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一路杏花村」? | 王曄

2024年04月02日12:52:27 美食 9467

什麼是「一路杏花村」? | 王曄 - 天天要聞

上一篇《南京路往事》見報前,筆會的編輯在「一路杏花村」這幾個字底下畫了一道,發微信問我是啥意思:

我們……從南京西路的上海電視台逛到南京東路「七重天」的東方電視台,一路杏花村。

哎呀,這是我的家鄉話呢!我竟然沒意識到自己下筆就來了一句揚州話。

丟開微信,我還在發愣——看到那道線時我已經愣住了。這像是帶着一絲甜蜜也帶着一絲無奈的恍惚,無奈的是距離,難以縮短的和家鄉揚州的空間距離。而甜蜜的是,我是如假包換的揚州人呢。一不留神,幾個字便徹底透露出我的來歷。它像暗號,我跟揚州對得上的暗號,早悄悄安在我的語言密碼里,不是日常生活里特別多卻特別容易忘記的輸入密碼,這個密碼是不用記起也不會忘記的。

什麼是「一路杏花村」? | 王曄 - 天天要聞

大運河的記憶(油畫)王春仁

「杏花村」,當然和杜牧的「牧童遙指」脫不了干係。「一路杏花村」,顧名思義,指的是一路有好多酒肆、飯莊。說不清,這俗語怎麼在揚州地區乃至江南的鎮江生根的,它跳脫了酒肆、飯莊的本意,保留了快活逍遙、有吃有喝的調子。還有延伸開去的用法,表示走了好些地方、辦了好些事,是帶着行走的節奏感的呢。杜牧江南載酒行,和揚州交情深,「春風十里揚州路」呀,「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呀,等等,杜牧幾乎是我們揚州的杜牧呀。

學者黃繼林先生也是揚州方言專家,認為「一路杏花村」這句俗語在清末民初開始流行,具體如何轉變的,實難考證。

什麼是「一路杏花村」? | 王曄 - 天天要聞

大明寺(油畫)王春仁

我們揚州人也沒法把這俗語的來歷說得一清二楚,卻都知道這句話怎麼用。從來不曾留神去學,卻說得順順溜溜,這大概就是口口相傳的功夫吧。

某人會說,今兒個一早去天寧寺禮佛,出來逛到冶春香影廊落座,泡一壺綠楊春,叫一籠雜什小啖。飯後租一條小划子跟張三、李四、王二泛舟瘦西湖上,直到蜀岡平山堂,一路杏花村。

什麼是「一路杏花村」? | 王曄 - 天天要聞

鳳凰橋老街(油畫)王春仁

某人會說,上得勝橋富春吃早茶,閑談、看花,中午到菜根香,冷碟子是一盤板鴨,再上兩盤熱炒: 一盤蝦仁、一盤腰花,下午去仁豐里雙桂泉泡把澡,一路杏花村。

石塔小吃部(油畫)王春仁

某人還會說,今天我是一路杏花村,午覺睡醒,先去紫羅蘭燙頭,出來到隔壁謝馥春買瓶雪花膏,一腳跨到斜對面大麒麟閣買兩袋京果粉、半斤蜜三刀,走幾步到前頭竹器店拿兩把抓癢耙子,路邊上攔一輛三輪車,叫他把我送到東關街頭上,我老媽媽家。

什麼是「一路杏花村」? | 王曄 - 天天要聞

東關街頭(油畫)王春仁

你看,這都是舒舒服服的愜意事,有得吃,有得玩。

我爸爸也是喜歡說「一路杏花村」的。他有一輛帶大杠的單車,永久牌、上海產,又高又結實。爸爸要麼窩在家裡不出門,要麼一出門就「上揚州,攏灣頭」。我媽媽常這麼說他,「你呀,就喜歡一攏十八家,隨你、隨你,去吧、去吧。」從東家跑到西家的這同一個行為,在爸爸嘴裏其實叫「一路杏花村」,到了媽媽嘴裏,卻成了「一攏十八家」,一個褒義,一個貶義罷了。我七八歲,聽得出裡頭語氣的微妙,看爸爸和媽媽你一言我一語,好像爸爸是個找借口、想在外頭多玩一會的大男孩,媽媽放他一馬,爸爸實在跟貪玩的我差不了許多,有些好笑。

