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網紅「阿大蔥油餅」開業近一月,老闆吳志勇:10元一個有的賺,但壓力不小

沉寂了兩三年之後,吳根存的兒子吳志勇帶着「阿大蔥油餅」回歸大眾視野。

4月25日,門店在上海石門二路65號正式開業,隨後迎來不少關注和討論。在眾多稱讚和好評聲中,吳志勇也受到不少質疑,有食客認為10元一個餅定價偏貴,也有人質疑重新開店是在售賣情懷。

 

吳志勇與父親「阿大」吳根存在店鋪門口。圖/受訪者供圖

20世紀80年代,上海市南昌路與茂名南路街角的一排老房子里,「阿大」吳根存和家人住在二樓,一樓是維持家中生計的蔥油餅攤。

2010年世博會期間,「阿大蔥油餅」店前排隊的人群長龍不斷,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網紅小吃。小攤幾經輾轉,從南昌路的菜場轉入茂名南路的弄堂,在政府和網絡訂餐平台的支持下,又在永嘉路開店。2022年3月之後,永嘉路門店幾乎不再營業。

本次開店已近一個月,店面近況如何?客流量是否穩定?食客對蔥油餅的口味是否滿意?5月15日,九派新聞對話了「阿大蔥油餅」第二代負責人吳志勇。

【1】我的學費是父親一個餅一個餅拍出來的

九派新聞:對小時候家裡的蔥油餅生意有怎樣的記憶?

吳志勇:從小學開始,我就有父親早出晚歸做蔥油餅的記憶,小攤就開在我家樓下。爸爸身上總會有很濃郁的蔥油味道,有時我身上也有這種味道,一度讓我在學校有些尷尬。

長大一些,我逐漸感受到了父親這個工作的樂趣。大學時,父親參與了好幾檔節目的錄製,沒想到父親做蔥油餅能受到這麼多關注和稱讚,我覺得挺驕傲的。

親戚和鄰居有時跟我說,我的生活費、學費,都是父親一個餅一個餅拍出來的,心裏很感慨,現在我自己開店了,更能體會到父親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是多麼辛苦、難得,現在輪到我去扛起這個擔子了。

九派新聞:什麼時候第一次參與制作蔥油餅?

吳志勇:大概是讀高中時,我幫爸爸切蔥花但不太會用菜刀,沒切幾刀就傷到了大拇指,現在手上還有一道疤。

讀大學之後,我每周都會抽時間在爸爸的店裡幫忙。從和面學起,到攪拌油酥、包餅、煎餅、烘餅,把握火候……最大的感受就是累,真的很辛苦。

九派新聞:有預料到「阿大蔥油餅」重新開業會受到這麼多關注嗎?

吳志勇:這是開店前完全沒想到的。有很多父親當年的老食客聽聞「阿大蔥油餅」重新開業,第一時間就趕過來品嘗,甚至有坐輪椅來的98歲客人,真的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認可。現在開店近一個月了,客流量比最初少了一些,逐漸趨於穩定,但也超出我開店前的預期了。

坐在輪椅來吃蔥油餅的98歲客人。圖/受訪者供圖

開心的同時也有很大的壓力。我們不僅要在店鋪管理上精益求精,也要考慮員工的休息,目前我給店員們分了兩班,他們兩班倒,我是只要有時間就在店裡忙活。

【2】10元一個有的賺,但壓力不小

九派新聞:籌備開店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您是如何解決的?父親在這個過程中提供了哪些幫助?

吳志勇:開店前我做了很長時間的心理準備,也和家人商量了很久。起初父親有些擔心我吃不了苦,但他心裏也希望可以把自己的品牌延續下去。家人的鼓勵對我來說很重要,讓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店裡。

籌備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尋找鋪子,在上海市中心找到一家可以排油煙、做熱食的店鋪很難,最後機緣巧合將店面定在了石門二路。

 

吳志勇與排隊的食客合影。圖/受訪者供圖

九派新聞:有網友質疑10元一個蔥油餅價格偏高,你怎麼看?

吳志勇:在我父親2022年3月份關店之前,他的定價就是10元一個。

我們製作的每一個蔥油餅用的都是中糧的大豆油、五得利麵粉,包餅的時候還會放一坨板油,保證出品蔥多餅脆、用料紮實。再加上我們在上海市中心的房租、用人成本,10元一個的價格,不是沒得賺,但壓力也不小。

九派新聞:你在社交平台記錄了這幾年的經歷,被裁員過、生過病、家裡還迎來了新生命,這些帶給你怎樣的生活感悟?

吳志勇:讓我更能沉下心來了。踏實守店,要對每一張餅負責;更虛心了,網上的好評差評,我都接受。

開店以來,好評和稱讚聲不少,也有很多質疑。有顧客覺得現在的餅都是電鍋烙出來的,不如傳統明火製作的好吃,這一點其實我們也很無奈,店面是不允許使用明火的,我們為了把店開起來,只能在這方面妥協。

還有朋友提出買到的餅比較硬這個問題,有可能是我們在煎盤上一次煎了太多的餅,來不及翻面導致火候過了,確實容易燒焦、變硬,我們在積極解決這個問題,品控不好的餅堅決不會售賣。

【3】希望「阿大蔥油餅」成為真正的老字號

九派新聞:有人說「阿大蔥油餅」是在售賣情懷,您想怎麼回應這種說法?

吳志勇:「阿大蔥油餅」確實是不少人關於上海的城市記憶,重新開業後,新聞媒體的報道也讓我們這家新店有了「網紅效應」。但我心裏清楚,情懷是錦上添花,不能長久地支撐店鋪,我要做的是保持長期品質,保持老味道,讓顧客吃得好再來。

開店前一周,我父親在店裡親自培訓了所有的員工。說實話,蔥油餅就只是蔥油餅而已,不是什麼山珍海味,沒什麼「獨門絕技」,也不難學。但不同人做出來的口味、品控不同。所以每天結束營業後,我們都會復盤開會,針對收到的顧客反饋,尋找優化和進步的可能。

吳根存在店鋪培訓店員。圖/受訪者供圖

九派新聞:您希望「阿大蔥油餅」在未來能夠成為一個怎樣的品牌?

吳志勇:我父親是「阿大蔥油餅」這個品牌的第一代。父親年輕時因脊柱側彎落了殘疾,上海話中,駝背的「駝」和「大」同音,且他是家裡的長子,所以就起名為「阿大」。做蔥油餅的技能最初也是父親跟別人學的,但40年來,他根據食客們的喜好逐漸研究出了自己的配比。

在父親那一代,「阿大蔥油餅」已是不少人的「上海記憶」。我希望可以從我這代開始代代相傳,讓它成為一個真正的「老字號」,有持續的吸引力。我相信,最困難的時候我父親已經度過了,之後即使再遇到困難,我也會堅守下去。

九派新聞記者 李韻聰

編輯 武菲菲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