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制,從隋文帝創立,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結束,歷經一千三百多年。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古代「高考」也不斷在革新,其中有三大鼻祖,特別值得我們紀念。
古代高考的「理論鼻祖」--孔子
說到古代高考,先要從孔子說起,他是古代高考的理論鼻祖。
在孔子之前,官吏的產生是通過「世卿、世祿」制度。所謂的「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的國君及其下貴族,他們世代連任卿這樣的高官,永遠秉承父死子繼的規則。
相對於「世祿」,也就是說,還是上面這些貴族們,他們世代享受各種權利,包括土地、賦稅收入等。
簡單來說,就是在拼爹,只要你有貴族血統,生在貴族之家,你就永遠過着人上人的生活,反之,一輩子只能做奴隸。
《論語》里有一句話,叫作「學而優則仕」,意為學習好了就去當官,但學習到什麼水平可以去做官呢?這裡就存在一個考核的標準,最公平的方法就是參加考試,以此來檢驗是否達到了可以當官的水平。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被後世認為,是古代科舉制度的理論基礎,實際早在科舉制度產生前,秦漢時代的察舉制就已經體現出了對人才的考核,比如注重在德行方面的考核,直至科舉制的誕生,官方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廣泛化。
古代「高考」的實踐鼻祖--隋文帝父子
如果說孔子是古代高考的理論鼻祖,那麼隋文帝就是當之無愧的「實踐鼻祖」。
在隋朝之前,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從察舉制過渡到九品中正制,但都是通過舉薦的方式選拔人才,而且對門第有要求,由此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隋文帝始創科舉制,規定採用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設立不同的科目進行考試,還要求各州每年都要向朝廷推薦貢士三人,這項選拔人才制度的建立,讓寒門子弟看到了通過考試改換門庭的希望。
隋文帝死後,其子隋煬帝楊廣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隋煬帝被後世列為暴君,實際對他有些不公平,他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小的作為。
除了在科舉制上的建樹,修建京杭大運河,也是一項千秋偉業;三征高句麗,也是為解除國家安全威脅。 不過他好大喜功,橫徵暴斂,不體恤百姓,也是真的。
古代「高考」封卷制度鼻祖--武則天、陳靖
科舉制度在唐朝得到了高速發展,特別是在武則天時代。武則天要上位,要獲得官員的支持,原李唐舊貴是不可能支持她的,於是,就只能扶持新貴,讓大量的寒門子弟入仕,以此來增加自己的政治籌碼。
大力發展科舉制度,雖然激發了寒門子弟考試的熱情,但也引來了不少投機取巧的考生。
比如一些有錢有勢的貴族家庭,為了取得好成績,不惜通過徇私舞弊的手段來獲取入仕的資格。
如果這樣,不僅破壞考試製度,而且朝廷花大氣,卻沒有招到真才實學的人,也是挺浪費資源的。
武則天在位時,為了防止學子們串通考官作弊,於是就發明了「糊名法」,就是在考試時把試卷卷首的考生名字糊起來,這樣一來,就杜絕了考官通過辨認學生名字作弊的問題。
所以說,武則天是古代「高考」封卷制度的鼻祖。
但是武則天的這個方法並沒有被廣泛推廣,直到宋代時,大臣陳靖才向宋太宗提出糊名的建議,得到了太宗的批准,「糊名考試」法才被確定下來,這項制度在現代高考中仍在延用。
但也有人反對,認為糊名糊上了名字,文章雖好,但人品不行,又作奈何,比如大文豪范仲淹就有這樣的疑問。
後來為了防止考官以辨認筆記的方式作弊,甚至發明了「謄錄法」,就是把考生的試卷重新再抄一遍,然後再加以評判。
在武則天當朝時,她還開創了武舉考試。公元702年,習武之人可以公開參加科舉考試,由兵部主持,考試科目包括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翹關、負重等。
武藝高強是一方面,長得帥、頭腦清楚、口齒伶俐、年輕、有統兵才幹也是加分項。
歷史上最牛的武狀元就在唐朝,就是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他是武狀元中唯一兩度拜相的人。
古代「高考」也有加分制度
在我們現代高考中,有不少加分項,比如學科競賽獲將者可以加分,體育、藝術特長生也有加分,還有烈士子女、邊遠地區、少數民族、歸僑子女等,都有可以加分。
在古代科舉也有加分現象,比如同樣水平的文章,如果你字寫得好,也是加分項,會被優先錄取。
古代是用毛筆書寫,因寫得好有加分政策,所以考生們練字的積極性也特別高。
從隋唐科舉創立,到清末科舉廢除,一共產生了約七百多名文武狀元,近十二萬進士,數百萬舉人,同時還有一批大書法家。比如宋代的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 蔡襄,就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佼佼者。
科舉制度的終結者:八股文
八股文在明清時期非常盛行,唯一用途就是科舉,關係到一個人能不能中進士陞官,可見其重要程度。
明代八股文試題取自《四書》,它不需要作者發表自己見解,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嚴格要求和限制,你只要「依經按傳」即可。
由於取題於《四書》也就數十個,又不需要闡發己見,所以,鄉試、會試的考題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個。
於是,各級學校專門開設培訓班,就講那幾十個考試題目。所以說,八股取士並不利於吸收創造型的人才。
還有一些投機考生,為了走捷徑,乾脆請善做八股文的儒士猜題,然後預先做好八股文,將它熟讀死記,到考場上時,只要把背熟的八股文謄寫一遍即可,有時也能僥倖考中。
清朝的大思想家顧炎武就特別反對八股取士,在康熙時代也曾一度取消了它,但苦於沒有更好的方法選拔人才,之後又只好恢復。
這種沒有創造力的科舉制度,於1904年終於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綜上所述,古代科舉制度從創立到結束,經歷過輝煌,也有不少好的方法延用至今,最後因八股取士走入死胡同退出了歷史舞台,但那些為科舉製做出貢獻的鼻祖們,仍然值得我們紀念,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考試的公平性才進一步體現出來。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