然而爸爸跑東家串西家是找到十足的理由的,多半因為家裡收到了一堆禮物,他要分送出去。這時候,媽媽時常笑出聲來: 「我就曉得,你這個人,身上留不住一隻虱子,一點點東西,還沒焐熱就要送出去。」爸爸說: 「總要趁新鮮趕快送,我們又吃不了這許多。」一面拿網兜一陣分呀裝的,扎在后座兩邊,掛在兩邊龍頭上。

浙江寧海的朋友帶來的橘子如此分送,住在我家不遠處、東關街東頭的小邵從知青點帶來的菱角也是一樣。小邵叔叔背來比我的身體更高更大的麻袋,他把麻袋擺平在地板上時,我是看呆了,跟扛來一個大人一樣。

什麼是「一路杏花村」? | 王曄 - 天天要聞

防震棚(油畫)王春仁

也不光吃的,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揚州,水仙花也還是稀罕物,揚州人愛用陶瓷水仙花盆和一把鵝卵石,以清水養水仙,愛水仙春節時開花應景,而福建水仙花色、花香、花朵的模樣都最妥帖。我姨奶奶從上海財經大學畢業後積極向上、主動支邊,先在山區工作,後在福州安家,她疼愛我爸爸,常給他寫信,抬頭都是「濤兒」,讓我瞟到幾眼。那時夏壽山先生給我治印,我叫他二公公的(外公一輩),款字題「為曄兒作」,可是一米八二的爸爸,我眼裡那麼高、那麼大的爸爸,成了「濤兒」,跟我差不多,真是笑痛我的肚皮。姨奶奶給我寄當地特有的竹紙,給媽媽寄包桂圓乾,給爸爸寄包銀耳。冬季寄一簍水仙花球。爸爸拿一把小鋼刀一番雕刻,修飾出各種造型來。刻好的水仙花送彌陀巷姨婆婆家,淮海路唐麗珍老師家,蘇農新村的馬千里先生家等等,實在不多,也只能一家分個一頭、兩頭。爸爸對媽媽說,「乾脆就今天吧,幾家我一起跑一下,一路杏花村。」他喜歡這樣拿東西送把你、送把他。

除了我爸爸,夏至姨娘也頂喜歡說「一路杏花村」。她是熱鬧人,腳踏進門,聲音也在屋子裡震蕩起來,高喉嚨大嗓子的:「趙寶瑛啊(指我媽媽),今天天這麼好,我心想,乾脆,一路杏花村。我先到卞總門巷頭上買斤把五香牛肉,也沒有多買; 再到綵衣街口蔣家橋買兩碗單餃子、三兩鍋貼子,再到金聚德買他家的三丁包子、千層油糕,不是我說的話(方言,其實就是她說的話),包子還是他家的皮子薄、餡心好; 然後,我再攏到玉器街頭上那一家,趙寶瑛,你曉得的, 買她家的豆腐卷,接下來,沒幾步,就到了你家了。」夏至姨娘是個美食家,揚州城說大不大、說小也不能算小,她七十歲的人了,還能騎個電驢子,熟門熟路到她認可的一家家店鋪,她買的吃食味道還真是呱呱叫。每次她聽說我探親在家,電驢子一開,就到我父母家樓下,大包小包拎上來。媽媽說,「不得了,你又拿這許多東西,真的不能收。」夏至姨娘乾脆脆地說:「滑稽呢,又不是把你的,我跟王曄的交易,把王曄吃的。」媽媽說不過她。

二姑媽不怎麼跑東跑西,可她能支派丈夫跑東跑西。她一個微信電話打給我爸爸:「哥哥,我這裡有兩盒綠豆糕,一盒蛤蟆酥,我曉得你歡喜吃的,下午就叫戴松林(我姑父)給你拿過來,等你睡好午覺。」爸爸說:「真不要,謝謝了,家裡東西多、有得吃,難跑呢。」姑姑說:「不難跑,戴松林反正坐不住、喜歡跑,這裡那裡,一路杏花村。」

