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青為何不願葬在韶山?他臨終前叮囑:把我送到媽媽身邊

2007年,毛主席的次子毛岸青病重,他在病床上說的最多的不是對生命的不舍,而是說:「我想媽媽了!」他反覆叮囑妻子邵華和兒子,不要把自己送回韶山,要把自己葬在媽媽楊開慧身邊。

按理說毛岸青葬在祖地韶山或是八寶山是比較合適的,為何他要和媽媽楊開慧葬在一起呢?許多人對此難以理解,其實只要稍微了解一下毛岸青的成長經歷就不難理解,他對媽媽楊開慧有着深深的眷戀之情。

1901年11月,楊開慧出生在湖南長沙市長沙縣,她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楊昌濟,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楊開慧成長為了一位具有進步思想的新女性,後來她和青年時代的毛主席相識相戀。

1920年冬,楊開慧和毛主席正式結為夫妻,兩人的婚禮沒有彩禮和嫁妝,有的是為共同理想而奮鬥的精神和默契。1922年,楊開慧入黨了,是第二位女黨員,同年10月,她為毛主席生下第一個兒子毛岸英。

1923年11月,楊開慧生下了次子毛岸青,她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支持毛主席工作。1925年2月,楊開慧和毛主席回到韶山,協助毛主席創辦了韶山第一家農民夜校,在她的協助下,韶山建立起了多所農民夜校。

1927年4月,楊開慧生下了第三個孩子毛岸龍,不久後毛主席離開了他們母子,前往湘贛邊領導了秋收起義。此後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楊開慧帶着三個孩子們四處漂泊的生活。

有時候楊開慧會「消失」幾天,孩子們則被暫時托給友人或是親戚照顧,從毛岸青記事起,他就對勤勞善良的母親格外依戀,每次母親離開後,他最期盼的就是再次見到母親,每次回來楊開慧都會給孩子們帶點小零食。

1930年10月,湖南軍閥何鍵參與「圍剿」紅軍遭受重創,部隊損失慘重,何鍵打不過紅軍咽不下這口氣,就想找毛主席的家屬出氣。在軍閥何鍵的授意下,特務把楊開慧抓進了長沙陸軍監獄。

在獄中敵人對楊開慧進行了5次審訊,遭受酷刑的楊開慧始終堅貞不屈,敵人對她無計可施,最終在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被殘忍殺害,年僅29歲。當時毛岸青7歲了,他已經能記事了。

當楊開慧的遺體被接回家中時,毛岸青哭得撕心裂肺,他趴在楊開慧的遺體上哭喊着「媽媽」,久久不願分開。此後毛岸青變得不愛說話了,好在有哥哥毛岸英照顧他,給了他心靈上的慰藉。

後來為了安全考慮,他們三個孩子被送到了上海,交給了一位黨內的同志照顧,期間弟弟毛岸龍不幸因病夭折。由於組織人員的撤離,毛岸青和哥哥一度在上海流浪,直到1936年他和哥哥一起被送往蘇聯。

此後毛岸青在蘇聯和哥哥相依為命,十幾年後哥哥犧牲,再次給了毛岸青沉重的打擊,也讓他對母親楊開慧的思念更加濃烈,也成為了他一生的執念。2007年3月,彌留之際的毛岸青仍在念叨着母親。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在北京病逝,享年84歲。遵照毛岸青的臨終遺囑,2008年年底,妻子邵華帶著兒子一起,把毛岸青的骨灰送到了湖南板倉烈士陵園,安葬在楊開慧的身旁,毛岸青終於重新回到了媽媽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