司令直接給軍長師長下命令,現在有了胡璉這個「通訊員」,他指揮起來更是「得心應手」,胡璉也不停地向老蔣獻計獻策,直到黃維被圍在雙堆集,胡璉還是能坐着小飛機到南京面見老蔣,並獻上自己的錦囊妙計。
楊伯濤《第十八軍從進攻到被殲》中回憶:「第十二兵團被圍後,蔣介石聽到胡璉沒有在部隊,立刻電胡到南京召見。蔣介石問胡有什麼辦法導致第十二兵團轉於有利的態勢。胡認為這次作戰,共產黨傾其全力,規模空前,是國共兩黨最後的大決戰;如這一仗打勝了,可以憑江淮之阻拱衛南京,與共產黨平分天下,再圖反攻。建議蔣介石放棄北方,固守南方,集中全力打勝這一仗。胡認為第十二兵團能夠堅守一個時間,等待援兵的到達。」
胡璉給老蔣獻上的這條「妙計」,實際是張靈甫困守孟良崮的翻版,也是馬謖趙括的紙上談兵:雙堆集只有兩個小土堆是制高點,還不如孟良崮易守難攻,想讓黃維兵團在一馬平川擋住解放軍排山倒海般的進攻,豈非痴人說夢?
胡璉不靠譜的想法,老蔣居然大為贊同,他滿口許諾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軍隊,對包圍黃維的解放軍來一個反包圍,讓胡璉趾高氣揚地跑到雙堆集,命令黃維「死守待援」。
據黃維和楊伯濤、覃道善等人回憶,第十二兵團剛被包圍的時候,拼了命是能逃出去的,至少也能跑掉一半——最後黃維楊伯濤覃道善等人被俘,十二兵團還是跑出了兩千多人,要是早點跑,可能連黃維也跑掉了,
胡璉跑到雙堆集給黃維打氣,眼看雙堆集要守不住,黃維又讓胡璉飛回南京,向老蔣請求逃跑,但是您絕對想不到胡璉跑回南京之後,跟老蔣做了什麼:「十二月七日胡飛抵南京見蔣,把雙堆集的情況如實報告。蔣說:『我調的援兵已到達浦口,即開赴蚌埠參加李延年兵團,後續部隊可源源到達,希望你們繼續堅持一個時期。』 八日晚,蔣介石邀宋希濂、胡璉、蔣經國等同進晚餐,餐後放映電影《文天祥》,九日胡飛返雙堆集,臨行蔣介石令侍從室送了一大批煙酒水果之類,給黃維及各軍師長享用。」
有人說胡璉此次回到雙堆集,是帶着老蔣允許撤退的命令的,但那顯然不符合常理:其一,如果老蔣真允許黃維突圍,就不會說援兵已經在路上;其二,如果老蔣已經做好了接應黃維突圍的準備,就不會讓胡璉帶去那麼多煙酒糖果;其三,撤退的命令,連楊伯濤和覃道善、吳紹周也不知道。
楊伯濤在回憶錄中抱怨:「胡璉回到雙堆集將蔣介石准第十二兵團突圍的決定告知黃維,但兩人研究結果,認為突圍必須有強大空軍協助和固鎮方面的策應,否則是兵團單獨行動,殊不可能;還認為第十二兵團突圍後杜聿明更為危險,決定等南京空軍布置就緒後再作行動,沒有把突圍企圖告知各軍長。因此覃道善和我等還認為是蔣介石不準突圍,非常怨恨。」
綜合分析被俘人員的回憶,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老蔣給胡璉的命令,其實是想再等一等、看一看,實在不行才可以逃跑。
這個結論是有時間線為佐證的:胡璉是十二月九日回到雙堆集的,黃維是在十二月十五日才下達的突圍命令,如果老蔣有令突圍,還用等六天之後才開始跑?
黃維和胡璉極力替老蔣辯解,但是我們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老蔣像袁紹一樣「見事遲」,也過於相信手下的能力和忠誠,他指望的「援黃部隊」,一個都沒趕到預定位置,黃維實在支撐不住,這才下定決心逃跑。
因為逃跑太過倉促,甚至可以說是毫無準備,所以逃得毫無章法,第十軍軍長覃道善回憶:「突圍命令下達後,各部隊頓時引起騷亂,有的為了保命,竟不顧規定時間而提前逃走。在這種混亂不堪的情況下,根本就不能形成有組織的突圍戰鬥。第十八師師長尹俊在小王莊東北打開了一個缺口逃出重圍,第七十五師師長王靖之向東逃脫。我率第一一四師殘部在第十八師後跟進時,解放軍已將缺口堵上,官兵全無鬥志,紛紛繳槍就俘。我與第一一四師師長夏建勣一同被俘。」
通過覃道善的回憶,我們可知黃維事先並沒有做突圍部署,覃道善人長得胖,說話也比較厚道,只說有人不顧規定時間提前逃走,卻沒說提前逃走的就是黃維和胡璉。
楊伯濤一向瞧黃維不順眼,所以他直接指名道姓:「黃維、胡璉怕坐戰車在夜間行動不了,逃不了命,下午四點多鐘就命令第十一師和戰車部隊開始突圍,他倆跟着在後面衝出,根本沒通知覃道善和我。直到我等得不耐煩,出外瞭望的時候,才發現西北亂成一片。派人聯絡,才知道黃維、胡璉已經走了。」
胡璉跑掉了,黃維沒跑掉,跑掉的胡璉後來居然當上了重新組建的第十二兵團司令,還對前來討要撫恤金的黃維妻子冷嘲熱諷,全忘了黃維之所以沒能突圍,就是因為他向老蔣獻上的那條「張靈甫守孟良崮」之計。
再嚴密的包圍圈,也能逃出幾條漏網之魚,比如覃道善手下的第十八師師長尹俊,率部逃脫後,晉陞十八軍中將軍長,後來還晉陞二級上將,胡璉比他高一級,是一級上將,四顆星。
黃維這個書獃子,對老蔣是唯命是從,對胡璉也是言聽計從,而狡詐如狐的胡璉,在淮海戰役期間的表現,也是荒唐可笑:張靈甫已經在孟良崮被殲滅了,他向老蔣獻計,要求黃維死守待援當誘餌,是不是存心要看黃維的笑話?胡璉向老蔣獻上的這條「妙計」,如果老蔣不依計而行,黃維是不是就能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