不過我們揚州人說「一路杏花村」,「杏」字發輕音,讀「xing」,在揚州話里,「一」和「路」都讀去聲,「杏」也是,於是,「杏」轉讀輕音更順口些。

什麼是「一路杏花村」? | 王曄 - 天天要聞

晨霧(油畫)王春仁

然而還有個俗語把「杏花村」寫成「興化村」的,只是不為更多人知道和採納。出自揚州地區興化縣民謠。說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興化白駒場灶戶張士誠在草堰場起兵的舊事。一同歃血為盟的共18人,後人稱之「十八條扁擔」。張士誠率眾先去附近鹽場招兵籌款,也去了戴家窯。五月率水軍沿高郵運鹽河西進,占高郵、逼近興化。興化民謠里留下了「十八條扁擔,齊上戴家窯」,「一路興化村,順帶高郵州」的句子。

所以也不能完全排除百姓嫌「興化村」俗些,口口相傳中將其改為浪漫又文藝的「杏花村」的可能,然而,誰知道呢。「小時候就這麼說」,乃至「歷古以來」就這麼說,這「歷古以來」遠非洪荒那麼遠,也還是遠得說不清了。除非把那《紅樓夢》《廣陵潮》《叢菊淚》,乃至杜牧、張士誠的年代以來的文獻多多檢索,才能釐清「一路杏花村」一路走來的蹤跡。有一點是看得到的,老百姓不單喜歡杜牧和「杏花村」,還對「打仗」頭大,對「興化村」一說不愛提,還演繹出「心花春」來,那暗示的是鄉間的男歡女愛給男性帶去的心花怒放。雖粗鄙而不尊重女性,卻是往昔歲月社會實錄的一部分。

什麼是「一路杏花村」? | 王曄 - 天天要聞

鄉情(油畫)王春仁

八十年代末,我在上海讀書。指導員貼心吩咐:去四川路、南京路購物把復旦的校徽別好,售貨員就會對我們刮目相看,不做一般鄉下人論處——那時的上海,公交車上、百貨店裡,說普通話還有些刺耳。長大了才明白,當鄉下人也蠻好,以及,大都會都如此,不單上海一處——紐約人只知紐約及紐約外,巴黎人只知巴黎和巴黎外,就連內斂的斯德哥爾摩人也毫不掩飾地說,除了斯德哥爾摩人,其他的瑞典人穿得土。

可我那時年輕而膽怯,不單有外地學生突然都背上的「鄉下人」包袱,還多了個家鄉話的包袱。揚州話是蘇北話之一種。上海蘇北人群體龐大,祖上雖有來滬上開錢莊、當律師的,更多的還是因洪澇或戰火來討生活的。不少人先落腳肇嘉浜、入棚戶區、干踏三輪的活,蘇北話說不響。我拿到大學入學通知書時,鄰座陡然一句,「上海人瞧不起蘇北人的」,把我驚住,當時並不知上海蘇北人歷史的我,很疑惑怎會有瞧不起這回事。到了大學裏終於明白,是的,蘇北話說不響。

然而,隨着年歲增長,揚州方言也一年年地愈發覺得親切。眼下,「一路杏花村」讓我更添了解家鄉方言的需要。這固然是我不年輕的表現,和我離揚州越來越遠也有關係,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也是因為我對揚州和自己的信心,因為知道了什麼是一個人應該珍惜和驕傲的,什麼是可以毫不在意的。

    2024年2月9日除夕於瑞典馬爾默   

【編輯手記】

有句港句,這五個字本來想刪掉的。但是和作者一交流,就覺得頗有保留的必要。

我總以為揚州話等於蘇北話,還請教了鹽城建湖的同事,沒想到她都不明所以。問連雲港的朋友「一路杏花村」啥意思,他也不曉得……方言真是奇妙啊,又親密無間,又咫尺天涯。

關於蘇北和鄉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確是個烙印。「除了上海,都是鄉下」既是段子,也不妨礙很多人真的這麼想。有個朋友住在武康路,她就覺得人民廣場以東都是鄉下,南京東路更是去也不要去的外地人專供——彼時武康大樓還遠未成為「宇宙中心」。

