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於人」,投向美好生活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加快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建設口袋公園、小遊園,利用方寸空間為城市添「綠」。圖為昌吉市的城市建築與濱湖河景觀帶相互映襯。陶維明攝(人民視覺)

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採取「校企合作」等方式發展職業教育,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圖為近日,峽江縣職業中專的學生在學習鋰電池檢測技術。陳福平攝(人民視覺)

貴州省黔西市近年來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普惠托育機構,有效構建起覆蓋城鄉的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圖為5月12日,黔西市蓮城街道一托育中心,老師帶領小朋友堆積木。周訓超攝(人民視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投資於人」,明確要「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強調「投資於人」意味着什麼?將給普通人帶來哪些改變?新提法引起廣泛關注。

「投資於人」意味着什麼?

——讓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互動,在民生改善中促進高質量發展

2023年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把『投資於物』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起來,儘力而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投資於人」。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表示,這是宏觀政策的創新,旨在形成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在穩增長、穩就業中更好地促進高質量發展。

北京大學國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李告訴本報記者,在當前發展階段強調「投資於人」,是基於中國經濟新的發展階段作出的戰略抉擇。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基礎設施、技術設備、廠房建設等物質投資,助推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隨着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則需要把「投資於物」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起來,把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為經濟長期發展儲備動能。

金李認為,「投資於人」的本質是通過提升人的知識、技能、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性,將個體轉化為可持續增值的「人力資本」。這種投資聚焦於教育、醫療、就業保障等領域,強調對人的內在潛能開發,有利實現社會整體生產率的提升。

「投資於人」有利於將14億多人口的市場勢能轉化為經濟增長動能。「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是2025年經濟工作的首要重點任務。「『投資於人』能有效提升居民的消費信心與消費預期,是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內需的關鍵。」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他認為,全面「投資於人」可以從實質上破解居民消費意願不足、消費信心減弱的突出矛盾,形成內需引領、消費拉動增長的新局面,這是未來10年中國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

「投資於人」也有利於更好培育新質生產力。今年以來,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新興產業火爆出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石松向本報記者解釋,一國的科技創新水平通常與其人力資本水平呈正相關關係,培育人工智能等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同時補齊人力資源投資的短板,建立起長期、穩定、包容、富有活力的人力資本投資體制機制。這就需要「投資於人」,要更加重視人的素質全面提升,以「人才」替代「人力」。

強調「投資於人」,還是對民眾需求的積極回應。「中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強調『投資於人』能夠更好滿足現階段民眾需求。不僅有利於破解人口紅利減弱困境,如通過職業培訓提升勞動生產率;還能培育新消費增長點,如通過建立和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提升失能老年人等群體的支付能力,釋放長期照護需求。」黃石松表示。

重點在哪兒?

——利好政策、增量資金優先向民生領域傾斜

「投資於人」指向的是民生改善,意味着利好政策、增量資金都要優先向民生領域傾斜。翻看今年各領域、各部門的「任務清單」,民生分量持續增加,「投資於人」的導向貫穿其中。

學有所教——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已於近期陸續啟動,包括科學規劃布局城鄉中小學校、辦好鄉鎮寄宿制學校和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多種途徑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資源等試點內容,以提高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2025年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也已部署開展,旨在提高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規範化、科學化、制度化水平。同時,為推動高等教育提質升級,今年將進一步增加「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招生的規模,力爭再增加2萬人。

病有所醫——2003年至2024年,國家財政對居民參加醫保的補助從10元增長到670元,大大減輕了參保人員的經濟負擔。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700元。參保人的「葯籃子」也在不斷升級。近日公布的新版醫保藥品目錄新增91種藥品。其中,90種為5年內新上市品種;38種是「全球新」的創新葯,無論比例還是絕對數量,都創歷年新高。

就業是民生之本——促就業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既注重「擴容」,包括圍繞重點領域出台激勵政策,加大崗位釋放力度,支持民營企業穩崗拓崗,深挖吸納就業潛力;也注重「增效」,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拓展外出務工和就近就業渠道,加大以工代賑支持,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幫助重點群體提高求職競爭力和崗位適應能力。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308萬人,同比增加5萬人,快於時序進度;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5.3%,低於預期控制目標。

強調「投資於人」還要進一步提高收入水平。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副所長盛磊表示,提高收入水平,可以切實提高人的創新創造創富能力,當前尤其要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既要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推動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也要提升農民就業創業質量,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今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9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5.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3元,增長6.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

誰來投?

——財政支出是主要資金保障,同時鼓勵多方參與

「投資於人」,錢從哪兒來?

財政支出是「投資於人」的主要資金來源。2025年我國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政策措施,打好政策「組合拳」。包括安排更大規模政府債券,為穩增長、調結構提供更多支撐;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強化精準投放,更加註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進一步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強地方財力、兜牢「三保」底線。

財政部提供的信息顯示,支出總量上,今年我國擬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推動高質量耐用消費品更多進入居民生活;2000億元用於支持設備更新,提升先進產能,為「投資於人」提供更好的物質基礎。支出結構上,2025年全國教育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均接近4.5萬億元,分別增長6.1%和5.9%,衛生健康、住房保障等領域支出保持較高增幅,民生領域保障更加給力。

今年一季度全國財政運行中的多項數據,彰顯民生重點領域保障有力。一季度,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3570億元,同比增長7.9%;教育支出11249億元,同比增長7.8%。

改善民生,同樣需要做好項目支持和儲備,一批「投資於人」的項目正加快開工實施。今年將加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有力有序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在鄉間,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土門鎮平原村的蜿蜒村道間,隨着最後一盞路燈通過檢測,全村355盞太陽能路燈以100%合格率正式點亮山鄉。看城市,北京清河兩岸經過治理變成騎行綠道;重慶塔坪片區老舊小區建起了社區食堂;江蘇無錫的老舊廠房被打造成文化園區。

投資的主體,不僅僅是政府,還需要多方參與。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引導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等領域建設,讓民間資本有更大發展空間。

今年以來,聚焦民間投資的利好政策更多了。從整體營商環境看,《市場准入負面清單(2025年版)》日前正式發佈,負面清單縮減到106項,養老、醫療、交通、能源等多個領域一大批准入限制得到放寬;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實現目錄清單全覆蓋,清單之外一律不得收費,進一步改善了營商環境。從具體領域看,在養老領域,國家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養老服務行業,對接收經濟困難等符合條件的高齡、失能老年人的養老機構,參照公辦養老機構予以補助;在教育領域,全國智慧通信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近日成立,多個民營企業參與其中,以培育更多高素質通信人才。

強調「投資於人」,也帶來了產業新機遇。今年一季度,養老產業快速增長,傳統養老服務與人工智能相融合,推動產業提質升級;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蓬勃發展,高技術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兩位數。專家指出,當發展重心轉向「人」,所有圍繞「人的需求」的創新,都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強引擎。

金李解釋說,「投資於人」與「投資於物」如同「硬件」與「軟件」的關係。「投資於物」能通過基建等項目快速刺激需求、穩定就業;而「投資於人」則需持續投入方可見效,為長期發展儲備動能。唯有讓「物的投入」服務於「人的發展」,讓「人的進步」反哺「物的升級」,才能真正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本報記者 徐佩玉)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15日第04版)