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夏日,說菰話茭白

潮新聞客戶端 孟祖平

夏季,水田中的茭白,枝葉高大、青翠,暖風過處,泛起層層綠波。此時,茭白頸部肉質尤為脆嫩,是江南一帶鮮美的食材,剝去外殼後,豐腴肥美,瑩潤如玉,玲瓏可人。

茭白,因根交結、莖部嫩白,故而得名,最初由野生菰(gū)草演變而來。菰草又稱葑草,早在《詩經·邶風·谷風》詩句「采葑采菲」中就有記載。葑,在古代又稱蔓青,葉和根、莖均可食用,遠古時期,人們將其腌漬成菹菜,作為祭品,供以祖先。

江南水鄉,湖泊水澤、水田眾多,野生葑草叢生,夏季青翠蔥鬱,搖曳生姿,枝葉繁茂,抽穗後,開出淡紫紅小花,結成深紫色籽實。後來,中華祖先在人工栽培的時候,發現菰草夏季會感染菰黑粉菌,不能開花結果,卻能分泌出一種異生長素,刺激莖部不斷膨大,形成潔白色紡錘形肥嫩肉莖,古人發現,其味道鮮美無比,便將其作為蔬菜,古稱菰菜、菰首和菰手。

茭白自古為美食

茭白,是夏季美味,水中佳蔬,鮮嫩肉質,口感爽滑、清香,食之回味無窮,因味道與冬筍相近,故又稱菰筍和茭筍,明末史學家、文學家張岱,祖籍紹興,對茭白讚譽極高,稱茭白「其嫩如玉,其香如蘭,入口甘芳,天下無比。」

茭白善於調和百味,可與各種食材搭配,無論是炒、燉、煮、煨,都能做成柔滑、爽口之美味佳肴。其中,與滑軟肉片一起,可謂絕配,鮮嫩爽脆。清代美食家袁枚隨園食單》中記述,茭白切塊炒肉、炒雞,醬醋炙之,味道尤佳;清代薛寶辰《素食說略》中說,茭白以高湯加鹽、料酒煨之,亦很清腴;切芡刀塊,以油灼之,搭芡起鍋,尤為脆美。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是一位美食家,他有一道自製私房菜,是將昂嗤魚和茭白同燒,味道極鮮。

小時候,奶奶常用茭白做成許多菜肴,茭白與青毛豆一起翻炒,青白相間,清香鮮嫩;將茭白與豬肉同炒,豬肉嫩滑,茭白味鮮爽口,讓人口舌生津;將茭白與雞肉、鴨肉一起炒制,能使菜肴入味留香。杭州有道著名的麵食,名叫「片兒川」,調味食材主要由雪菜、筍片、瘦肉等食材組成,其特色在於鮮美,小時候,特別喜歡吃奶奶做的片兒川,在鮮筍斷檔之季,奶奶常用茭白替代,茭白鮮美如筍,味道可與鮮筍媲美。

茭白有「水中人蔘」之美譽,是江南「水中八仙」(蓮藕、蒓菜、茭白、菱角茨實慈姑、荸薺)之一,自古是葯食兼具、滋補頤養之佳品。中醫認為,茭白甘甜,微溫,利尿止渴,清熱通便,醒酒解毒,能補虛健體,消除煩惱。現代研究發現,茭白含有可抑制黑色素形成的成分,對美白肌膚,很有好處。在古代,茭白成熟後,內部黑粉真菌會形成粉狀黑色的冬孢子,古人常用來畫眉、染髮。

茭白自古有特殊寓意

茭白頸部肥壯,自古有富足、財源滾滾等美好寓意,因其色澤青白,又有清清白白、兩袖清風、潔身自好等「廉潔」象徵寓意。

菰菜與古代「蒓鱸之思」典故有關,據《世說新語》記載,西晉有位著名文人,名叫張季鷹(本名張翰),在京城洛陽為官,一年秋天,因思念家鄉菰菜、蒓菜羹和鱸魚膾等美味,滋生縷縷鄉愁,便當即辭官,回到蘇州老家,古人文人常用此典故,比喻懷念故鄉心情。

菰,在古代有多種意思,五代以前,「菰」通「菇」,有菇之意。最近,有專家認為,將「蒓鱸之思」典故中菰菜視為茭白,存有誤解。因典故出自晉代,五代以前,「菰」通「菇」,有菇之意,五代以後,菰才多指茭白。因此《世說新語》所說「菰菜羹」,並不是指茭白做成的菜羹,而是由地耳、地皮菜之類的菌菇製成。

茭白,古代最初是「五穀」

茭白之前身菰(音gū)草,夏秋季節,開花結實,籽粒細長如米,俗稱菰米,早在周代時期就被人們當作糧食,古代糧食除「五穀」外,還有「六穀」之分,在古籍《周禮》中,菰米被列為「六穀」(稻、黍、稷、粱、麥、菰)之一。據《周禮·天官·膳夫》記載,菰米是當時獻給周天子的珍貴糧食。當時,菰米飯常與用雉雞加工的肉湯、蚌蛤肉做成的醬一起同食,美味可口。成熟的菰米去殼後呈黑紫色,李時珍本草綱目》介紹菰米時,曾引用杜甫詩句「波漂菰米沉雲黑」來形容。

菰米又稱雕胡,因水鳥雕(鷲)喜吃,菰與衚衕音,故而得名。在唐代,用菰米煮成的雕胡飯軟糯可口,香味撲鼻,是招待上客的食品,當時很多詩人都鍾情於它。杜甫、李白分別有詩句「滑憶雕胡飯,香聞錦帶羹」和「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讚美。菰米營養價值很高,在古代還可入葯,解煩熱,清腸胃,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將菰米歸入穀類,並記載「古人以為美饌。」

唐末宋初,隨着水稻普及,菰米作為糧食少有人種植,入宋以後,茭白因鮮嫩可口,漸漸成為人們喜愛的一種風味蔬菜。

如今,江浙一帶,許多地方還有野生菰草,有一年夏季,在西溪濕地溪水邊,發現一片野生菰草,花開之時,一齊開花,遠遠望去,像一群青春美少女在溪水邊洗漱。走進細看,菰草花冠成管狀,微微低垂,花色淡紫,花姿輕盈優雅,像穿淡紫裙的花季少女,低首顧盼。此時,連根拔起一根,剝去外殼,根莖纖細潔白脆嫩,有一絲清香,與常見的茭白相比,少了一份風韻,多了一份清秀之美。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