在個人印象里,「鄉下」概念的演化,和浦東的崛起很有關係。對「蘇北」的有色眼鏡也挺「暴露年齡」——現在新上海人這麼多,遠如東北的都來了,蘇北還是什麼問題嗎?這就是近鄰,是親眷呀!王曄在《南京路往事》題記里說的「三十年的辛苦路」,就是我們七嘴八舌地走過來的啊。

  作者:王曄

文:王 曄編輯:錢雨彤責任編輯:舒 明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美食分類資訊推薦

山東阿膠糕哪個牌子好?十款真材實料阿膠糕測評 - 天天要聞

山東阿膠糕哪個牌子好?十款真材實料阿膠糕測評

當提及山東阿膠糕,人們往往會想到那濃郁的滋補氣息與悠久的傳統工藝。阿膠糕,作為山東的特產之一,其可口的味道和充足的營養,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在眾多的阿膠糕品牌中,如何挑選一款品質上乘、口感絕佳的阿膠糕,成為了許多消費者關注的焦點。那麼,山東阿膠糕哪個牌子好呢?
川菜館、麻辣鍋、牛肉粉……一到飯點各種辛辣味「嗆得人難受」,沿街餐飲商戶油煙擾民難題如何破? - 天天要聞

川菜館、麻辣鍋、牛肉粉……一到飯點各種辛辣味「嗆得人難受」,沿街餐飲商戶油煙擾民難題如何破?

圖說:沿街餐飲商戶油煙擾民 新民晚報記者 李曉明 攝 (下同)沿街川菜館、麻辣香鍋、牛肉粉館一字排開,一到飯點各種辛辣味就撲鼻而來,嗆得居民不敢開窗。浦東新區博華路蓮園路一帶居民反映,該處沿街餐飲店存在油煙擾民,油煙凈化設備清洗不到位的現象,居民不堪其憂。沿街商鋪 油煙擾民5月10日,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
中國人到底多能吃?網友:這是刻在骨子裡的飲食文化基因呀! - 天天要聞

中國人到底多能吃?網友:這是刻在骨子裡的飲食文化基因呀!

盆友們!幫忙點個贊吧!!!只有不好吃的食物,沒有中國人吃不下的食物!中國人對於食物的包容性也是無與倫比的。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幾乎可以找到世界各地的食材和風味。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飛禽走獸,甚至是一些人眼中看似奇特的食材。不敢想像月球上要是能種菜會怎麼樣!
今天下班就去🤩!只有清遠能吃到 - 天天要聞

今天下班就去🤩!只有清遠能吃到

進入夏天,宜吃雪糕「清遠文創雪糕」首批上線雪糕造型融入清遠各項特色元素,顏值在線!(PS:即日起清遠各大景區、商超等均可購買)「清遠」款——抹茶味清遠,古之中宿,山明水秀、景色秀麗,是歷代文人墨客流連之地,生態、文化、環境、旅遊、特產憑實力出圈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稱號。「清遠」款雪糕造型設計融入了清遠雞...
吃了20年的豆沙卷,教你輕鬆快捷的做法,無需再次醒發,美味軟糯 - 天天要聞

吃了20年的豆沙卷,教你輕鬆快捷的做法,無需再次醒發,美味軟糯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道我吃了20年的豆沙卷的做法。這種豆沙卷是我小時候經常吃的零食,美味軟糯,簡直是回味無窮。豆沙卷也是一道非常受歡迎的傳統中式點心,口感酥脆,內餡鮮甜可口。製作豆沙卷並不難,只需要準備好材料和耐心,就能夠製作出美味的豆沙卷。首先,我們需要準備豆沙餡料。
去姑姑家蹭飯,媽媽:我也要來蹭一頓 - 天天要聞

去姑姑家蹭飯,媽媽:我也要來蹭一頓

河南高三學生祥去姑姑家做客,度過了美好的一天。他享受了姑姑用心做的豐盛飯菜,讓他流連忘返。這一天的待遇讓他倍感溫暖,也讓他的親媽媽感到羨慕不已。早晨,祥被一陣香味喚醒。他走出房間,看見桌上擺滿了豐盛的早餐。油條金黃酥脆,小米粥熱氣騰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