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中,尤其是武俠小說里,主角或者是核心角色落得身體殘疾的設定可以說是不合常理的,畢竟對於行走在刀尖上的他們而言,若是身體落得殘疾,實力不免大打折扣,甚至別說是與人爭雄了,哪怕是活下去,就成問題,作者通常不會這樣處理。
但在金庸創作的《神鵰俠侶》中,那主角楊過就被郭芙斬斷了一條手臂,不過這件事雖然對楊過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卻也讓楊過得神鵰相助,成為了後來的「神鵰大俠」,所以楊過斷臂的橋段屬於是劇情需要。

(潘金蓮、武松劇照)
而《水滸傳》中,那武松斷臂的橋段則略顯突兀,施耐庵為何要賦予武松這位如同「主角」一般的好漢如此悲涼的結局?
一、戰無不勝的武松
說武松是《水滸傳》里的「主角」,肯定會有人不同意,因為很簡單,《水滸傳》是一部群像戲,壓根就沒有所謂的「主角」,這倒不假,但若以戲份而論,武松絕對算得上是得到了如同主角一般的待遇。
其實與多數人印象中「武松登場即巔峰」的狀態不同,武松初登場時是很落魄的,他不過是躲在柴進府上的一個避難之人,後來經歷了「景陽岡打虎」事件才成了世人心中的大英雄。
而這種小人物的成長過程就是讀者最喜聞樂見的,因此武松這個角色能讓讀者有極強的代入感,隨着他打虎、殺嫂,乃至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都讓人看到了他英雄的一面。
甚至後來的武松還有很多十分誇張的操作,比如他只是個步軍頭領,但在面對馬軍將領的時候,他也能戰無不勝。

(武松殺嫂劇照)
征遼時,面對耶律得重,他就上演了以下克上的戲碼,說是:「卻說魯智深引着武松等六員頭領,眾將吶聲喊,殺入遼兵太陽陣內。那耶律得重急待要走,被武松一戒刀掠斷馬頭,倒撞下馬來。揪住頭髮,一刀取了首級。」
還有在征方臘時,那貝應夔也同樣是馬軍將領,卻在武松面前變得不堪一擊:「武松奮勇直趕殺去。忽地城門裡突出一員猛將,乃是方天定手下貝應夔,便挺槍躍馬,接住武松廝殺。兩個正在弔橋上撞着。被武松閃個過,
你看這是何等誇張的戰鬥力?
然而當故事發展到結尾之時,施耐庵卻寫出了令人錯愕的橋段。
二、突兀的斷手情節
武松在與鄭彪交手時,那包道乙操控飛劍,斬斷了武松的手臂。
此時書中只道:「武松一路殺來,正與鄭彪交手。那包天師在馬上,見武松使兩口戒刀,步行直取鄭彪。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劍來,從空飛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暈倒了。卻得魯智深一條禪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時,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將斷,卻奪得他那口混元劍。武松醒來,看見左臂已折,伶仃將斷,一發自把戒刀割斷了。」
這段劇情發生於原著第一百一十七回,也就是說,僅僅三回之後,故事就畫上了句號,此時征方臘的故事也已經接近尾聲了,對於梁山一方而言,也到了打掃戰場的階段了。
換言之,武松是否斷臂,壓根不影響後續的劇情發展,他此時斷臂,與《神鵰俠侶》中楊過斷臂引出後續的一系列事件是不一樣的,這斷劇情是毫無意義的。
甚至是不符合邏輯的,就因為武松的臨場應變能力遠非魯智深所能相比,當初張清的飛石能打到魯智深,卻打不到武松,此時怎麼反過來了?顯然,施耐庵此時甚至都已經開始淡化劇情邏輯了,就是要讓武松斷臂。
所以施耐庵這麼寫的目的是什麼?
或許很簡單,只是為了「懲罰武松」,是的,就因為武松曾經也犯了過錯。
三、種豆得豆
施耐庵在原著第四十五回中就提到過這麼一首詩:「朝看楞伽經,暮念華嚴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經咒本慈悲,冤結如何救。照見本來心,方便多竟究。心地若無私,何用求天佑。地獄與天堂,作者還自受。」
簡言之,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意思,一個人種下了什麼因,就會收穫什麼果。
如此看來,武松的凄慘結局,也必然是因為他做了什麼不好的事。
比如他與潘金蓮的那些事。

(武松喝酒劇照)
當年武松回鄉後才發現哥哥娶了個貌若天仙的嫂嫂,此時書中提到一個細節,武松是注意到了潘金蓮的美的。
說是:「武松看那婦人時,但見:眉似初春柳葉,常含着雨恨雲愁;臉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風情月意。纖腰裊娜,拘束的燕懶鶯慵;檀口輕盈,勾引得蜂狂蝶亂。玉貌妖嬈花解語,芳容窈窕玉生香。」
當然,後來武松確實是做為了幫哥哥報仇,做出了殺嫂之舉,但當初他與潘金蓮喝酒時,卻沒有那麼狠心。
事實上他是一再忍讓,甚至都有些放任潘金蓮的意思。
比如這段:「那婦人起身去燙酒,武松自在房裡拿起火箸簇火。那婦人暖了一注子酒,來到房裡,一隻手拿着注子,一隻手便去武松肩胛上只一捏。」

(潘金蓮、武大郎劇照)
這時,他們的互動已經十分曖昧了,可武松最終也只是斥責了潘金蓮一番,他沒有狠下心殺了潘金蓮,也沒有勸哥哥休妻。
正是因為他這片刻的惻隱之心,害得哥哥最終落得那般結局。
但歸根結底這事還得歸咎於潘金蓮是個毒婦,因此武松雖有過錯,卻罪不至死,施耐庵只讓他經歷斷手之苦,也應了他在原著中留下的那首詩。
正是: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